单元视角·活动主线·评价推进

2024-05-25 20:41陆婷婷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4年5期

陆婷婷

【摘 要】 《壶口瀑布》承担着让学生“了解游记特点”的单元任务。课堂上,笔者基于学生“预习评价表”的完成情况,组织三个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推进课堂教学。

【关键词】 依标教学 单元视角 活动主线 评价推进

《壶口瀑布》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课文,该单元按课标对应,在主题上是表现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载体为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游记作品,单元教学组织与呈现方式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因此,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笔者基于学生“预习评价表”的实际完成情况,组织三个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推进。

一、单元视角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因此,在本节课中,笔者从单元导语开始导入课堂,自然而然地创设“阅读旅游”的真实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游记的世界。

师:单元导语说,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那么阅读何尝不也是一种“旅游”呢?这节课,我们就启动阅读旅游,目的地——山西省和陕西省交界的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承担着让学生“了解游记特点”的任务。作为一篇非常典范的游记,它让学生认识到作者视角的独特。学生品味描绘出景物神韵的精彩语言,理解作者的独特感受并与之共鸣,自然就是本文的教学目标。而理解作者的独特感受则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也是设计教学目标的“单元視角”。本节课学完后,教师以总结游记的特点作为结束语,撬动单元内其他三篇课文的学习。

师:这次的壶口瀑布阅读之旅,让我们知道了游记的基本特点,也就是游记三要素。那么一篇优秀的游记还要做到哪些?

生:还要选择独特的观察角度,要描绘出景物的特征,更要写出游览者独特的感受。

师:本单元我们还要学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登勃朗峰》和《一滴水经过丽江》。如果课后你能提前读一读这些游记,一定会丰富你对“人与自然”的思考,或许你还可以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二、活动主线

基于单元视角下的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活动:

(一)观看视频和插图,明确“所至”

教师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判断视频中的壶口瀑布是处于雨季还是枯水季,进而追问:“这样的雨季瀑布之景是拍摄者在哪一个观察点上看到的?”学生很容易便找到了文中作者是在“河滩”这个观察点观看雨季瀑布的。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课文中对应的插图,明确枯水季的观察点。

师:教材选择的这幅插图与文章所写内容相吻合。一个是以画作的形式来表现壶口瀑布,一个是以文字的形式来表现。两位作者为什么能做到如此一致?

生:因为他们的观察点一致。

师:此时他们的观察点是在哪里?

生:河心。

(二)对应插图,读好、理解好“所见”

师:第四套人民币50元纸币背面主景图案为壶口瀑布,知道的人更多,流传更广。但教材偏偏选择了都本基的画作为插图,这是为什么呢?

生:插图的位置在课文的第3和第4自然段之间,画面内容应该与这两段文字描绘的情景有关。而第3自然段中的“这龙漕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与都本基画中展示的情景是一致的。

(生上台画出丁字形在画作中的位置)

师:很好,那么“丁”字的这一“横”对应的是课文的哪个句子呢?

生: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师:这是五百米宽的一“横”,是千军万马撞向石壁的一“横”,应该怎么读?谁来试试?

(生朗读得抑扬顿挫、有气势)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你能告诉同学们这个句子要特别注意读好哪些词句吗?

生:我重读了“如千军万马”这个比喻句,因为这样就能够突出河水的声势浩大,还要抓住动词重读,特别要读出“撞”“碎”的力量感和活力。

师:黄河水在作家笔下有了情态,气势磅礴,充满力量。请大家齐读这一“横”,读出黄河水的壮观。

(生齐读)

师:那么,丁字的这一“竖勾”对应的又是哪句?

生: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师:这个句子中也有一个很特别的动词——

生:跌。

师:你能从上面这一“横”里的动词找一个替换它吗?

(生讨论,表示“挤、撞、推、涌”的意思和“跌”相近。)

师:这些动词可以替换“跌”吗?

生:黄河水到了这里,不知道下面会有这样一条深沟。“跌”有种措手不及、猝不及防的突然感。

生:下面是一个深沟,高低落差是非常大的,相比“挤、推”这些动词,“跌”更能显出速度之快,有画面感。

师:我们由这个“丁”字形感受到了黄河的壮观跌宕,(板书:壮观、跌宕)一起读读这段文字,注意节奏和动词,读活这黄河水。

生:我还发现,画作左侧部分与课文第4自然段是对应的。

师:这部分呈现出黄河水怎样的特点?

生:虽然是枯水季节,但是黄河水仍然特别浩大,因为无法全部从中间“丁”字形的深沟里下去,所以会往两边散开,这是龙槽两边的细流的状态。黄河水是形态多样的。

(三)依据学生疑惑品悟“所感”

师:预习过程中,好几个同学都提出疑问,表示不太能理解文中“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这句话。请同学们把第5自然段再自由放声地读一读,思考并说出你的理解。(生交流讨论)

生:黄河水到了壶口的时候,由于地势的影响,水量非常大。冲刷了多年后,河床被渐渐侵蚀,壶口的位置就会往上游走。

师:老师做了一个简单的动画。(播放动画,请学生再次描述。)

生:如动画所示,瀑布倾泻而下,河水不断地冲击河床,瀑布口的岩石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发生坍塌。经年累月的流水侵蚀和岩石坍塌使得壶口的位置改变了,所以,壶口瀑布不断地向上游移动。

师:《元和郡县图志》成书于公元813年,梁衡写作此文时是公元1986年。一千多年过去,壶口的位置居然已经向上游移动了一千五百米。直到今天,壶口瀑布依然在向上游移动。这移动的背后让我们看到了多么惊人和巨大的——

生:(齐声)水的力量。

师:正是这水与石的相抗引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也就是文章最后一段。

(生齐读第6自然段)

师:我们读游记最重要的是能读出作者的感受。梁衡先生说:“这篇文章是我心中黄河的缩影,也是我对黄河精神的理解。”你在這一段中看到了他对黄河精神有怎样的理解?

生:他体会到黄河的性格是——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生:他还由黄河精神联想到人的个性——经历磨难,方显个性。

生:黄河精神也象征着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中华民族向来是宽厚的,但宽厚并不意味着软弱,一旦遇到压迫,就会奋力抗争。

师:所以作者写的不仅是黄河水,也是人生的姿态,更是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很多写黄河的文章都写到黄河性格和民族精神,那梁衡的这篇文章是不是也就止步于此了呢?齐读文章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

师:这里的“一刹那”强调什么?

生:时间很短,伟大只在瞬间出现。

师:前面还有修饰语,齐读修饰语。

生:(齐读)冲过壶口。

师:“冲过壶口”对于黄河来说是怎样的“一刹那”?

生:遇到束缚后冲破牢笼。

师:所以伟大只在瞬间出现,伟大也只在危难时出现。那么,伟大的背后是什么呢?

生:我觉得伟大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坚持,是每一秒都在积蓄力量。

师:你说得真好。所以伟大的背后是日夜不止的磨难,伟大的背后是每一个平凡的瞬间。“平凡”与“伟大”、“瞬间”与“永恒”、“磨难”与“顺畅”的辩证关系都蕴含在这充满哲思的句子中。

三、评价推进

本节课,教师依据“预习评价表”的完成情况设计活动,并层层推进教学活动。三个教学活动也是依据学生完成“预习评价表”的情况来设计、跟进的。第一个课堂活动用评价表引出两次观瀑的观察点,而第二个课堂活动重点关注的是“预习评价表”中学生普遍忽视的点。

师:课前我们布置了预习作业,现在对照预习评价表,来看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检查略)

师:作者两次游览壶口瀑布,第一次是雨季,第二次是枯水季。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告诉我这是雨季还是枯水季的壶口瀑布。

生:雨季。

师:确实,视频所示与同学们在“预习评价表”上呈现的对雨季瀑布景象的文字描述是一致的。(出示:预习评价表)大部分同学看到了黄河的气势磅礴,壮观跌宕,可是对龙槽两边细流的形态多样没有关注。这一段描写同样写出了黄河水势不可当,这也提醒我们,在今后的预习中,需要更加全面地关注文章的细节。

情境创设和任务设计让课堂教学变成学生学习的过程,这既是语文课标的要求,也是落实课标、依标教学的体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