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哦讽诵而后得之

2024-05-25 20:41吴寿健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4年5期
关键词:诗经

吴寿健

【摘 要】 在《诗经》教学中,教师采用“吟哦讽诵而后得之”的阅读策略,设置“读诗成韵”“读诗知史”“读诗得间”三个阅读环节,形成了教与学“渐次走进”的教学生态。

【关键词】 《诗经》 读诗成韵 读诗知史 读诗得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诗经》语言生动,内容丰富,意象多样,诗风厚朴,重章复沓,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诗经》篇什甚少,只有《关雎》和《蒹葭》两篇。笔者便以此为契机,以《诗经》文选为蓝本进行整合和重组,建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选修课程,以此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

从内容上进行分类,《诗经》包括农事劳作、爱情赞美、婚丧嫁娶、弃妇哀怨、阶级矛盾、战争爱国、徭役思妇、政治颂美、讽喻怨刺、燕飨礼仪等主题,笔者带领学生对其逐一进行阅读和研究。每一个主题板块内容所选作品大都是经典名篇,篇目分为随堂共读和推荐自读两种类型,课堂上侧重“扶”和“导”,让学生既能“入乎其内”,学得阅读诗歌的方法,又能“出乎其外”,形成自主阅读鉴赏的能力,同时开展诵读比赛、小诗创作、鉴赏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和兴趣。

一、读诗成韵

《诗经》中使用了近3000个单字,构成了丰富的词汇。此外,它还运用了许多重言叠字、雙声叠韵的词语来状物拟声,表达感情。在句式上,以四言为主,又在修辞上加以变化,出之以设问、问答、排比、感叹等多种句式,构成了整齐而有变化的诗歌韵律美感。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多采用复沓章法,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吟哦讽诵”就是要放声读,读得正确、流畅,读清句读节奏,沉浸其中,读出情韵。如教学《蒹葭》时,笔者注重引导学生多层次诵读诗歌,读出“韵外之致”。

第一层次诵读:字正腔圆,读准字音。诵读时,笔者要求学生读得准确、通顺、流畅,借助注释、相关资料等努力弄懂不理解的词句,或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理解意思。

第二层次诵读:抑扬顿挫,读准节奏。诵读时,笔者指导学生注意语速、语调、重音等,提醒学生在文本中圈出押韵的字。如第一章押韵的字有“苍、霜、方、长、央”等,这些字押ɑng韵。教学时,笔者指导学生诵读这些字时,语速稍慢,发音略延长,读得饱满深沉一些。学生举一反三,找出第二、第三章中押韵的字,加以诵读体会,从中感受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第三层次诵读:情韵有致,读出韵味。诵读时,笔者要求学生读出“古风古味”。学生诵读展示时,特别注意了三个由“宛”字开头的句子的诵读,将那种迷迷茫茫、捉摸不定、飘忽怅惘的“风人深致”表达出来。在课堂诵读表演时,学生特别注意写景句的诵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是起兴,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流露出主人公凄婉的感情。展示诵读的学生起调低沉,声音绵长,把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致生动地传达出来。

《蒹葭》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三章不断转换字词和声韵,但它所写的景物、环境、人物和事件却基本未变。它们只是通过一字之易,一韵之转,表现反复吟唱,一唱三叹。笔者在教学中,能一遍又一遍地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去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经》的回环音韵之美,从而为进一步品味鉴赏做好铺垫。

二、读诗知史

《诗经》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于第四学段的阅读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对于作家而言,他的作品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所以,我们应读出诗歌中所表现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印迹,进而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孔子说诗可以“观”,所谓“观”就是指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在教学中,笔者适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诗经》的“诗史价值”,启发学生挖掘诗歌的思想内涵。在课堂上,笔者借助“吟哦讽诵”带着学生一步步进入文本,通过“资料链接”引读、“圈点批注”悟读、“教师点拨”助读等环节,让学生理解诗句中蕴含的深刻思想。

《氓》细致地描述了主人公从热恋到被弃的过程,生动地表达了主人公从当初被骗到最后被弃时的心灵痛苦,全方位地展示当时社会妇女的地位和婚姻生活,具有极大的认识价值和极高的艺术水平。读者只有了解和认识这样的社会现象,才能准确地读出诗歌表达的情感,进而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意义。

教学时,学生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得不够深入和全面,笔者通过“资料链接”引读,将不同时代女性地位逐一概括和出示。这样,学生读起来就简易多了。

透过《七月》,我们可以看到奴隶们一年忙到头:男的种地、打猎、酿酒、凿冰、修缮房屋、准备祭品;女的采桑养蚕、纺绩缝制,还随时有遭到奴隶主糟蹋的危险。奴隶们的劳动成果全部被奴隶主占有,自己只能吃野菜、住破屋,终岁饥寒,而奴隶主却过着夏绸冬裘、酒醉肉饱的奢侈生活,年终还要举行大规模的酒会。从鲜明的生活对比中,诗人控诉了奴隶社会的罪恶,揭露了剥削阶级贪婪、残酷、荒淫的丑恶本质。这是当时阶级关系的真实写照。这一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借助注释能读懂,所以笔者采用“圈点批注”悟读法。学生只有把握这样的思想内涵,才能真正走进诗的内核,从而产生阅读共鸣。

《硕鼠》一文,作者用硕鼠象征奴隶主,由食黍、食麦到食苗,一层比一层残酷。因而,奴隶们反抗奴隶主的思想感情也一章比一章更为强烈。读者只有从字里行间读出这些要义,才能深刻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教学中,笔者采用“点化”助读,引导学生抓住“比”这一手法,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对剥削阶级贪婪、残酷的本性揭露。学生自然能领悟到被剥削者的仇恨情绪与反抗行动。

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诗经》是“集体式”沉吟,虽然没有具体的作者,但是我们有必要通过教学,引领学生站在历史和社会的高度去审视它,进行主动探求,获得自然、社会、人生的启迪。

三、读诗得间

“得间”是指读了以后能在字里行间获得新知识,并有所发现,理解文章深意,品味出作品的妙处。想达到此效果,就要能在读中悟,悟后读,读后思,把感悟、理解、欣赏统一起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悟、圈点批注、交流心得等环节,品赏意象、体会意境、把握情感,体味诗趣。

以《静女》教学为例,笔者指导学生抓住有意蕴的词语、诗歌意象,以及通过想象、补充等方式“自化其身,以此界入彼界”,从而达到古人所说的“读书得间”的境界。学生抓住“彤管”“荑”等物象,借助“彤管有炜”“洵美且异”等内涵丰富的词汇,读出了男主人公对心上人的痴情。课堂上,笔者启发学生合理地发挥想象,让人物的情感世界变得饱满而充实,从而体会诗歌的内在美。

《诗经》中的很多物象都是有灵性和情感的,如《关雎》借雎鸠和鸣,起兴寄情;《蒹葭》借苍苍芦苇沾满霜露的景象,传达凄婉之情。《静女》中的荑草也是有着特定内涵的物象,我们通过“读诗得间”,可以揣想男女双方已经由初恋的外在吸引走向深爱的精神契合。

《诗经》诵读欣赏选修课是一种在放松和自由状态下的阅读体验,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燃“诗心”。笔者本着“从低处出发,向高端仰望”的原则,每一课时安排一个小话题,每一课时有一个小切口,力求“一课一法一悟一得”。一个话题通常有两三篇选文,一般精教一篇,其他篇目以自主学习为主;也有的话题几篇都教,但各篇突破一个点,教给学生一种统观比较的阅读策略。课堂上,再以“吟哦讽诵而后得之”为阅读策略,设置“读诗成韵”“读诗知史”“读书得间”等阅读环节,引导学生充分诵读、品鉴、思考、发现、质疑、探索,形成多维对话的教学生态,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审美和鉴赏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红军中学南校区)

猜你喜欢
诗经
Black phosphorus junctions and their electrical and optoelectronic applications
El oficio del lector
《诗经》里提到的食物总是很好吃
品读诗经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诗经说鸟
《诗经 凯风》
《花·诗经》:寸心容得许多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