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语言+”课堂建构策略分析

2024-05-25 20:41张杨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4年5期
关键词:建构小学语文语言

张杨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上,发挥语言学习在语文学习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基于小学语文课堂结构现状,探讨如何建构小学语文“语言+”课堂,以期形成以语言学习为目的和实现工具的“语言+”课堂样态。

【关键词】 “语言+”课堂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建构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在语文学习中,许多学生因缺乏有效的信息筛选、自主分析和表达能力,在“信息孤岛”上缺失对语文的思考及感知。若教师不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表现机会,在沉闷的课堂氛围中便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难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想要持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当构建“语言+”课堂,确保学生可以在更加轻松和舒适的课堂学习环境中高效地吸收语文知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小学语文“语言+”课堂内涵阐释

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其中,语言运用是核心素养的基础。“从结构看,语言素养是‘一体两翼的综合体:语言是体,情感和思维是两翼。通过语言文字的习得,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语言,语言是本质。其余二者都是基本属性,应有机地渗透到语言之中,既不能凌驾其上,也不能游离其外。”[1]

语文是个综合体,本身包罗万象,可教的东西似乎很多,然而,这综合体的根是语言,只有将语言中的文学、文化、文明等要素有机融合,并滲透进语言学习之中,才能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明媚、简约高效,才是语文课堂应有的样态。基于此,我们尝试构建小学语文“语言+”课堂。这里的“语言”指的是语言学习,具体而言,是指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品析字词句、揣摩文本结构、习得表现手法等,进而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语言+”不是在语言学习的基础上另外附加东西,而是指充分发挥语言学习在语文学习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语言学习与内隐其中的思维、情感、审美、文化等深度融合,寻找它们之间的耦合点,在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生长的同时解决思维发展、情感熏陶、审美丰盈、文化传承等问题,形成以语言学习为目的和实现工具的课堂样态。

二、小学语文“语言+”课堂建构策略

1.把控目标,统领课堂全局,提升语言丰富性。基于“语言+”样态的小学语文课堂应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生长、提升其语言的丰富性为主要目的。为了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持续提升学生语用能力及核心素养水平,教师应当先全面分析学生当前学习发展需求,以此为依据制订、课程教学计划及目标,重点设计课前引导环节,吸引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再配合课程教学互动引导学生高效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以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为例,在传统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中,学生只需将暑期去过什么地方、做过哪些有趣的事,有条理、连贯地说出即可。在“语言+”课堂里,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综合表达能力,教师需要分析主题内容以及班级内学生的阅读喜好,准备具有较高趣味性的课前活动引导读书,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和表达。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有关“暑假活动”的小短片,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暑假中印象深刻的事情,然后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暑假生活感悟。教师还可以设计相应的问题,对学生的交流状态进行点拨和调整,并且配合视频和图片进一步激发学生表达交流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2.明确任务,铺设教学轨道,寻找语言生长点。不论是什么形式的课堂,教师都应当明确交代本堂课学生要学习什么,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淡化教学重难点,偏离教学轨道。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寻找语言的生长点,明晰课堂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基础知识讲解占据较大比例,互动性课程内容相对较少,并且比较笼统。因此,教师需要多元化地补充和进一步延伸教材,在增强学生课堂学习体验感受的基础上,拓宽学生学习思路,打造“语言+”课堂。

比如,为了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任务驱动以及互动引导等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知识,同时还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及学习元素的丰富性。以任务驱动教学为例,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秋天的雨》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简单描写自己心中秋天的雨,然后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心中的秋雨和文中的秋雨有何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课堂学习变得更有目标性,他们在品味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时,也深入地理解了文本的主题及情感。

再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纸船和风筝》时,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为“扫清字词障碍,理清课文主要内容”。我用圈一圈、标一标、读一读的方法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在识字方法上,我让学生观察偏旁认读“折纸船、扎风筝、抓住”这三个词,用字源识字、联系生活经验的方式认读“祝你快乐、祝你幸福”中带有示字旁的生字,结合形声字特点、联系上下文理解两个同音字“漂”“飘”。在疏通课文内容上,我以贴图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山脚、山顶”,用“松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一对好朋友的呢?它们分别做了什么”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6自然段,而学习第7~11自然段时,又让学生自主说说:小熊和松鼠是不是一直都是好朋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小熊和松鼠就这么一直吵下去吗?最后,再结合板书,让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回顾这两个好朋友从吵架到和好的心路历程。整堂课,我夯实基础知识,学生的语言也在这“读”和“回顾”的过程中得以锻炼,而松鼠和小熊之间深厚的情感也与学生的语言学习深度融合。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进行了语言实践,也了解了纸船和风筝是如何带着问候、祝福、谅解,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一座友谊长桥的。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充分预设、明确任务,才能顺利铺设教学轨道,寻找到语言的生长之处,学生也便能在这样的“语言+”课堂里拔节生长。

3.品词析句,感悟语言韵味,发展语言表达力。冉正宝老师给语文的定义是:“语文思维是思维主体在运用汉语进行认识与表达、审美与创造、鉴别与吸收的思维活动中,借助于形象对语文对象展开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过程。”[2]语文思维的核心是语文思维品质,假若缺乏了深入思维,没有思维品质的提升,语文课堂便没有厚重感。“语言的感知与理解,需要以思维作为支撑;思维的运转和呈现,需要以语言为躯壳,这两者之间从来都不能割裂开来。”[3]语言与思维的融合碰撞,便是“语言+”课堂所希冀的。

在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父亲、树林和鸟》一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我”和父亲不同表现的语句,通过找一找、读一读、比一比的方式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抓住对父亲的动作、神态,以及树林環境进行描写的语句,通过品词析句和朗读品悟,进一步体会父亲能发现林中有鸟的原因,感受父亲观察的仔细和对鸟的了解、喜爱。本文如同一个古老而真切的童话,于三年级学生而言,较难理解。若教师不将文章语言剖析重组,便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在同一片树林里,为什么“我”看不见鸟飞、听不到鸟叫、闻不到鸟味呢?原来,这树林是“幽深的”“雾蒙蒙的”,有着“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两个形容词叠加在一起,语句就变得更加生动了。那父亲怎么能在这样的树林里知道有鸟、闻到鸟味呢?文章以“上上下下”“望了又望”“闻了又闻”来写父亲观察之仔细,又以“凝神静气”“兀立”来写父亲观察之专注,用“焐”“抖”“呼吸”表现父亲对鸟的习性的熟悉。如此,学生便能理解为何“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了。诚如文本所言,父亲不是喜欢一会儿,是“一生”都喜欢,而且是“最喜欢”树林和鸟。我们把文本“掰开、揉碎”了,文字背后的意蕴也就理顺了。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推敲和咀嚼,生长了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亦在言语实践中逐步提升。这便是如上文所述的“以语言学习为目的和实现工具的课堂样态”。整堂课触碰到了学生语言的神经,使得学生深入文本,品味古朴自然却有滋有味的语言。

基于文本、守住语言,这是语文思维的核心。建构小学语文“语言+”课堂,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不仅要把控目标,重视课堂全局,还要明确任务,以铺设教学轨道,品词析句,致力于开展语言实践,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力,提升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喜爱度,让学生的思维认知在语言学习的基础上更有层次性和多样性。※

参考文献:

[1]汪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小学语文教学思想方法的启示[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8(Z1):4-9.

[2]冉正金.语文思维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陈荪.语言与思维齐飞,能力共素养一色[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12):45-46.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语用教学视野下‘语言+课堂构建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b/2021/02/31]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

猜你喜欢
建构小学语文语言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