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新芳
【摘 要】 依托综合性学习单元,融入地方文化特色,开展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根据诗歌单元的教学情况,结合经典的“浒关八咏”,在系列活动过程中,探寻“巧妙引入—寻找探究—创意传承”的综合性学习实践路径。
【关键词】 地方文化 综合性学习 实践活动 文化传承
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文化积淀。悠久的钞关历史、闻名的蚕桑文化、经典的“浒关八咏”,与苏州这座古城相得益彰,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文化资源。教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四年级下册开始,教材编排了三个综合性学习单元。笔者以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为例,进行了单元学习后的实践活动路径探索,详述如下。
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学生在感受诗歌文体魅力的过程中,能够激发自身創编诗歌的兴趣。以此为切入点,教师将地方文化适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轻叩诗歌的大门”,从教材中的短诗,走向自己喜爱的诗,在阅读、摘抄、创编的过程中习得整理资料的方法,和同学一起合作编小诗集,开展诗歌朗诵会。学生在这样的综合性学习中,收获着阅读与创编带来的美妙体验。
学习了这一单元之后,我们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拓展——我们生活在千年古镇浒墅关,你了解“浒关八咏”吗?一个问题抛下去,激起了学生无限的期待:哪八咏?是哪些人在咏?咏了哪些内容?这些咏是怎样流传下来的呢?我们能不能也去这些地方看一看,自己尝试着也来咏一咏?这一系列的问题便是“浒关八咏”综合性学习的起点与目标。
围绕“浒关八咏”,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他们很快组成学习团队,明确研究目标,挖掘研究资源,丰富研究内容,商量研究路径,制订研究计划,明确责任分工。接着,一场有计划的研究活动在团队的智慧碰撞中全面展开。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和任务,走进浒墅关“八景”,走近身边的浒墅关老人,走向《浒墅关志》。这一“走”,昌阁风桅、龙华晚钟、浮桥夜月、渔庄夕照、南河榆荫、白荡菱歌、管山春眺、秦余积雪进入了学生的视线;康熙、乾隆的历史故事吸引了学生;明清时期的诗人为景赋诗,留下了千古名句;名人轶事,为浒墅关增添了意趣和风采;童谣民歌,为浒墅关点亮了生活气息……
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丰富而又多样。在“八景”的参观中,学生感受着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在身边的浒墅关老人的讲述中,在“外婆的河滩头”,他们感受着古镇的发展与变化;厚厚的《浒墅关志》,详实地记载着浒墅关的发展史,充满地方特色的文化在学生眼前铺展;名人轶事,诗词歌赋,更为浒墅关增添了神秘与童趣。一路寻访,一起寻根,一起吟唱,一道回味。几张小板凳,一群老人和一群孩子,共同回味着曾经的过往,这本身也是一种最温暖的传承。
在“探寻龙华寺遗址”(吴县中学老校区)的过程中,几棵参天古银杏树依旧高耸挺拔,映入学生的眼帘。了解到古银杏树已有三百多年树龄,并且几次遭遇雷击却依旧顽强生长、开花结果,学生不禁赞叹古树一如浒墅关人那百折不挠的精神,也为湮没在湖山郊野中的龙华寺以及仅存的碑文、基座而唏嘘不已。微风吹过,树叶发出簌簌的声音,仿佛要把龙华寺的故事讲给每个学生听。随后,学生在《浒墅关志》中查到了关于龙华寺的珍贵记载。原来,龙华寺以前名为“广福庵”。1684年,康熙首次南巡,“于十月二十六日抵浒墅关视察河工及江南赋粮”,并参观寺院,“赏赉”众僧,陪同他的裕亲王“始赐额匾”。从此,广福庵改称“龙华寺”。清初,龙华寺香火鼎盛,香客众多。实际上,广福庵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其没落的原因和时间不得而知。学生只能在清代举人朱日望的《龙华晚钟》(“八咏”之一)中感受那段“晚钟常鸣”的盛况。这也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文字永恒的力量,理解编排诗集的意义,感受新一代传承文化的责任感。很多小组将“浒关八咏”和《浒墅关志》结合,试图在关志中找到更多八景的印迹,并将这些记载附在诗歌后面,注明出处和页码,使得诗集越加丰富。
学生查阅资料,收集“浒关八咏”,将其收录进自己的诗集摘录本中,与小伙伴朗诵展示;他们研读“八咏”故事,整理编排,与小伙伴一起表演;他们搜集童谣民歌,演绎传唱……
汇报展示中,每一个小组都交流着自己的独特发现,共享自己的创意成果,分享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点滴收获与深刻思考。一个大单元的学习活动,从选题到制订计划,从寻访到创意表达,学生亲力亲为,教师引领与点拨,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旋出自己最美的舞姿”。
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以教材内容为起点,通过富有实践性的语文活动,引领学生在综合性、实践性的语文学习过程中,生长关键能力,传承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千年老关文脉。
地方文化视野中小学语文大概念单元整合教学,以地方文化为背景,以苏州特色文化为依托和外延,将地方特色文化与教材内容有机融合;以“大概念”为教学核心理念,以“单元整合”为样态,建构嵌入式的综合性学习单元,将学生的学习视野从课内转向课外,将地方特色文化由课外拉到课内,构建与地方文化相融合的综合性学习课程,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体现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本质特征。
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受到了地方特色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也得到全面的锻炼与发展,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增强了,核心素养得到了充分而自然的生长。而这样的生长更是双向的,教师的教学素养、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也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得以提升。因此,教师要多角度分析、使用课程资源,善于筛选、组合课程资源,利用课程资源创设学习情境,整合区域和地方特色资源,设计具有学校特色、区域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将地方文化融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文正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