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岚
【摘 要】 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可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为核心问题,结合演讲的特点,协助学生从对象的情感与接受基础等方面对文本做思辨性阅读,探究课文论述的内在逻辑,自主发现恩格斯贯穿演讲稿的理性的穿透力与感染力。
【关键词】 思辨阅读 思维逻辑 演讲
中学语文教学刊物所发表的有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教学案例,大致聚焦三个方面的问题:在结构分析中认识文本严密的论证逻辑,在语言品析中体察文本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情感体悟中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与伟大人格。已发表的诸多案例采用的教学手段也颇为丰富:筛选归纳、诵读体悟、短评助读,也有以拟写挽联任务驱动教学的。遗憾的是部分教师对“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这一核心问题或多有疏忽,或语焉不详而不能切中肯綮。
为什么“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是文本的核心问题?我们不妨看一看第3~7自然段的论述思路:作者先论述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两大贡献,即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3自然段)与剩余价值理论(第4自然段);继而推进一层,阐述马克思的理论研究领域深广(第5自然段);再以马克思对理论科学的认识做过渡(第6自然段),推究原因,阐述其身为革命家的巨大贡献(第7自然段)。这几个段落在评价马克思一生功绩时有一个严密的推理过程,并最终归因于“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其中第5、第6两个自然段绝不是闲笔。
基于议论性演讲的基本特色,围绕“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一核心问题,笔者设计了下列几个学习任务。
(一)知识准备
任务:课前借助多种媒介了解马克思的生平以及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友谊。
(二)学习活动
1.诵读课文,分享体悟。
策略:选择自己较有感悟的段落读出情感,并陈述这样读的理由。
2.梳理归纳,聚焦核心。
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概括第3~7自然段的论述思路,制作思维导图。思考:马克思一生有哪些贡献?恩格斯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思路来评价和阐述马克思的功绩?
3.探究发现,理性推断。
策略:探究论述的内在逻辑,教师协助学生自主发现议论性演讲的论述特点和文本理性穿透力的支撑点。
(三)拓展活动
任务:基于演讲词的特点和课前的知识准备,请以马克思女儿的身份,拟写一篇悼念仪式上的答谢词。
(一)对象的情感与接受基础
初读课文。学生可用浏览、默读、轻声诵读等方式,把握全文大意,感受文本的感情基调。
师:请诵读自选段落,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初步体悟。
生:我用缓慢、低沉的声调诵读第1自然段。这一段简单说来就是一句话——马克思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悼词不会这么简单。时间是悼词必须交代的,我用缓慢到一字一顿的语调读,是因为我觉得恩格斯一方面心情非常沉痛,另一方面要让人们记住这个时刻,并突出这一时刻在人类历史上的巨大影响,语气中还带有庄严肃穆的意味。
生:我诵读的也是第1自然段,诵读时我语带哽咽。悼词要交代什么时候、什么人逝世,还要交代逝者的生平事迹。生活中有人去世了,我们往往不说“死了”,这样不尊重逝者。同样,恩格斯说的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停止思想”切合马克思的思想家身份,沉痛中含有尊敬。“还不到……当……便……”的表述,有恩格斯难以想象、不忍接受的痛惜,所以破折号不是简单的补充说明,而是内心无限悲痛时呈现出的情感的起伏波动。
师:破折号仿佛情绪波动以至哽咽,这个发现颇有启发性。因尊敬逝者而委婉地表达,这种方式叫“讳饰”。
生:(生读第7自然段)我尽量用平缓的语气语调读,因为这一段讲马克思作为革命家的贡献,一一罗列,说的时候要让听众听得清楚。而“首先、第一次、毕生”等词语,我读时用重音处理,突出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高度评价和无比崇敬之情。
师:你注意到听众的接受效果,符合演讲的要求。
这个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否有悖思辨性阅读的宗旨?高中语文课标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课程内容的具体阐述为:“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依据文本演讲词的基本特色,“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尤其是情感态度,是这一任务设计的主要目的;学生的表达是否具有合理性,来自对文本把握的准确度。该设计策略旨在协助学生在“发现”中提高理性思维的水平,例如,某学生以“讳饰”为元认知,以此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对恩格斯的表达做理性评估,确定并巩固自己的判断;自陈理由,不是简单的表达训练,而是在组织、锤炼、自校中形成合乎文本旨意的断言。
(二)有针对性且艺术地阐述观点
上一个板块我们着重讨论了悼词怎样带着感情去说话,第二个板块我们则重点讨论如何恰如其分地去说。学生在设计思维导图时,对第5、第6自然段的作用产生了争议。
生:去除第5、第6自然段也能全面评价马克思的功绩,还更能清晰地对应第2自然段中的两个“对于”。
生:我不赞同他的意见。如果这样简单,那恩格斯为什么不先说马克思作为革命家的贡献,再说他作为科学家的贡献,从而与两个“对于”的先后一致?
生:我也有异议。课文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有“首先”却没有“其次”,如果要加的话应该放在第3自然段前,“其次”在前,“首先”在后,这样的结构安排合理吗?
师:我们不妨看看第5、第6自然段说了些什么。先看第5自然段。
生:这一段是说马克思除了“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的规律外,在许多领域都有独到而深入的研究。联系上文,这里是进一步评价马克思在理论方面的贡献,表达赞颂之情。
师:这一段提到了“数学领域”,论述显然突破了第2自然段中说的“历史科学”,难道仅仅是说马克思才能非凡吗?第6自然段列举有关电学的例子有何作用?
生:这一段中有两个“喜悦”,归结起来是表明马克思重视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由此看来,用有关电学的事实论据,证明马克思重视科学理论,认为科学理论对实践有革命性推动作用的观点。
生:这里有一个层层推进的逻辑推理。马克思有了不起的理论成就,而他重视科学理论是因为在他看来理论对历史发展有推动作用;而重视理论的推动作用又是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是通过“斗争”即实践推动历史发展。恩格斯不是把马克思的主要贡献分两个方面做简单罗列,而是用因果推理建立联系,有一切都是为了“斗争”——革命实践的意思。
生:我也赞同这个意见。第6自然段说“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也就是说在别人看来独到非凡的理论成就,对马克思而言并“不是主要的”;第7自然段说“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实践成了他生命中不能缺少的构成部分。这说的不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吗?
质疑是学生自主提出的,常态的文体结构知识是质疑的逻辑起点,分析论证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一般的悼词会对逝者的生平事迹做全面介绍,恩格斯也不例外,但如何有针对性且艺术地阐述是有讲究的。针对性指既认识到两大规律的发现有正本清源的作用,又突出了革命实践对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第一次”“意识”是对“卓有成效”的具体表现,而艺术性地阐述自然是指严密的逻辑推理。以设计思维导图的任务驱动旨在化繁为简,通过一定的推理论证,在识别恩格斯的论述逻辑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自主释疑中,突破基于常识而可能形成的思维定式,实现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理性的穿透力与感染力
认识思维逻辑还没有真正完成学习任务,学会评估并形成自己合乎逻辑的判断,是思辨性阅读的重要任务。就文本而言,“艺术”地阐述仅限于一般论述文体的论证逻辑吗?那么,这篇论述性演讲的特色又在哪里呢?
师: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你是参加葬礼的亲友中的一员,你听到恩格斯用这样的顺序来阐述马克思的功绩,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我对马克思的现实情况有一些了解,此刻我是在聽,而不是看,把功绩分成两大类,听起来特别清楚明晰,从而对马克思的贡献与人格无限感佩,因而对其逝世也分外感伤。
师:重视现场听众的感觉,听得明白,才能达到评价逝者、抚慰家属、感染生者的作用。强调“首先”仅仅是为了“听”得清楚吗?
生:其实在一般人看来有两个独创性的理论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更何况他还是发现了和达尔文一样伟大的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规律”。这是人们通常的认识的逻辑,但马克思先生重视理论研究是用以指导实践的,这个抽丝剥茧出来的本质,不是一般人易于理解的,恩格斯的逻辑安排比较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生:我赞同他的说法。先科学家后革命家,先理论后实践,符合人的认知规律。“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就他自身而言,更重要的追求是革命实践,无论是“他毕生的真正使命”,还是“他的生命的要素”,都说明了这一点。在别人看来不同凡响的理论建树,对于马克思来说是为“毕生的真正使命”服务的。恩格斯仿佛领着我们从常人易于接受的认识抵达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全面深刻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生:第2自然段先说革命实践再说革命理论,也是暗示革命实践的重要性,与强调“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的意图是一致的。这种表达方式,既符合人的一般认知规律,同时也是切合演讲现场效果的需要的。
师:你从认知规律、演讲效果两方面来评价,说得很好。其实语法结构上的并列,有时在逻辑上还不能简单化处理。
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第一,精神第二,存在决定意识。作为马克思的朋友,恩格斯肯定知道这是他的核心观点。先说理论,后说实践,理论是用于指导、推动实践的,这不是用马克思原理在评价马克思一生的贡献吗?恩格斯是最懂马克思的人啊。
生:对,这既能强化人们对马克思的一生功绩的认识,又能让人们在具体事实中感受马克思的伟大人格。
生:我们做数理化论证题需要定理公式做支撑,议论也需要理论武器做支撑。马克思的哲学原理,是恩格斯评价马克思的理论支架。
师:用理论武器做支撑,论述会更有说服力,马克思的哲学原理是“首先”的理论支架。
……
该板块承接第二个板块,旨在引导学生对“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的思维逻辑进行评估,并形成自己合乎逻辑的判断。评估从三个逻辑层面展开:演讲的现场性、认知的规律性、论述的理论性。活动聚焦“首先”,围绕着论述性演讲词(悼词)的文本特质而展开。三个逻辑层面中第三个是重点,前两个为抵达第三个逻辑层面做了铺垫。
用马克思的基本原理评价马克思的一生功绩,“艺术”的本质在这里,也是支撑“首先”的根本性依据。理性的穿透力需要有合理的武器做支撑,恩格斯是深知这个道理的,同时用马克思的基本原理做评价武器,人们才能更深刻地认识马克思理论的价值,以及马克思对于革命实践的意义,故而他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才有了有力的支持,也就是说,“感染力”是需要理性支架的。学生借助数理逻辑中推理须用一定的定理公式来类比,判断推理有自觉性的策略选择;而用认知规律来测量评估,不仅注意到演讲要重视对象的情感与接受基础,也使得推断本身建构在合理逻辑的基础之上,其思维本身也具有了理性的特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