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婷婷
【摘 要】 小学语文命题要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重视问题设计和材料熏陶,在整体情境中考查学生深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应多元化,具有开放性。
【关键词】 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命题 转变
语文课标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命题起着“导学”“导教”的重要作用,是助推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转变的“指挥棒”,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指南针”。因此,深化命题改革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语文课标指引下的小学语文命题,其根本目标在于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应有着如下转变。
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命题强调考试本身也是育人的手段,是一种学习活动,追求达成“评价即学习”的育人效能,这就要求命题考试不仅要实现评价和考核功能,为改进教与学提供依据,更要求在考试过程中能让学生有所收获。要想达成考试的育人效能,命题者在命题过程中可以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1.“支架式”的问题或任务设计。在立足素养的命题中,问题或任务设计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支架,提示学生所考查内容的内在逻辑,以及这些知识是如何在真实情境中发挥作用的。这种学习支架或有利于唤醒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或者拓展学习外延,具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积累结构化的言语经验,建立起结构化的知识认知。”[1]
以三年级下学期的这道阅读题为例:
读完《个园》,芳芳发现:用合适的动词连接景点,是写游记的好方法。请根据短文内容,填动词。
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提取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在任务设计中搭建了学习支架,提示学生关注游记中景点之间的连接词,在考查学生能力的同时,变身成了一种新的学习活动,为四年级游记习作教学铺路。这道题追求育人效能的实现:在材料和情境中让学生学会真实表达,在纸笔考试中拓展学生的学习外延,达成评价促发展、考试以育人的效能。
2.“价值导向式”命题材料选择。命题应基于语言运用,但其语料选择不仅仅停留在语言运用层面,更是对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全面体现,它们四者应是共生的关系。
语文课标中多次指出应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并且让学生具有初步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培养高雅情趣。素养导向的命题材料选择尤为重要,是影响命题好坏的重要因素,要体现清晰的育人目标。在材料选择上,教师可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相关内容,建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关注材料的价值导向,使得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树立正确价值观。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命题材料中出现了传统节日习俗、汉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审美价值,展现了“文道統一”的育人理念。
纵观现如今的小学语文命题设计,低阶思维的考查较多,高阶思维的训练较少,对高层次的思维表达能力重视不够。从核心素养的发展来看,学生更需要发展高阶思维,如逻辑能力、判断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阐述自己独特的想法。
语文课标指出,学业水平考试应坚持素养立意。立足素养的小学语文命题,应“强调让学生融入任务完成的场境,经历思维的过程,在观察、发现中激发思维潜能、敏化思维触角,在具体情境任务的完成中展示思维的高度”[2]。因此,小学语文命题考查应该将单一的知识点放进综合的情境场中,重视学生思维的建构过程。以六年级下册古诗文阅读的这道题为例:
请你结合《墨梅》的内涵推测,王冕更有可能与下列哪位文人成为知己?
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诗词所表现的精神内涵和情感色彩的把握。试题并没有对其进行直接提问,而是宕开一笔,选择了另外三首诗来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评价,是对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同时展现思维构建的过程,提升学生深度思维的能力。
语文课标明确规定:“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3]情境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场域。小学语文命题应与语文课标同向而行,指向核心素养的命题也必然要创设真实、丰富的情境。在情境中,学生不再是机械的“答题工具”,而是由任务驱动,有着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
题目的编排也应该由随机零散走向意义建构,将随机变化的知识点,以情境的方式整合联结成结构化的思维链,使命题成为学生发展素养、提升能力的语言载体。
小学语文命题情境应有以下三个特性:
1.真实性。创设命题情境,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题目的题干进行修饰和扩充,这只是机械化的给题目套上“情境马甲”。只有真实、有意义的情境,才能带领学生融入其中,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以查字典为例,在考试中,虽然无法真正让学生翻查字典,但在试卷上可以附上字典相关页面,例题如下:
芳芳不熟悉“倔强”一词,翻开字典,“倔强”的“强”的读音和意思正确的是( )。
A.qiáng 健壮,有力
B.jiàng 强硬不屈
C.qiǎng 硬要,迫使
D.jiàng 固执己见
这道题复现了学生运用字典的真实情境,展现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
2.整体性。试卷命题应尽可能地创设整体情境场,在整体情境的统领下,学生才能深化对材料主题的理解,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命题设计上,教师甚至可以尝试打破现如今积累运用、阅读、写作三者分裂的局面,将三个领域的考查揉碎再整合,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3.生活化。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而如今,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语文是一门生活的学科,语文命题也应该和生活链接,加强知识在生活场景中的应用性,在命题中呈现生活化的题目,让学生学以致用。
以三年级下学期这一题为例:
芳芳在网上找到了个园的地图一角(如图),根据文章,你推测“抱山楼”应在图中的
处。个园每一处名字都很有意思,请你也学着给你的书房取一个雅号: 。
这道题也是语文生活化的体现,读表、读图都是学生生活中必备的能力。通过阅读《个园》这一篇游记,结合文字,学生能够读懂地形图,并且参考个园中各处景点的雅号,给自己的书房起名。这并不是对某一知识点的考查,而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在生活中用语文,这正是素养导向的命题的目标追求。
小学语文命题也应融入“跨学科”理念。首先,这有助于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改变语文命题内容单调的瓶颈;其次,基于语文学科立场的跨学科学习及综合实践运用,能让学生在考试中联结多种学科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以六年级上学期这道题为例:
为了有更好的宣传效果,六(1)中队为本次读书节设计了一张海报(如上图),大家大为赞叹。请你写出这张海报具体好在哪里。(至少写两点)
这道题就融合了语文和美术两门学科的知识,从语文出发,又回归语文本身。跨学科的语文命题要具有语文思维,但是又不能止步于語文这一门学科。面对真实的生活,学生需要具有复杂的、学科融合的思维能力。
一直以来,语文考试的参考答案都是单一的、有明确标准的,过分强调答案的准确性,很难检验出学生的真实素养水平。我们身处一个多元且复杂的社会,每位学生的思维也有差异。多元的评价标准则能呵护学生的思维差异,保证其思维发展的自由度和独特性。
在命题中,开放性题目的批改是一大难点。查晓红老师指出:“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能力等级标准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清晰的层次性,有利于教师明确评什么和怎么评。”[4]以评改支架代替采分点或唯一答案,或许是开放型题目的批改出路。以六年级下册的这道题为例:
这一道题目在答案设置上,没有采用唯一答案或者一“略”了之的方式,而是为教师批改提供了多种角度,该评改支架使得改卷有据可依。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命题应与语文课标同向而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可通过构建整体有意义的情境场、设计以问题或任务为核心的学习支架、增加开放性和跨学科题目比例等方式,唤醒学生思维。素养立意的命题也能助推教与学的变革,变接受式、应试型学习为理解性学习,使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在语文学习中落地生根。※
[1]郑萍.中考语文命题情境化设计及思考[J].语文学习,2020(06):68-72.
[2]王秀梅.走向“素养立意”的小学语文考试命题改进[J].语文建设,2022(10):58-6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查晓红.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小学语文命题改革[J].小学语文教师,2022(Z1):6-9.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教学测协同——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命题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b/2020/02/21]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