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马宁(1984—),男,汉族,内蒙古鄂尔多斯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 思政課教学资源共享是推动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的有效举措,高职院校在建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期间,应始终以“大思政课”作为理念导向,对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等多种要素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思政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校内其他思政教育工作者辅助,全校上下通力合作,共建功能齐全、运行稳定的教学资源库。与此同时,集相关领域专家、优秀校友、辅导员、社会贤达等多方的力量,构建全员育人模式,为思政教学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力量,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润物细无声”,增强教育的互动性,持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位。首先分析“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思路,其次基于“大思政课”教学资源的建设要求,从多个方面深入探究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策略,以期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大思政课”;教学资源;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1-0160-04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程”建设的工作方案》围绕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条切实可行的“大思政课”建设措施。因此,高职院校在建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过程中,应把《全面推进“大思政课程”建设的工作方案》落实到位,同时充分凝聚多方力量、整合多方资源,为“大思政课”有序教学、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一、“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思路
(一)立足学生发展需求
以“大思政课”为核心建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最终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所以一定要从学生的成长及发展需求出发,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针对学生现阶段在学业、就业、心理等方面存在的困惑及时予以回应,从多个方面切实满足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提升的个性化需求,精心规划实践育人方案,着重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对经济社会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建立深刻全面的认识,使他们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1]。此外,“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具有种类丰富、数量巨大的特点,在平台建设期间必须有意识地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按照其特征划分为若干个类别,确保教学资源能够与教学内容高度匹配,在教学实施阶段真正为学生提供营养剂,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位,进而助力学生自由成长、个性发展。
(二)打造内涵式资源平台
以内涵式发展作为“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根本思路,对于促进平台的立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思政课”的“大”集中体现在社会各方力量整合方面,所以平台建设一定要以大课程观为导向,将参与思政教育相关主体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凝聚成一股强大合力,从多个维度同向发力,共同加快平台整体的建设进程[2]。“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十分丰富,比如红色文化、古籍典藏等,教师应对这些生动、鲜活的教学资源展开深入挖掘,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流变、发展引入思政教学中,以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赋予“大思政课”生命力,持续优化育人实践成效。“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平台内容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灵活更新,将新成果、新突破纳入平台中,因此,尽快建立动态调整、资源更新的机制,以此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的多元资源需求。
(三)保障资源协调利用
“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平台作为思政课的主渠道,在育人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在思政课教学期间,教师应基于全国思政课教研系统、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围绕主题、内容、案例、形式四项要素精心筛选优质教学资源,如此就能让资源与课程紧密衔接起来,为课堂教学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支撑,确保教学资源与课程教学同向而行[3]。在“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搭建期间,学校积极引入现代化技术手段,用于支撑各类教育资源的挖掘、保护,特别是古籍典藏,必须要安排专业人员积极修复,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步实现资源数字化,为资源共建共享奠定良好的基础,持续提高平台建设的整体质量,确保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公平接受教育,获得思想启迪。针对“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议依托网络空间加大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宣传,吸引更多人关注平台,主动应用思政教学资源,将资源的应用效益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二、“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要求
(一)支持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教学资源及共享平台的建设是先决条件,根源在于教学资源需要贯穿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起到协调教育和学习关系的纽带作用,教学资源既是组成教学体系的一项要素,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引领教学方向,赋予教学活动深刻内涵。建设教学资源,其实就是在丰富教学内容、激活学生学习动力、拓宽学生理论视野的过程中,深入推进教学过程中的各项要素联动[4]。此外,教学资源的建设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思政课教学供给体系的可靠性以及人才培养的成效,所以要想尽快实现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关键是要综合考量思政课程教学要素的耦合性、功能性,平衡教和学的关系,通过教学资源的融合、共享,为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有力支撑,构建集约式资源保障体系。我国近年来为了达到思政课提质增效的目标,相继出台了诸多文件,目的在于明确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要求,强调以建设“大思政课”为抓手,充分整合多样化资源,落实思政理论课建设,同时除了重视思政小课堂之外,还需要积极将其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彰显思政课程的实践性,带领学生开展生动、鲜活的实践活动,让生产劳动一线成为重要的思政教育阵地,促使思政育人的效果得到显著提升[5]。同时,在“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建设阶段,应高度重视改革创新,认真识别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在确定教学资源类型、性质的基础上,将资源挖掘、优化配置作为资源建设的着力点。
(二)教学资源集成与整合
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必须要与时俱进,做到不断备课,常讲常新,如此才能取得理想化的教学效果。在思政课堂上,一些學生时常会提出一些涉及深层理论的问题,教师要想将这些问题讲解清楚、分析透彻是有一定难度的,而教学资源建设,深入推进资源共享,就是为了在思政课堂激浊扬清,启发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支撑[6]。从国家战略高度来讲,“大思政课”肩负着为国家改革发展服务、满足学生理论需求的艰巨任务,是连接国家和学生的桥梁纽带,尤其是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信息量越来越多,且传播途径更加广泛,需要以“大思政课”为载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带领学生对社会思潮展开多维度剖析,深刻揭示社会思潮中蕴含的意识形态真相。当前,不论是信息生产者、生产过程,还是信息传播方式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学习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师需要将思政教学空间拓展到网络、社会,在聚焦教材的同时观照现实,突出教学资源的集成性,以此来掌握话语主动权,对学生提出的复杂理论问题做出科学、全面的解答,进一步增强思政课对学生的引导力、说服力[7]。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不论何种形态的资源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各种形态的资源相互之间有着密切关联,在融合中产生更高的应用价值。实施思政课资源及共享平台建设,应始终遵循夯基垒台、全面推进、厚积薄发的基本原则,通过对类型、形态不同资源的整合,打造一个各有侧重、关联紧密的资源体系,真正突破资源分散的固有局限,将资源整体效应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三)突出资源功能适用性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趋势,这也促使教学资源的种类更加丰富、形态更加多样、数量更加巨大,并且实体与数字化、历史与现实的教学资源处于并存局面,这不仅导致教学资源难以共享,还无形中增加了教师资源选择的困难。基于此,如何围绕教学内容提供、选择适宜的教学资源,发挥课程的政治引领作用,成为广大思政教师当下值得审慎思考的问题,其直接关系到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新时代青年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具有多样变化的特点,所以需要依托思政课对学生加以引导,这也间接对教学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课程体系类资源,在设置必修课程的同时,根据学生所处学段针对性开发选修课,增设四史类、传统文化类课程内容;在教材体系类资源方面,精心编制教材指南、示范教案、经典书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搭建专属网络教学资源库,以此来突出思政教材的时代性、可读性。与此同时,应重视提供理论性资源,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学术资源、学科资源等,为思政教学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值得强调的是,除了上述要求之外,“大思政课”教学资源的建设必须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准确把握资源建设方向、思路,积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进展等纳入资源体系中,提升资源本身的适用性。
三、“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策略
(一)加强整合,凝聚合力
“大思政课”教学资源的整合需要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虚拟与实体。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思政教育一定要合理应用新媒体技术,让教育“火”起来,富有较强的时代感、吸引力。依托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势,构建“报+网+端+微+屏”的融媒体模式,将实体资源、虚拟资源充分整合衔接起来,并及时更新资源,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便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凝聚各方的价值共识,比如围绕特定专题、经典案例、关键问题,分别搭建对应的资源库;以重大事件及其时间节点为导向展开讨论,准确掌握话语先机;积极采取沉浸式、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结合教学资源辅助理解思政理论;以各类在线平台为载体进行云端交流,构建双向互动的和谐关系,激发更多主体运用思政教学资源的意识,这样就能进一步加深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的整合力度,逐步构建开放式、结构化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8]。
2.显性与隐性。思政教育应坚持显性、隐性的统一,从其他课程中入手,将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出来,所以“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也理应如此,重视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的整合。在教材方面,围绕专题教学指南、示范教案、案例教程等资源,认真落实资源研发,结合各学段思政教育需求,分别提取显性和隐性资源。或者在可视化引擎加持下,完成两类资源的精准对接,开发出多样化、研读性强的线上教学资源。在区域资源方面,建议当地各级各类学校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实际生活、学校教育、课程建设、社会发展为着力点,找准贯穿其中的价值轴承,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诸如专题展览馆、校史馆等显性资源,以及红色故事、红色影片等隐性资源,将其应用于思政教学环节,有助于引导学生在直观体会中深刻理解红色文化内涵,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
3.理论与实践。思政课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还应向社会生活延伸,构建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联动贯通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必须要有丰富的理论、实践教学资源作为思政教学活动的支撑。在理论资源方面,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抓手,围绕习近平在重大会议活动、致电致信、考察调研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提取讲话精神作为理论资源,进一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课程,保证学生入心入脑[9]。在实践资源建设方面,应积极与校外实践平台建立深度合作关系,组织学生走进社区、乡村,定期参与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来了解国情社情、体察民生民意。而社会大课堂中的实践素材均可以应用于校内课堂,目的在于丰富实践资源、突出理论资源的价值导向,最终构建立体化的“大思政课”教学资源体系。
(二)优化体系,提高效率
建设“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深入优化体系,进一步提升平台建设的整体效率。
1.教学资源标准体系。在开展“大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建议从教学资源配置现状、教学目标、教学实际成效、人才培养质量等入手,做到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分别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资源强制性、推荐性、客观性三项标准。教学资源是否标准,对共享程度、教学应用效果起到直接影响,同时也决定着教学生态的平衡性,所以学校在建设教学资源时,一定要制定详细的质量分级标准,在人、物、财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积极组织专项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努力形成一批有特色、标志性的研究成果。
2.教学资源服务体系。精准落实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离不开各级教学及管理部门的支撑,牢固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念,相互之间默契配合,合力共同为技术技能学习、原创性研究提供高质量服务,吸引更多主体参与到教学资源建设实践中,以此让“大思政课”教学资源丰富起来。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积极的影响,智慧教学模式在教育领域被广泛关注,此时技术技能学习显得格外重要,建议面向教师围绕新型技术积极开展专题培训活动,传授他们设施设备的应用技能、数字资源建设方法[10]。考虑到传统实体资源、实践资源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应用效率不高的问题,需要以资源的应用时机、应用对象、应用目的展开原创性研究,依据研究成果促进思政教学效果的持续性提升。值得强调的是,教学资源服务需要尊重教学对象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对处于不同学段、所属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别配置共性资源、个性资源,突出教学资源服务的针对性、实用性。
3.教学资源管理体系。“大思政课”需要综合应用多方面教学资源,为了确保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优势,加强教学资源管理十分有必要。具体到实践中,以整体推进、高效运转为核心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运行体系,重新梳理教学资源的筛选、开发、整合、利用等环节,让各个环节实现互联互通,进而构建完整高效的资源供应链。与此同时,从整体视角入手,对各个学段、各类学校、区域各层级现有的教学资源实施统筹规划,分别建立健全资源合作机制,确保资源管理工作有序进行,以此来发挥资源的集聚效应,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切实满足日常教学的实际需求。
(三)共建共享,改善生态
在“大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资源建设环节,思政课教师是其中的重要主体,为了加快推进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持续巩固发展的良好生态,根据教学资源实际需求、学生认知特点、身心特征,针对性开发教学资源,并着眼于现有教学资源展开深入挖掘,重视资源的融通转化,探索资源供需对接的有效路径。与此同时,根据思政课教学资源建设目标,积极引入网络化、数字化技术,用于支持教学课件库、素材库、試题库、案例库的搭建,供广大师生根据需求灵活浏览、下载,通过多种要素的整合提升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开放性[11]。在特定范围内,支持师生、校际、区域之间利用同类型教学资源展开交流互动,互动内容包括集体备课、教学研讨、集中攻关、资源应用等。在“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方面,学校具有不可比拟的主战场优势,充分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的力量,让区域内教学资源实现有机共享,如此一来就能进一步消除学生与思政理论的心理距离,从根源处化解以往教学资源存在的主体多样、要素分散的问题,确保教学资源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师生活动,有效缩短理论转化的周期。另外,“大思政课”阵地的渠道存在紧密关联,我国教育教学领域正处于数字化转型时期,要想促进教学资源共享、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就要疏通各方渠道,从现实场域向虚拟空间延伸,做到线上、线下分工协同,共同提高教学资源质量、资源共享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设“大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有助于增强优质教学资源的流动性,使之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有效调动大学生思政学习的积极性,将思政课程立德树人的价值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在深入推进平台建设期间,应牢固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念,以立足学生发展需求、打造内涵式资源平台、保障资源协调利用为主要的建设思路,与此同时,围绕教学资源的建设要求,统筹规划共享平台的建设措施,进一步弘扬“大思政课”在新时代的影响力、说服力。
参考文献:
[1]裴帅.高校“大思政课”资源整合与实践探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25(3):46-49.
[2]崔小伟.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视域下区域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3(9):64-66.
[3]汪鑫,李建敏.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与管理研究[J].内江科技,2023,44(2):10-11.
[4]邵雅菲.基于云计算的思政教学资源共享系统设计[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2,34(23):7-9.
[5]董前程,张楠.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构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3):83-85.
[6]崔小伟.西部地区高校思政课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20,40(6):12-16.
[7]张海东,李强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J].吕梁学院学报,2020,10(6):60-62.
[8]孙玲玲.云计算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建设研究[J].电子测试,2020(22):72-73,59.
[9]陈丹丹.一体化背景下思政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33):80-81.
[10]关宏.基于移动云计算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应用与共享平台研究[J].数码世界,2020(4):92.
[11]王慧.基于“互联网+”的体育院校思政教学资源平台的构建[J].农家参谋,2020(3):279.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