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本课堂的文本解读策略

2024-05-21 03:17邵正凤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4年4期
关键词:学本课堂文本解读初中语文

邵正凤

摘 要 学本课堂是新课程改革下的创新理念,所谓“学本”即以学习者为本的课堂,教师还权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随之发生改变。初中语文学本课堂既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注重小组合作探究,学生的学不再停留于知识层面,而是让学生具备学习能力。文章针对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从学本课堂的情境营造、问题驱动、活动实践、资源拓展及教学评价五个层面提出构建学本课堂的策略,以期在学本课堂中发挥学生课堂教学主体的作用,在提升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同时,推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学本课堂 文本解读 策略

传统语文教学以教本课堂为主,深受应试理念影响,课堂教学功利化,学生跟着教师思路走,长时间处于从属地位,在学习中缺少自主支配权。教本课堂固化了学生的思维,不利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不同于教本课堂,学本课堂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契合。在初中语文学本课堂文本解读教学实践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这更易被学生接受,在师生、生生协同合作中实现教学相长。

一、初中语文文本解读构建学本课堂的价值

1.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在传统语文课堂中,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学生的身份则是疑问者、知识的接收者,并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初中语文学本课堂的文本解读中,师生、生生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交流关系,学生参与文本解读的动态学习过程,是问题的发现者,也是问题的解决者。这有利于唤醒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

2.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传统初中语文文本解读关注学生知识的增长,学本课堂在此基础上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挖掘。初中语文学本课堂的文本解读会成为滋养学生智慧的“乐土”,文本解读中的内容不再是静态的文字,学生学到的也不再是标准化的答案。学本课堂文本解读以文本内容为载体,使学生在深度学习中对自我、对社会、对世界有全新的感受和认知,在多向互动中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步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3.发展学生个性品质

教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传统初中语文文本解读通常只看到了学生的“共性”,对学生的“个性”有所忽略,这不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学本课堂关照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受固定答案的限制,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学本课堂能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为学生绽放个性提供机会和空间。

4.实现教学相长的和谐场域

学本课堂中的学习者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姿态进行对话、开展探究。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质量能够反映其专业能力,教师要成为学习型教师,在创新教学中进行反思和完善,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大多数校园时光都是在课堂度过的,学本课堂让学生居于课堂中央,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自身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初中语文学本课堂的文本解读策略

1.营造学本课堂情境,提升学生文本理解能力

对于一篇文本内涵的解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传统语文教学中对于阅读文本的解读通常停留于第一个层次,即字面表层的意思,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阅读文本所写的人、事、物。如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一文,文章以简练的文笔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作者追忆了西湖雪夜乘舟看雪的經历,畅快中有孤独之意,欢喜中又透出悲凉之感。学生通过学习知道文本讲述的是作者在一个寒冬夜出游看雪的事,学生可能做到了“读文”,在教师指导下也完成了从文本中“赏景”,但难以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也不理解文章带来的人生启示。

教育信息化发展背景下,初中语文学本课堂要让信息化为文本解读赋能,打造智慧课堂,促进课堂互动,让学生在可视化教学内容中理解文字表达、掌握结构风格、品析人物形象、感受思想情感。为带领学生更快进入《湖心亭看雪》的情境,教师在正式教学前可以为学生播放《航拍中国》(第二季)中关于西湖的纪录片,在西湖美景四季流转中,带领学生领略“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感受初春西湖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夏天西湖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让学生融入“游西湖”的情境中。而寒冬雪天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教师自然而然地带领学生正式展开课堂学习。在正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穿插西湖雪景图片进行讲解,静态的文字与动态的情境给学生带来的冲击不同,当学生见识冰封雪舞之景后,就能进一步理解游湖人的高雅情趣。学本课堂情境营造让学生的学习看得见,更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2.创设学本课堂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文本解读是在读懂文本内容、把握文本脉络、揣摩作者构思的过程中探析文本主旨和作者情感,这需要文本解读方法的支持,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当中,形成自我独特的认知体验,从而与文本达成共鸣。为此,教师应设计文本解读问题,有疑才有思,让具有实用性、深层次的问题驱动学生积极思考,激活学生思维。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品质,有效提升文本解读能力。

以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为例。教师在导读环节可以提出问题:“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你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学生通过速读课文往往能联想到天上的白云、地上的蚂蚁、森林中的树木、水里的鱼儿等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大自然的语言”。随后,教师继续提问:“什么叫物候?”“物候观测对农业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中寻找答案,锻炼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最后,教师可设计开放性问题:“你喜欢哪个季节?大自然会通过什么样的语言来宣告这一季节的开始与结束?”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思考。

教师联系学生实际,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根据问题展开深入探究,课堂研学气氛渐浓,学生在阅读、想象、体悟和表达中实现文本解读目标。教师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点拨和指导,同时搜集学生的有效问题,既保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又确保文本解读活动的有效开展。

3.加强小组合作探究,为学生创造文本解读机会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面对同一个阅读文本,学生看待的角度不同,思考的方式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解读和感受。教师要允许学生个性解读的存在,并进行科学的引导,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对文本内容形成自我深刻的认知。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时,要梳理学生所提问题,将有效问题作为合作主题供不同学习小组选择。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应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集思广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在相互协作中发挥自身优势,以凸显学生在文本解读中的主体性。

仍以《湖心亭看雪》为例。作者张岱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当作者到亭上后,看到“有两人铺毡对坐”,两人见到作者后大喜,拉着作者同饮,作者述说“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有学生提出问题:“亭上两人见作者大喜,那作者见到两位游人时是什么心情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部分学生认为作者天涯遇知己,内心的孤独感都被冲淡了;另外一部分学生认为作者并不想同两位游人多接触,因为作者本身就是客居他乡,与他人也只是萍水相逢。文本解读不能只关注表层信息,还要进行深度分析,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在探究中获得更多感知机会。对于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只要言之有物,教师就应予以肯定,树立学生文本解读的信心,为学生创造文本解读的机会。

4.拓展学本课堂资源,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离不开适当的训练,除了利用好教材文本内容外,教师还应融入课外文本资源,使之成为教材文本内容的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丰富的文本素材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文本解读的积极性,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

比如,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一文从微小平常的生活细节中表现母亲面对双腿瘫痪儿子时的“难”,学生所理解的“母亲的难处”在于面对“暴怒无常”的儿子时的手足无措,这其实只读到第一层,并不是真正读懂文本。至于对作者为何绝望、为何会有“我可活什么劲儿”的感叹,以及之后心灵上的成长和对生命意义的感悟等层面的理解更是不够深入。为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如,读《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感受作者由健壮变成终身残疾无法站立的过程;读《合欢树》,体悟作者淘气的童年和“双腿残废”后的青年时代,领略无怨无悔的母爱;读《我与地坛》,感受作者对母爱、对生活、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审视。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经历及其失去母亲后的心灵成长等,与作者共同感悟生命的意义。教师通过丰富学本课堂文本解读资源,引发学生共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由浅及深感悟文本的深刻意蕴,进入新知识的境界,从而增强文本解读能力,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5.注重学本课堂教学评价,帮助师生共同进步

教学评价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学质量及教学能力的反馈,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评价优化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能力;教学评价对于学生则具有导向作用,科学的教学评价能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因此,为体现学本课堂价值,提高文本解读效果,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评价,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与进步。

首先,制定多样化的学习成果评价方式。学习成果是在完成学习活动后获得的,传统语文课堂往往将学习成果简单地划定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文本解读中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容易使学习变得功利化,学生会为了应付考试而解读文本。学本课堂评价体系中,教师要从多方面评价学生个人的学习成果和小组学习成果,体现共同合作的价值。比如,在学习《木兰诗》时,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解读水平,也要重视小组《木兰诗》情境表演的效果,为学本课堂注入新鲜活力。

其次,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传统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学生大多都是被评价的对象,这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初中语文文本解读学本课堂中,除了教师的评价外,学生也要成为评价的主体。教师要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学生要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参与课堂评价,在全面的评价中对自我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发现问题,矫正不足。此外,家长也要参与到学本课堂评价中,家长的评价能起到监督规范的作用,家长要作为第三方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帮助教师和学生在学本课堂中取得进步。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落实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要求,以教师为主体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在初中语文文本解读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学本教育理念,围绕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學本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在文本解读中学习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感,发挥文本解读学本课堂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在落实新课标要求的同时,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通联:江苏无锡市刘潭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学本课堂文本解读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如何在学本课堂中提升初中语文阅读能力
农村初中英语“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教学相长新内涵视阈下的学本课堂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