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玲
摘 要 普通高中高考戏剧影视导演方向(本文以下简称“戏导”)在文化课和专业课两方面难以兼顾。但因戏剧影视方向专业素养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高度契合的特点,从课程相结合的角度,“艺文双修”校本课程研发路径可使戏导课和语文课相辅相成、事半功倍。
关键词 戏剧影视导演专业课 语文课 艺文双修 校本课程
2024年广西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艺术类专业全区统一考试说明的“戏剧影视导演方向”考试科目为“文学作品朗诵、命题即兴表演及叙事性作品写作”,分别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运用有声语言表达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假定情境中组织有机行动的能力、观察生活的能力、塑造人物的能力以及人文综合素养水平。戏导方向专业素养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高度契合,具备学科融合双修的条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仅靠常规的普通高中课程,戏导生无法实现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而“艺文双修”校本课程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一、“艺文双修”校本课程内涵阐释
“艺文双修”校本课程是指戏导课程与语文课程有效融合。其中“艺”指的是戏导课的朗诵、表演及写作三大能力,“文”指的是语文课的朗诵、课本剧表演及写作三大能力。“艺”和“文”的核心素养,都指向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呈现“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层级结构,四个层级的关系是逐渐由外向内渗透、由显性到隐性再到内化的逻辑关系。 “艺文双修”中双修的朗诵、表演、写作课程,首先由老师指导学生阅读外显的语言材料,探知作者意图,审辨内隐的价值观念,再由学生将文字中的生活内容、思维方式、审美对象,内化成自覺的文化参与,从而完成将外显的语言材料逐渐内化为精神孕育和人格发展的过程。
二、 “艺文双修”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期准备
1.建立“艺文双修”校本课程建设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校领导、班主任、语文老师、编导专业及播音专业老师等,由语文组教师牵头,进行课程构建、课程开发、课程管理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及实施工作。
2.前期论证。主要是论证课程实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首先,是小组层面论证,由牵头教师撰写课程开发必要性、可能性及实施方案,经小组讨论通过后,方可实施课程。其次,是学生层面论证,教师向学生解读小组讨论通过的课程方案,征求学生意见,体现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生明白课程对于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3.培养“双师型”团队。师资力量是校本课程成功实施的关键,普通高中戏导专业老师稀缺,而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可弥补戏导师资的不足。由于戏导课程专业性要求较高,语文老师需要通过培训,进一步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既要明确“教什么”,又要保证“有能力教”,更要知道“怎么教”。
三、“艺文双修”校本课程内容设计
1.制定“艺文双修”校本课程教学目标。 “艺文双修”校本课程的总目标是夯实学生的朗诵、表演及写作水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戏导专业水平。
具体目标有:(1)知识掌握。通过课内外阅读,积累字词句,掌握扎实的语文知识,为朗诵、表演及写作打好基础。(2)能力培养。读准字音,掌握朗诵、表演及写作技巧,提高语文学科素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并能高质量完成戏导专业科目考试。(3)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传承和发展汉语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4)审美教育。学会语言文学审美与鉴赏,涵养精神,完善品格。(5)创建特色学校。通过双修实效,凸显学校育人特色,创建戏导育人特色品牌。
2.设计 “艺文双修”校本课程内容。教师可挖掘教材中的朗诵、表演及写作等资源,作为戏导课程的专业课内容。此外,校图书馆、文学社、电视台提供的朗诵、表演、写作资料和平台,也是重要的双修学习资源。
“艺文双修” 课程具体内容设计如下:
(1)“艺文双修”朗诵课程设计。统编版高中教材中,古诗文、现代诗、现代散文及戏剧,都是经典的朗诵语料。以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为例,双师可作如下指导:语文老师和戏导老师共同备课,先由语文老师带领学生理解文本,然后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设计朗诵脚本任务单,双师共同组织和指导朗诵汇报课。朗诵脚本要从诗歌主题出发,确定情感基调、语速、停顿及轻重音等。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形式,呈现朗诵任务,双师随堂点评和指导。
(2)“艺文双修”表演课程设计。课本剧的改编和演出,能使学生在体验情境和角色的过程中,获得思想及道德体验,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提高审美能力,提升人文素养,提高戏导生表演水平。“双修”表演课程可按“读、编、排、演、评”的步骤进行。教师要挖掘课本中的戏剧素材,指导学生编写和表演课本剧。如:以《雷雨》为例,可指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艺文双修”:①读。语文老师指导学生学习课文《雷雨》之后,带领学生欣赏与《雷雨》相关的影视剧作品,并复印教师教学用书P81-90《〈雷雨〉演出资料选编》供学生研读参考。②编。语文老师和戏导老师共同指导,全班分成6个小组,结合注释和阅读,梳理剧本情节和剧中人物关系,辨明戏剧矛盾冲突,确定目标人物与情节,比较1978年版与1988年版《雷雨》舞台说明和人物语言的不同之处,讨论二者的不同效果,尝试进行改编。③排。语文老师和戏导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分组排练,修改台本,做好课本剧演出准备。④演。语文老师和戏导老师共同组织,开展《雷雨》课本剧演出活动。⑤评。从台词表达、舞台表演及辅助设计三方面进行评比。满分100分,“台词表达”包括语音流利准确、准确传达情感及符合人物形象特征等方面,占40分;“舞台表演”包括动作设计合理、自然流畅及准确传达人物情感等方面,占40分;“辅助设计”包括背景音乐呈现时机恰当、服装设计符合人物形象特征、道具齐全及道具运用合理等方面,占20分。
(3)“艺文双修”写作课程设计。高中记叙文指导的黄金时期是高一上学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刚刚结束初中课程,而初中写作正是以记叙文为主。抓好记叙文写作,既是初高中课程衔接的要求,又能为戏导生写艺考记叙文及高考记叙文打好基础。艺文双师可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写作资源,共同备课、改卷及讲评,提高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水平。
(4)“艺文双修”“朗诵+表演+写作”综合课程设计。艺文双师共同备课,明确大单元双修方向,精选契合点,设计好朗诵、表演及写作系列学习任务,一课多得,促进朗诵、表演及写作能力同步提升。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青春之歌”教学为例,可以设计“青春之歌”主题活动课,按以下步骤进行“朗诵+表演+写作”综合课程指导:
①設计活动课内容。朗诵篇目为《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表演篇目为《百合花》的故事,《哦,香雪》的故事;写作话题为“青春之歌”。
②明确活动课目标:分析形象,品味语言,理解主旨;通过朗诵、表演和写作,展示自己对课文的分析、理解和感悟;以课文为范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青春之歌”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③活动课展示及评比:
创设情境:同学们带着美好的憧憬迈进高中阶段,学习第一单元后,班级组织“青春之歌”主题活动会。
活动一:任意选一首第一单元的诗歌,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进行朗诵比赛。
活动二:选择《百合花》或《哦,香雪》中的一个经典情节,进行情景表演。
学习活动三:以“青春之歌”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记叙你对青春的观察与思考。
(5)“艺文双修”整本书阅读设计。语文老师可以和戏导老师合作,带领学生有计划地阅读整本书,以促进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人文素养。如:以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例,按导读、推进、交流三个步骤进行,8周可读完120回《红楼梦》原著。
①导读。高一下学期前半学期,安排8节《红楼梦》导读课。导读课由语文老师授课,主要内容为作品推荐,介绍写作背景和作者,了解文体阅读的重点和特点,指导阅读方法,梳理人物关系,初步感知整体内容,了解重点章节,制定阅读方案,明确阅读任务等。
②推进。按照阅读方案,每周学生自主阅读15—20回,每次导读课前,由语文老师和戏导老师检查阅读进度,把握学生阅读情况。根据阅读进度,师生及时调整修正阅读方案,确保8周内完成《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任务。
③交流。分为阶段性分享和终结性分享两种,由艺文双师共同策划组织,针对语文课和戏导课的契合点,主要以朗诵、表演、写作的形式呈现,可以单独展示阅读成果,也可以小组合作展示。
四、“艺文双修”校本课程实施设计
校本课程落地的关键是课程的实施,即将静态的课程方案转化为动态的课程实践。校本课程实施,需确定班级规模、人数和开课形式,确定教学方法与活动方式,明确课时要求和具体安排。此外,课程实施所需时间、空间、设备等,要做好规划及准备。具体设计如下:
1.确定班级规模、人数和开课形式。如果戏导生人数达到分班规定人数,可编成戏导班。如果戏导生人数未达到分班规定人数,按自然班进行语文教学,利用自习课或者晚自习时间,以戏导小组活动为单位,进行“艺文双修”课程指导和交流。
2.确定教学方法与活动方式。双师配合,课堂落实朗诵、表演和写作三大板块的指导和训练,通过朗诵会、课本剧表演、读书沙龙以及征文比赛等活动方式,夯实朗诵、表演及写作能力。
3.明确课时要求和具体安排。语文课堂重视读演结合、读写结合,练好朗诵、表演及写作基本功。
4.整合课程实施所需空间和设备。常规指导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在班级教室中进行;交流和分享活动,可在校图书馆、阅览室、录播室等功能室开展;评比结果,可在校广播站、文学社、展板以及校园网站进行展示。
五、“艺文双修”校本课程评价设计
“艺文双修”校本课程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评价:
1.评价教师。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师素质及创新教学等方面进行量化评比。“教学内容评价”是指教学内容的呈现符合学情,学案设计合理,操作性强,课堂容量合适,难易适中,合理利用校本课程资源;“教学过程评价”是指课前准备充分,课前组织有序,教学环节安排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对学生的成果展示有明确清晰的评价,注重课堂管理,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并进行有效指导,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点拨和传授,注重师生、生生互动,课堂氛围和谐愉快、民主平等;“教学效果评价”是指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学生参与面广,课堂效率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人文素养及朗诵、表演、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2.评价学生。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心应由过去偏重知识的评价转为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评价。评价主体包括校本课程领导小组、课程开发教师、学生及家长等多元主体。评价方式应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采用量表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展示法等具体方式评价。评价结果应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艺文双修”特色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可以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生涯规划,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最终达到语文素养和戏导专业双赢的良好效果。
[作者通联:南宁市第十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