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寓意何为

2024-05-21 21:30:30王洪霞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4年4期
关键词:庖丁庖丁解牛治国

王洪霞

摘 要 《庖丁解牛》的寓言存在多种解读。从《庄子》的整体阅读入手,通过探究养生主的寓指、庖丁其人及其言行的寓指,了解庖丁解牛与治国技艺之间的相关联系,促进学生整体思维和综合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 《庖丁解牛》 寓意 养生主 庖丁 治国

现行教材对《庖丁解牛》寓意的说法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对此寓言存在两种解读:其一,结合艺术、实践的人,对庖丁解牛主体的理解,就是干一件事,要通过实践的习熟,使得技艺由熟练达到出神入化,最后达到与道相合的境界。其二,立足文本中庖丁善养解牛之刀的养刀技艺,善用必有善藏,如同庖丁善于养他的刀一样生发养生之道。这两种解读真的是原文要表达的意思吗?

作为先秦思想家庄子,其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非常大,魏晋时期发展到了极致。那么《庖丁解牛》寓意何在?这需要我们整体阅读《庄子》,以求管中窥豹。对于文本的解读,我们需要有整体思维,不能片面和孤立地理解,需要立足庄子思想,在经典的互文见义中整体思考。

一、养生主寓指何处

《庖丁解牛》选自《庄子》的第三篇《养生主》,何为养生主?首先看“养生”两个字,它与我们今天世俗所讲的养生意义相同吗?世俗所谓的养生,是调养好身体,让身体不得病。那么,这种通俗理解中的养生和庄子《养生主》讲的养生是不是一回事?庄子在第十五篇《刻意》中指出天下五种刻意而为的行为,其中第五类是这样讲的:“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刻意》认为通过呼吸的调练,通过身体的引导,然后达到身体长寿健康的做法,是刻意而为的行为。而且庄子还认为这是一种纯粹养形之人,养形之人是《刻意》批评的刻意而为的五类行为之一,或者说五种人之一。因此,这种只重视身体的形体健康,不是庄子“养生”的本意,也应该不合于《养生主》的题旨。那么,《养生主》的题旨是什么呢?先秦典籍里面“主”是性也,即所谓天性的性。“生”与“性”这两个字相互通用。从相互通用的意义上来看,《养生主》的主旨是以养性为主。《养生主》中的“主”字,第一个含义是“主旨”,第二个含义是“主宰”。那么,它的含义应该就是以养生为主旨,或是能够主宰养生的人。《养生主》的题旨就是以养天性为人生的一个主旨,或者成为我们人生的一个主宰。

这个主旨下著名的《庖丁解牛》入选到高中语文教材,目的就是让学生探求主养天性之道。

二、庖丁寓指何人

结合《养生主》的题旨,《庖丁解牛》的寓意应该是善于养生之人,不但善于养自己天生之性,同时还有能力主养周围人,主养天下人的天性。那么,《庖丁解牛》和这个题旨有什么联系呢?这又需要探究庖丁寓指何人。

“庖丁”,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厨师。但在庄子的笔下,“庖丁”是有寓指的,这个寓指需从“庖丁”既有的渊源进行探究。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篇有个著名的说法:“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以厨师烹小鲜的技艺寓指侯王治国的技艺。所以,庖丁在这个说法当中是指治国之技艺。不仅老子有这样的说法,《论语》中也有此隐喻。《论语·阳货》有云: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这个故事记述的是孔子的一个弟子子游,在武城为行政长官。孔子一日到武城听见城里面鼓乐之声不绝于耳,听后莞尔一笑——这是整部《论语》当中孔子唯一的会心一笑。他进城之后见到弟子子游并和他有一番对谈,孔子用“割鸡焉用牛刀”问子游说:“治理一个小城,需要的技艺有限,需要用礼乐教化之事吗?”在孔子看来,礼乐是治国的大技艺,小小的武城用礼乐来治理城邦里面的民众,有点大材小用的意味。孔子在这里用牛刀寓指治国的技艺。所以,庖丁解牛,也是用厨师和宰牛刀寓指治国的技艺。

《庄子》不仅在《养生主》中说到庖丁解牛,还在之前的《逍遥游》里有过这样的运用。《逍遥游》第二部分第一个寓言就是“尧让天下于许由”。尧作为平治天下有功的一个天子,在见到比他认知更高的富有经世之才的许由之后,试图让天下于许由。在讲了一番道理之后,许由不受。许由在陈述理由的时候提到一个著名的说法,即“越俎代庖”。他讲道:“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许由认为厨师如果不好好做菜,主管祭祀的人也不会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做菜。尧不好好治理自己的天下,自己也不能代替他去干治理天下的工作。《逍遥游》中用“庖丁”寓指的是坐在天子位上、治理天下的尧。所以,回到《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中,我们就可以明白庖丁表面職业是厨师,其寓指的是治理天下的技艺。这是《庄子》一书中的一贯用法。

三、庖丁言行寓指大道

1.庖丁行声合于天子之乐

《庖丁解牛》中描写道:“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首先,庖丁的行为与解牛声响合于天子之乐。从原文可以看出庖丁的技艺非常娴熟,手肩足膝共同作用于牛,牛身上就发出骨肉相离的声音,进刀豁然。值得关注的是,进刀之声暗合音乐。暗合音乐本身并不见得非常稀奇,奇异之处在于庖丁合的音乐不是普通之乐,他的动作“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桑林》是商汤所作的天子之乐;《经首》是尧平治天下的音乐,它的乐章名叫《咸池》。《桑林》《咸池》乐章都是天子之乐,庖丁解牛的动作声响暗合的正是这两个高水平的天子之乐,这就很奇特。因为在中国古代的礼制中,一般人很难有机会听到国家祭祀的天子之乐,尤其是社会秩序中地位比较低的厨师,更少有机会听闻高规格的天子之乐。

其次,庖丁的技艺暗寓治国的大道。在庄子寓言中,庖丁之所以熟悉天子之乐,其实和庖丁的技艺是相关的。他不是一个单纯的厨师,而是用厨师的身份寓指他治国者的身份,以厨师解牛的技艺寓指治国者的技艺。这样有身份地位的人,熟悉天子之乐,就和他的身位是相配的。所以,对庖丁其人的理解始终要在治国者的层面上来把握,才能和文章的整个行文细节结合起来。

2.解牛之道与术

观赏了庖丁解牛的技艺之后的文惠君,感叹庖丁的技艺非常高超:“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的回答却出乎大家意料:“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我们关注庖丁的说法就会发现文惠君褒奖之后的疑问:技艺习熟之后能够达到神乎其神的地步吗?庖丁的回答恰恰给予了否定,他说自己先修的是道,因为修道有成,才达成技艺神乎其神的境界。这个回答恰恰说明庖丁解牛这一寓言故事说的不是技艺修习的事情。那么。庖丁由道而术是怎么一回事呢?从中国传统思想来看,庖丁解牛恰恰就是儒家的一个核心思想,即通过修道达到内圣之后,由内圣开出外王之妙术。

所以,庖丁讲的是自己由修道达到内圣之后,再基于道的眼光与智慧,才有了由道而来的神话一般的技艺。

3.善用刀与善治天下

做好治理天下的准备工作之后,就要有治理之法,正如庖丁解牛之法寓指的善治之法。“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

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其间说好的厨师一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是割;不好的厨师一月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砍;而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仍若新发于硎。这个刀的神奇,绝对超出了经验领域。在经验层面上,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庖丁用刀是在讲由道而来的神圣、高明的智慧。这种智慧若新发于硎一样,即如同刚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锋利。庖丁解牛之后,牛如同土块一般萎堆在地上。然后庖丁提刀而立,为之踌躇满志,才有环顾四周、傲视天下的姿态。正是对治国的技艺的深入贯彻,对天下人群的准确划分,使礼乐治理实现了各正性命,治国达到一定的成就,治国者便踌躇满志。

文章结尾处为什么会有庖丁“善刀而藏之”的行为?善刀之后为什么还有一个善藏?善藏,就是告诉侯王要善藏治国之技艺。正如老子《道德经》三十六章所講:“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示于人。”治国的技艺是安邦,是一种大的智慧,这种智慧尤其需要谨防泄露给不具有好的德性的人。如果不恰当的人拥有了这种治国技艺的话,他不是利天下、安天下,而会成为乱天下的枭雄。

中国古人在传授智慧、传授技艺的时候,尤其讲究智慧,需要在合适的场所,向合适的人,有选择地传承。面对不适合的人,还需要适当地隐和藏。

通过探究养生主的寓指、疱丁其人及其言行的寓指,能让学生对《庖丁解牛》一文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作者通联: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

猜你喜欢
庖丁庖丁解牛治国
庖丁解牛
A MULTIPLE q-EXPONENTIAL DIFFERENTIAL OPERATIONAL IDENTITY∗
当庖丁遇到犟牛
江西教育(2022年24期)2022-12-03 06:34:58
当庖丁遇到犟牛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涵养“庖丁”之劲——养的是苦干实干的狠劲钻劲
当代陕西(2019年5期)2019-03-21 05:12:48
好的评价如“庖丁解牛”
新校长(2018年7期)2018-07-23 02:58:34
庖丁解牛:牛和马的较量
中国汽车界(2016年1期)2016-07-18 11:13:35
工匠精神之庖丁解牛
军工文化(2015年10期)2015-05-14 07:03:09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