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寻根式教学之“比”式说理

2024-05-20 20:08张逸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

张逸

摘 要 “比”式说理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散文,自秦汉统一后,逐渐发展为一种形象说明事理的论说方式。“比”式说理借助简明生动的喻体来论证道理,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传达世界认知的重要方式,可谓中华传统思维之“根”。如何利用“比”式说理进行高中议论文“寻根式”教学写作是一项值得积极尝试的实践。

关键词 议论文写作  寻根式教学  “比”式说理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谈到:“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者也。”[1]“比”是描摹物象比附意義,即用鲜明的形貌来阐述事理。“比”式说理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散文,自秦汉统一后,逐渐发展为一种自臣子上疏至文人论说通用的说理方式。以统编教材为例,必修上册,荀子在《劝学》中将“比”式说理叠加使用、层进递推、排比呈现;必修下册,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用“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两个夸张性的喻体,使“不为”与“不能”的区别一目了然;必修下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泰山和江河湖海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用客治国”为上策的道理;必修下册,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先正面“比”式推理,以“木固其根”“水浚其源”设比,阐述人君安国当积德义的道理,后又反面论说强调“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喻体……凡此种种,皆可看出“比”式说理源远流长,可谓中华传统思维之“根”。

运用“比”式说理有两个要点:一是本体和喻体之间有“共同点”;二是“比”后说理更加显豁,不为炫技而用。“比”是手段,“理”是目的。笔者带领学生整合了先秦诸子散文中“比”式说理的经典片段,探寻出“比”式说理的三个技法,用以指导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实践。从贴切性到文化性,从文化性到多元性,拾级而上。

一、修辞立其诚,贴切为要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2]所谓“切”,就是喻体与本意要相切合、贴切。“比”式说理指向关联性思维,要根据本体(话题、观点)的特征多思考,找到相似的喻体,基于相似点展开说理,以贴切为要。笔者以《劝学》为例,示范议论文写作语段,呈现如下“比”式说理的思维过程(见图1)。

笔者曾选择2023年新高考Ι卷作文题“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请学生写作“比”式说理语段。

学生习作1:好的故事,在东坡梦里,是千里共婵娟的皎皎明月,透过皑皑白雪,浸润着国人无处安放的梦。在王昌龄心中,是连江的寒雨,随着萧瑟秋风,含着无数愁思飘进多少迁客骚人的心。在与谢芜村笔下,是细碎沙滩上的零星小贝,展示着生命的优雅与自然之律动。好的故事,令无数人为之倾倒,原因之一便是其能触碰人心中最细腻的一部分,让覆满青苔的巨石重焕生机。

学生习作2:好的故事,恰如一亩稻谷,或烹之为米,解决饥肠之困;或酿之为酒,酱香长盛不衰。今人阅好故事,正如吃稻米,使精神满足,使心灵触动;后人阅今之好故事,恰如饮陈酒,品时光流淌,悟百味人生。故而观之,好的故事,既需当下即行阅之,不可令其蒙尘,又需保存、褒扬,不可令其发霉。何不“食稻谷”,强其身健其神,何不“晒稻谷”,扬民族形象?

喻巧而理至。在学生的练习中,为写“比”式说理而堆砌喻体者有之,为寻“比”之喻体而牵强附会者有之,然,修辞立其诚,只有寻找关联喻体展开贴切说理才是值得推崇的写作品格。学生习作1中,好的故事如明月、如寒雨、如零星的小贝,看似喻体丰富、文采斐然,但其实未能点明“好的故事”这个本体与种种喻体之间的相似关系,只有“比”,无“说理”。学生习作2中,选择“稻谷”这个喻体比较巧妙,稻谷可以充饥,酿出陈酒还可以品味,正好贴合“好的故事”使精神满足和悟百味人生的特点,较为贴切,说理灵动。

二、务行其所知,传承为贵

古人在运用“比”式说理时大多选用自然事物或生活现象,使说理通俗易懂、易于理解。相较而言,今天的学生写作时再直接选用“空气”“阳光”等常见自然事物作为喻体,多少有些拙朴了。笔者认为,古代经典诗文中的喻体是先哲留给我们的瑰宝和遗产,对于文化遗产而言,最好的传承是“拿来”,务行其所知,具体而言有两种路径。

1.用文化意象

古诗文中有些喻体高频出现,甚至因历代使用频繁,已上升为含有特定内涵的文化意象。比如,“桃花源”“涉江采摘的芙蓉”“浔阳江上的琵琶声”都是自带文化内涵的喻体,本身具有文化性,可以称其为文化意象。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时可以积极地运用这类文化意象。

学生习作3:好的故事如同养育了一代代鄂温克人的额尔古纳河,它是生命的根基,更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它洗涤着这个游牧民族的肉体,更让他们的心灵有所归依。好的故事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也正如同额尔古纳河一般流淌着民族的优秀精神内涵,源源不断地将其中的精华传承给下一代,让人从中汲取养分,蓄势待发。

该语段将“好的故事”比成额尔古纳河,比起河流、长河、江水,额尔古纳河是富有文化内涵的意象。《旧唐书·室韦传》最早提及望建河(额尔古纳河)[3]。额尔古纳河历史悠久,水系众多,对鄂温克人的生活和文明影响深远,喻体用额尔古纳河具有文化性,也更新颖。

2.加文化来源

有些喻体取自自然事物或生活现象,本身比较通俗平常。学生在选定喻体后,可以为喻体寻找文化出处,增加文化来源,即给出高贵的文化出身,使“比”式说理更具文化味。

学生习作4:好的故事犹如太阳,往往能温暖人心,照亮前行的方向。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既是夕阳也是旭日。”我认为,好的故事也是如此。即便事已尽,人已故,看似已是夕阳,但它仍如太阳般,在时空转换中化为旭日,布散烈烈光晖,温暖人心,引领方向。好的故事长久、温暖、耀眼的光芒让人间长明、真理长存。

太阳是自然事物,作为喻体本身并没有文化性。该学生给它加上文化来源,使喻体来自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增添了文化性。其实,“太阳”还可以在古代经典中再找出来源,如汉乐府《长歌行》中有“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用来阐释说理也可以增添文化性。

需注意,在议论文写作中用“比”式说理时,喻体最好具有文化性,这样文章整体会显得更加厚重、更有质感。运用来源于积累,厚积才能薄发。平时学习的古代文化典籍,若只做“句讀之解”,实为“小学而大遗”之憾事;若能将其义理化而为文,将其辞采赋而为章,也算是“能行古道”了。

三、横岭侧成峰,多元为巧

研究说理文《劝学》《齐桓晋文之事》《谏逐客书》《谏太宗十思疏》《〈老子〉四章》《〈论语〉十二章》中的“比”式说理语段可以发现,木、水、土、车等喻体高频出现,笔者指导学生画出如下喻体辐射图:

由是观之,同一个喻体可以为不同的观点服务,这取决于喻体特征的多样性。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那么换一个角度看,喻体的不同特征是否可以与本体(概念、观点)的不同特点进行多元勾连?如果实现了多元巧妙勾连,喻体的多元性还能增强喻体的贴切性。同时,写作时要有“首句意识”[4],首句给出观点,多元阐释必须为观点而服务,不能各说各话,分散凌乱。

笔者曾以“好的故事”材料作文为题,请学生探讨并修改“比”式说理语段,尝试将喻体与本体进行多元勾连阐释。

【教学实录】

原段:好的故事如同一只自由翱翔的鸟儿,挥舞着飒爽的翅膀,给每一位为了理想而奋斗的人带来希望。恰如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所写:“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一个个文字在脑海中激扬,一句句话语在心中盘旋,一处处动人的情节触动心灵,让原本死寂的内心,再度昂起斗志。哪怕命运如洪流,我们也要满怀希望,携着好的故事,破风直前。

升格:好的故事如同一只自由翱翔的鸟儿,挥舞着飒爽的翅膀,给每一位为了理想而奋斗的人带来希望。恰如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所写:“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一个个文字伴着悠远而神秘的音符激扬,一句句话语随着鸟儿的腾飞在每一个人心中盘旋,一处处动人的情节如鸟儿的尾羽轻触水面一般,在心中荡起层层涟漪,让原本死寂的内心,再度昂起斗志。哪怕命运如洪流,也要似逆风飞翔的鸟,满怀希望,衔着好的故事,破风直前。

师:同学们对比原段和升格语段,可以发现什么?

生1:原段将“好的故事”比成“鸟儿”,但是在阐释时并没有体现二者的相似点,说理比较牵强生硬。

生2:升格语段阐释时加入鸟儿的不同特征,多角度勾连阐释,使喻体和概念相融,显得更加贴切自然。

师:请大家运用这个写作方法,思考并修改以下问题语段。

问题语段:好的故事正如陶潜笔下的桃花源,渔人从山洞中进入,“初极狭,才通人”,然后“复行数十步”,便又“豁然开朗”,我们在阅读一篇好的故事之时,又何尝不是这样?如同渔人一般对文章情节脉络进行梳理后,一个全新的世界便在我们眼前呈现。

……

学生升格:好的故事恰似陶潜笔下的桃花源,静谧而又祥和,让人能够远离世俗喧嚣,独享片刻美好。翻开故事新篇章,也许我们一开始会觉得那些文字晦涩难懂,而这恰是进入了那条“初极狭,才通人”的穴道。循着作者安排的深浅不一的小道“复行数十步”,便是一步步跟随作者的笔调慢慢沉浸入故事中了。而最终我们的眼前“豁然开朗”,也正如领悟故事后的醍醐灌顶与通透之感,这时我们真正走入了笔者的内心世界,从世俗抽离而独享美好。

小组点评:读好故事的过程感受和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勾连起来,使说理非常形象生动,同时,首句观点明确,多元阐释都基于观点展开,显得层层深入,条理清晰。

四、结束语

值得一提的是,“比”式说理是传统文化之根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传达了一份浪漫与智慧。当然,也有理论认为“中国古人所建构的世界是一种‘美学秩序,而非‘逻辑秩序,所运用的是一种‘关联性思维,而非西方意义上的‘逻辑思维,这种运思方式在古代诗文理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5]。所以“比”式说理不像演绎论证、归纳论证那样逻辑严密,这一点也需加以注意。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关联性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比”式说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本文系江苏省“十四五”重点科研课题“‘寻根式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2]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322、324.

[3]刘煦明.探源额尔古纳河[J],中国三峡,2022(5): 22-31.

[4]高培圣.念念不忘的“首句意识”——高考作文如何“搭好架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1):19-22.

[5]李春青.向古人学习言说的方式——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为例[J],北方论丛,2009(3):46-52.

[作者通联:扬州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议论文写作
多文本阅读指导下的议论文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基础英语议论文写作教学“二四四二”方案
理性精神、意见表达与公民意识:议论文写作的价值旨归
浅谈议论文中材料的引用方式
突出“重围”
化素材为论据
第二语言议论文写作综述
让议论走向深刻
高中议论文写作指要
充分利用综合性学习和写作的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