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琦晖
摘 要:议论文写作要将阅读所得的素材转化为议论文中的论据。素材选择无论经典还是时鲜,关键是精准、契合,能够真正对观点的论证起到较大的辅助作用;同时需要掌握归纳的技能,将自我阅读中所积累的素材加以归纳。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素材;论据
说理是议论文的第一要务,然而在当下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中不难发现好多文章仅仅是看似说理,表现为用事先准备好的素材想方设法去填充,去“论证”,以期达到内容充实、说理充分的目标。这些文字,以专业的眼光看,大多是不讲道理的伪议论文。其中的分支被有关专家冠之以“套话作文”的名号,在高考阅卷时重点打压。此类文章上手容易,迷惑性强,所以往往受到渴求走捷径的学生青睐。议论文被简单化、妖魔化的现象,亟待语文教师积极行动,拨乱反正。
积重难返,重病难医,我们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不妨从一组术语“素材”“论据”开始寻找出口。据《现代汉语词典》:“素材,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就是未经总括和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论据,立论的根据(多指事实)”。如果把素材比作毛坯,那么论据就是半成品,两者绝对不能混为一谈。因而,一厢情愿地认为积累了一些素材就能应付议论文写作是非常错误的想法。市面上好多《议论文素材大全》之类的书籍仅仅只是提供写作的原材料,还需要在写作过程中认真筛选、优化,以更好地为论证观点服务,而不是生搬硬套,机械复述。要将阅读所得的素材转化为议论文中的论据,离不开习作者对写作本体的研究和写作实践活动。而反观目前的作文教学,由于缺少可凭借的专门教材,全凭教师的自身素养开发,考验的全乎是教师的功底。写作实践由于缺少可行性的理论指导,效果欠佳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使人接受和信服,就要把自己形成这种或那种看法的根据同时说出来。根据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客观事实(客观存在的铁一般的事实,历史事实和眼前事实);二是从客观事实中提炼、概括出来的经验总结、理论学说等等。北美非形式逻辑学家拉尔夫·约翰逊与安东尼·布莱尔所提出的目前最为流行的用以评估论证的RSA标准指出:一个好的论证,必须同时满足充足性(S)、相干性(R)与可接受性(A)三条标准。笔者颇为认可这一观点,议论文训练的难点在“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学生通常容易犯简单化的毛病,具体表现在:(1)看法加一个或几个事实根据,得出结论;(2)看法加一句或几句经典名言,得出结论;(3)看法加一个或几个事实根据再加一两句经典名言,得出结论。无论是对看法本身,还是对用来作根据的那些事实或事理,都缺少一点分析。
所谓说理有一定的根据,一是有一定的数量,即根据要充分,如果只说一个根据,觉得远不充分,可以再说第二个根据,直到自己认为根据已经比较充分为止。二是要有一定的质量,即根据要典型,有代表性。与数量相比,质量更重要。“事实胜于雄辩”实则是一种刻意拔高事例论证价值的说法。单纯的事实论证是运用归纳推理进行的论证,但归纳推理则是或然性的推理,存在着以偏概全的弊端,为了理想论证效果的达成需要跟其他论证方法配合使用。运用事理作根据,一种是直接引用,即直接引用经典性的名言或科学的原理、法则等等。另一种是理论阐述,即作者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有关的理论、法则等等。后者往往是主要的。学生在写作中盲目引用古人的言语,不对言语本身的正确与否作深入探究,也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现象。
由此所见,“素材”与“论据”的最大差异在于论据是融入了习作者选择和优化的素材。那么怎么实践议论文“素材”向“论据”转化的教学呢?
前段时间笔者有幸观摩了“议论文素材的选择与优化”赛课活动,期间有一位老师为我们做了较好的示范。下面简单呈现课堂环节:
(一)选择篇
先由校训“人生正始,伟业我待”创设情境,如果向新入学的高一学弟、学妹作主题演讲“人生正始,伟业我待”,最好的传达方式是什么?学生马上想到摆事实,比如比尔·盖茨、马云。教师据此评价比尔·盖茨是放弃学业后成为富翁的,与主题契合度不够高,而马云的发家史则在近年学生习作中出现频率过高,转而提及校友省特级教师张全民、鄞州籍教师作家徐海蛟、宁海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提醒学生在素材选择时候可以考虑区域范围、世界范围,写自己熟悉的人物,以此避免素材呈现时候的生硬。然后,教师提供三组对比材料,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个为观点“挫折中奋起”服务的素材,并简要说明理由。学生辨识后,自然得出素材选择应注意的地方:契合度高,有新鲜感,时代性强,最好涉及不同文化领域。
(二)优化篇
教师将素材的优化处理为两个环节,美其名曰“素材纤体瘦身”“素材华丽转身”。光看标题就足够吸引人,同时也精准地把握了素材优化的两类途径:瘦、转。好多学生唯恐阅卷老师看不懂,当然也不排除是为了凑字数,常常在素材处理过程中拖泥带水,以致叙大于议,文体不明。这些学生的文章往往在事例论证时特别臃肿,而在真正需要花大力气议论的环节却惜墨如金,三言两语来个所谓“点题”,一般以“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要怎样”粗暴式收尾。为了说明问题,教师提供了对比材料:
(瘦身前)如果说吉雷尔德是电影界的逆行者,那么许巍便是音乐界的逆行者。当《江南style》风靡全中国,当满大街都是《小苹果》《最炫民族风》时,似乎预示着口水歌对音乐市场的占领。而电子音乐的兴起,传统打击乐也成了尴尬的存在。与这些标志时代“进步”的东西进行抗争,似乎让人觉得可笑至极,可许巍就是这样孤军奋战,他逆行于时代潮流,重读《论语》等经典,于中华五千年浓缩之精华中撷取自己的音乐,找寻自我,在这个争做闪光灯宠儿的时代,许巍却拒绝颁奖、拒绝领奖、拒绝走红毯,只表演音乐。他无畏、淡然地逆行于人群中,可仔细一想,《小苹果》已经是过去式了,而许巍确实是盛开着永不凋零的蓝莲花。
(瘦身后)这是一个用口水歌占据人群、电子音乐成为主流创作的时代,金钱、名声、喧哗、走红,似乎成了每一个歌手汲汲追求的目标。唯独许巍,低头逆行,从先秦散文中汲取灵感,在高压镁灯下静心前行,拒绝一切关于名利、关于荣耀的活动,他确实是那朵盛开着永不凋零的蓝莲花。
听课过程中,笔者也试着比对两段文字。瘦身前,第一句用类比手法论证许巍是音乐界的逆行者。第二句举例论证口水歌对音乐市场的占领。第三句交代传统打击乐的尴尬处境。第四句强调许巍知难而进,学习古籍,拒绝世俗的光鲜,只为音乐。第五句是凸显许巍的无畏淡然。瘦身后,变成两个句子,第一句阐述社会背景和一般歌手的价值取向,第二句凸显许巍面对这个艰难尴尬的情形作出的不同寻常的反应。显而易见,瘦身后的语意更加明了,逻辑更加顺畅。细究瘦身法,不难发现议论文行文过程中叙述要简洁(去细枝末节,留核心语句),“《江南style》风靡全中国,满大街都是《小苹果》《最炫民族风》”的确是事实,但是在该文段中出现这些素材,只能一定程度佐证口水歌对音乐市场的占领,跟整段核心要义凸显许巍对音乐的坚守与追求关系委实不大,所以这些素材并不能很好地为中心观点服务,可以考虑删除。“重读《论语》等经典,于中华五千年浓缩之精华中撷取自己的音乐”本身就存在问题。众所周知,《论语》并非音乐典籍,是儒家经典,阐述的主要是政治、修身、教育、哲学思想。瘦身后变成“汲取灵感”就妥切多了。“可仔细一想”,难道前面写的时候没有仔细想、认真想?要刻意表明思考的深入,可以替换成其他词汇。纵观素材运用,表达方式以议论、抒情为主。
在“素材华丽转身”环节,教师先让学生回顾了一些常用的论证方法,学生交流中谈到了举例、对比、比喻、引用、类比,教师及时补充了因果和假设。从中可以发现,学生并不缺乏关于“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关键是关于“如何做”的程序性知识尚需习得。作文教学中,如果能够就每种论证方法结合相关的文本,对其运用的优劣得当与否深入研讨,对学生的启迪肯定会更大。现在的问题是学生也知道这些术语,但是独立写作时不能很好实践,甚至压根没这个意识,仅仅是说素材,蜻蜓点水地论素材。课堂上,教师告诉学生为了增加文章的广度,可以运用同类、对比论证手法;为了增加文章的深度,可以运用假设、因果论证手法。为更好帮助学生获取技能,教师以“人在群体中的消失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与人性本源”为观点,运用白俄罗斯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相关素材,分别以同类联想、对比映照、假设推理、因果分析为抓手,呈现下水文段。
这堂作文课让笔者真正意识到,化素材为论据时再也不能投机,搞所谓的“万能作文”。我们需要的是如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所倡导的,“我们首先要占有、挑选”。无论是选择经典素材还是时鲜素材,关键是精准、契合,能够真正对观点的论证起到较大的辅助作用。同时需要掌握归纳的技能,将自我阅读中所积累的素材加以归纳。譬如运用事实作根据,可抽象概括,即把事实的具体过程一概省去,只提取事实所反映的本质的表现;可简要叙述,即把事实的有关部分简明扼要地叙述出来。去杂留纯,形成“干货”,进而运用多种论证展开。当然,升格作文(最好是班内学生的作品)是值得运用的教学凭借。通过对写作的半成品和成品的比较,学生可以领悟写作思维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从而揭示写作行为的奥秘。
论说是一种能力,而任何能力的养成都可以通过训练提升。有效无效,低效高效,关键在于训练是否得法。为理由的关联赋予论据(提供充分且具有代表性的证据),是议论文中绕不过去的方法。哪怕是在“虚拟与现实”的高考考题面前,素材仍然值得积累,论据仍然需要填充。如何巧化素材为论据,让材料的小船顺利驶向观点的港湾,值得教育者细加思量,勇于实践。
(责任编辑:陆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