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2024-05-19 22:03:53马翠明
公关世界 2024年7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理论课自主学习能力

马翠明

摘要:立足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学生特点,阐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特地位,主张学生需求、课程内容、教学目标驱动这门课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而,论述培养学生这一能力的具体方法与意义。

关键词:思想道德与法治;自主学习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

引言

本文旨在阐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及实施对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树立高远的人生目标,使学生成为合格的时代新人。

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与自主学习之间的内在关联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之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既具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共同特点,又在内容方面具有独特性[1]。这就决定它在教学目标方面具有特殊的要求。

(一)本课程的特点

就性质而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2]。就内容而言,本课程“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与法治问题,帮助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就面向的学生而言,通常,这门课开设于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

大学一年级新生具有特殊性。总体而言,他们具有以下特征:对大学与新事物充满好奇心,渴望获得新知识、体验新事物;沿袭高中的学习习惯,被动听课、被动学习;迷茫与困惑,对学习、人生缺乏明确的规划与思考;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學习、生活之外,对真实社会知之甚少;缺少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相应地,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不知道为何而学、如何学,就不足为奇了。教师如果不教学习方法,师生在课堂上空洞地谈论学习,就会影响这门课立德树人作用的发挥。所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向学生澄清这一问题。其实,学界已经注意到我国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表明,目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缺位”问题,这严重妨碍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4]。具体而言,学生们通常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动机、策略和监控。鉴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如何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本课程的内在要求

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该课程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的急难问题的关键环节。基于学生需求、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从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清晰地观察到,很多学生步入大学之后,不清楚应当如何学习,以及向谁寻求帮助。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鼓励学生专注听讲以期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已经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时,就应当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学生不知道如何学习。因此,“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当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针对学生面临的这一挑战给予回应。

其次,在课程内容方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旨在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具有理想、道德和法治素养的新时代青年。在阐述学生应当“如何行动”时,课程需要明确指导学生应如何学习。这一“如何行动”贯穿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材“绪论”部分的最后一个问题,以及第一章至第六章每章的最后一节。具体而言,这些问题涉及如何“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创造有意义的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因此,课程内容要求本课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观的问题。

再次,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出发,“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不仅要深入阐述教材内容,更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大学新生接受的首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重要举措,亦是培养学生知行合一品质的必要条件。如前所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本质在于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若学生未能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则难以塑造其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通过阐明“自主学习”概念的内涵,有利于深化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国内外学者已对“自主学习”的定义及其核心特征进行了阐述。其中,齐莫曼认为,自主学习的动力源于内在或自我驱动,其学习方式应当是有计划的或已经熟练达到自动化程度,自主学习者对学习时间的安排既定时又高效,他们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和随机应变能力。庞维国则指出,自主学习应从学习的维度和过程两方面进行界定。他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自发设定学习目标、拟定学习计划、选取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进程、评价学习成效的过程或能力。另外,银海强主张,自主学习能力是判定大学生未来是否具备持续发展潜力的核心素养,是发展各项素质和能力的基石。

显然,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业成就和个人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这种能力的形成依赖于有意识地学习和培育。“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当对此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术界对此问题已有若干研究,笔者亦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

在探索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提出“问题链教学法”,即教师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系列问题,形成问题导入、问题探讨、问题深入以及问题解决等环环相扣、逐步升华的开放式教学结构,强调在教学中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的重要性。

亦有学者意识到怀特海的过程教育哲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启示。在怀特海看来,教育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应当是生命体吸收知识的过程,而非简单地向行李箱内堆积物品,它不应是一种机械的、被动的过程,而应充满刺激、享受与自由。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习者具备活跃的智慧。教育过程必须依据人的智力发展的周期性或阶段性来调整教学进度。教育的艺术应当是一种引导性的,即说服性的艺术,其核心与关键在于唤起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且尊重学生个体。在过程教育哲学的视角下,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旧存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转变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更应关注并解决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经历四个学期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对教学内容与目标已较为熟悉,鉴于每个学期均在探索中改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有一点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内在动机激发、教学策略指导、实际操作等多个维度着手,有策略地、有系统地在课前准备、课堂互动、课后反思等环节,借助榜样的力量、课程内容的深化、经典案例的分析、专家讲座、好书分享、举办主题研讨会、学生主导讲解等多种形式,系统性地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具体实施层面,首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教师需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收集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并将每章节末的“如何去做”部分与学习相关的典型案例相结合,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其次,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上,以教材章节为框架,以专题教学为基础,以满足学生实际需求为宗旨,以教师专业素养为依托,采用隐性教育的策略,结合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情感、法律素养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将学习技能与爱国主义精神、人生追求紧密结合。最后,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上,课前安排“好书分享”环节,几乎每堂课都有学生分享他们读过的好书(经典名著、传播正能量的书籍),结合同学和教师的提问与点评,每次课都能以积极向上的氛围开启。课堂中,有计划地融入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人物案例,邀请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师为学生作报告,召开班级“学习的本质”专题讨论会,部分教学内容由学生主导讲授;此外,也可向学生推荐书目,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深入思考。课后,利用QQ、微信等通讯手段为学生答疑解惑。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有意識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师生均有所获益。对于教师而言,这些收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师生关系层面,教师采用贴近学生的真实案例,借助情感的正向引导,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同时给予学生关怀与帮助、尊重与理解,师生建立起亦师亦友的深厚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使学生对该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理念层面,摒弃了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拒绝机械地“本本主义”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我提供了机会,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获得感和对课程的热情。

自我提升层面,教师通过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扩展了教学视野,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能够运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并有意识地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

在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过程中,教学活动主要解决以下问题:首先,激发学生内驱力。深入分析学生学习缺乏热情和方法的原因,通过详尽阐述课程内容、精心挑选教学案例等手段,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其次,指导学生体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在课堂中实践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带领学生体验多种教与学的方式。最后,培养学生确立远大的理想。在讲授理想信念这一章时,强调其在决定人生质量、生活境界方面的重要性,突出学习对于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通过勤奋学习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青年,并阐释其现实可能性与实施路径。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深耕教材内容,精选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案例,寻找教学内容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结合点,以期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认真整理掌握的关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资料,有序、分阶段地将其融入教学内容中;依据教学效果,持续对授课内容进行反思与调整。最后,适度向学生推荐高质量的线上资源。

总的而言,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不仅需明确教学目标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在联系,还应顺应时代潮流,持续积累和更新教学资料,反复斟酌选用的案例,确保案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与自主学习的理解。同时,应调整教学策略、更新教学观念,并确保教材内容与教学手段相互呼应。最后,鉴于教学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可以采取分组教学、增加师生互动等策略,以保证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实施。

三、“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经由前述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1.对教学内容而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从教材内容的构建到教学目标的达成,均要求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与生活中,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实践,做到知行合一。该课程的宗旨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因此,“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的目的、方法及如何通过学习成为卓越人才,是该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

2.对教师而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需有效解答学生入学后面临的一系列学习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适应高等教育环境,并结合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优良的学习习惯,方能获得学生的信赖及对该课程的喜爱。如此,有利于学生认真对待该门课程,更加积极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3.对学生而言,步入大学,标志着其学习方式转变、人生目标重新规划的起点,他们期望从课程教师处获得必要的指导。同时,对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传授人生哲理、家国情怀、民族振兴理念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自然抱有更高的期待。因此,该课教师不应回避学生的学习困惑。学会学习,是学生成才的根本。掌握自主学习的策略,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同时,还能培养其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学生步入高等教育阶段后在学习中面临的主要挑战进行剖析,强调“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以确保教学成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成就感,突出该课程对学生应当产生的吸引力和深远影响,目的在于从根本上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本文系2022年度浙江农林大学学校科研发展基金项目《怀特海文明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22FR01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佳.“大思政课”视域下成人教育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02):101-103.

[2]张畅.习近平知青故事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4(01):145-151.

[3]李宜容.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路径探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4(01):81-86.

[4]银海强.大学生学习“缺位”分析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20(07):61-66.

(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理论课自主学习能力
分学科教学视阈下的“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的教学改革探索
攀枝花三线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路径
试论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提高的策略研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科教导刊(2016年26期)2016-11-15 19:35:46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8:49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11:03:44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性别差异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