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实践:互联网驱动下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路径研究

2024-05-19 10:17马丽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9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互联网

马丽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的浪潮中,探索利用互联網驱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时代的公民知情权和参与权的进一步提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治理和民主发展的深化。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创新举措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一步完善民族事务治理体系。这项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参与者的本体性安全感,还能缓解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对民族的认知由抽象想象转化为具体实践。为了不断提升互联网平台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效能,应加强党的领导作用,注重在全域与区域传播中寻求针对性的措施,并结合县域融媒体建设。同时,需要开展技术纠偏工作,协调多元主体,完善法治监管,构建多元融合的在线教育平台、推动跨文化交流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利用社交媒体弘扬民族团结理念,以共同推动互联网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9.010

1 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的方法现状

通过在中国知网,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展开文献检索,共获得2000年以后共计228篇期刊文献。对于228篇文献的分类整合结果,研究方法主要涵盖质性研究、实证研究和混合研究。在每个研究方法下,还可以细分出多种具体的研究类别。为了方便统计和展示,将使用Excel图表工具进行归类统计。据表1数据,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研究方法主要以质性与思辨方法文献和量化与实证方法文献为主,其比例为179∶39。在这些文献中,还发现了相当数量的无证分析和感悟性成果。在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研究中,学者采用了多种研究视角,主要源自政治学和民族学学科理论,从而对实践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实证分析方面,个案研究是常见的调查方式,通常以问卷形式进行,因此有相当多的经验性总结。不过,相较于经验性总结,理论性归纳所占比例较少。而混合研究成果所占比例更少,仅占总体研究成果的4.4%。

2 互联网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可能性

在新时期的民族工作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而所谓的“深化”,一方面意味着教育的面向需要深入到基层,另一方面也强调教育的成效应该深入人们的内心。互联网被喻为信息化时代的“读心术”,因为它不仅为教育提供了全新的传播途径,更重要的是通过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传递,深入触达每个人的内心世界。

2.1 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精准化提供了技术可能

首先,互联网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入挖掘个体的兴趣、需求和行为模式,从而实现教育内容的精准定制。通过分析用户的浏览历史、搜索关键词以及互动行为,教育平台可以推送符合个体背景和兴趣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和吸引力。其次,互联网为教育提供了多媒体和互动性的手段,使得民族团结进步的教育内容更具趣味和互动性。通过视频、动画、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教育者能够更生动地呈现民族团结的核心价值,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进而更有可能在个体内心产生共鸣。此外,社交媒体和在线社区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互动和分享提供了平台。个体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和观点,促进民族团结价值观的传播和共鸣。在线社区也为不同背景和地域的人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从而拓展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影响范围。然而,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精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面的作用,也需要关注数据隐私保护、信息真实性审核等问题,以确保技术的应用符合教育目标和社会价值。

2.2 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大众化提供了技术可能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的地域限制,使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可以覆盖更广泛的地域和人群。通过各种在线平台,诸如社交媒体、在线课程、网络论坛等,教育内容可以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甚至跨越国界,从而实现教育的大众化。互联网技术可以根据个体的兴趣、知识水平和学习风格,提供个性化的教育体验。这意味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从而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效果。互联网平台为教育提供了与学习者互动和参与的机会。通过问答平台和社交媒体,学习者可以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从而促进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互联网支持多媒体元素的丰富应用,如视频、音频、图像等。可以使教育内容更生动、直观,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提高信息的记忆和理解。互联网使得远程教育成为可能,无论地理位置如何,人们都可以通过网络参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偏远地区和特殊群体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推动了教育的普及。互联网技术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大众化提供了丰富的技术可能性。然而,在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的同时,也需要关注信息的质量、隐私保护以及数字鸿沟等问题,以确保教育的普及和质量并重。

2.3 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生活化提供了技术可能

互联网技术允许根据个体的兴趣、需求和学习风格提供定制化的教育内容。通过分析学习者的数据,系统可以推荐适合的学习材料和活动,从而使民族团结进步的教育更加个性化,更能引发学习者的共鸣。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使教育可以更生动地展现多样的民族文化,让学习者身临其境地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和传统。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加深他们对民族团结的理解。互联网连接了世界各地的人,可以打破地域限制,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线社区和合作学习平台可以让学习者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互动,分享经验和观点,从而促进民族团结的理念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互联网提供了多媒体的丰富性,可以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呈现民族文化和历史,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互动性的特点也能够激发学习者积极参与,促进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探索民族团结进步的主题。移动设备和无线网络的普及使学习变得更加便捷。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教育资源,无论是在公共交通中、家中还是外出旅行,这种便利性有助于将民族团结进步的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形成持续的学习习惯。互联网的技术创新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使教育更具生活化、个性化和多样性,从而更好地引导人们从内心认同和践行民族团结的理念。

3 借力互联网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路径

3.1 注重全域與区域传播的针对性

构建一个综合性的互联网平台,整合全域和区域的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等相关资源。通过这个平台,人们可以一站式地获取来自不同地区的丰富信息,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认知。在互联网平台上推广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内容,突出各地的独特风情和历史传承。通过多样化的内容,吸引更多人关注、学习和传承各个民族的文化遗产,增强地方特色的自豪感。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个性化推送功能,根据用户的地域和兴趣,提供与其相关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同时,鼓励用户在平台上进行评论、互动,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相互了解。将互联网传播与线下活动相结合,举办在线线下互动活动,鼓励不同地区的人们共同参与。例如,可以举办在线研讨会、文化展示活动等,让不同地域的民众通过互联网交流,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针对不同地域的特点,整合该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例如,通过合作与整合,制作本地化的教育课程和多媒体资料,让当地的民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民族团结进步的教育内容。借助互联网,鼓励不同地区的教育机构、社会组织等开展跨地区的合作交流。通过虚拟互动,促进不同区域之间的经验分享、资源交流,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践效果。

3.2 与研发方及运行方开展合作,共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创新发展

合作共建在线平台,与技术研发团队合作,共同打造一个在线教育平台,专门用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该平台可以包括丰富的多媒体教材、互动课程、虚拟体验等内容,以吸引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参与。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适用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创新教育工具,如基于虚拟现实的文化体验应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学习应用等,以丰富教育手段,提升学习的趣味性。与数据分析专家合作,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习者的兴趣和学习行为,为每个学习者量身定制教育内容,使教育更贴近个体需求,提高教育效果。与教育机构合作,设计互动式课程,通过在线讨论、小组项目等方式,促进学习者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培养民族团结的意识。与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联盟,共同参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项目。借助各方的专业知识和资源,促进教育内容的深入和全面。与传媒机构合作,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渠道,将民族团结进步的教育理念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引导社会大众共同关注和参与。与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培养更多专业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师资,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意识,确保教育内容的高质量传达。

3.3 加强党的领导,确保互联网的正确发展方向

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本原则下,明确指导思想和政策框架,加强党的领导应明确制定互联网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框架,确保互联网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包括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空间的基本准则,推动互联网发展朝着有益于民族团结的方向发展。加强党的领导需要着力推动构建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体系,鼓励网络内容传播正能量,弘扬民族团结的价值观。要加强网络文化的引导,推动优质内容的生产和传播,防范有害信息对民族团结的影响。加强党的领导在互联网舆论引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引导正面舆论,宣传民族团结的成功案例和价值理念,有效遏制虚假信息和不良言论的传播。加强党的领导应推动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确保民族团结进步的教育内容能够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政府可以提供支持,鼓励优质教育机构和专家学者参与在线教育平台的内容创作,以提供可靠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加强党的领导需要强化对互联网的监管和治理,确保网络空间安全有序。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审核和监测,防止不良信息对民族团结的破坏。同时,要惩处违法行为,维护网络环境的清朗。加强党的领导可以倡导开展网络素质教育,培养公民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信息的辨别力,防范网络谣言和偏见,促进民族团结价值观的传承。

3.4 结合县域融媒体建设,为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优质硬件

在县域范围内,搭建一个融合多种媒体形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平台,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多样性的信息呈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分享各族群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内容,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配备多媒体设备的教室,可以进行远程教学、视频会议和在线研讨,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入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设备,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向学生传递相关知识。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创建一个虚拟的民族文化体验馆。学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眼镜等设备,亲身感受各民族的生活场景、传统节日等,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不同民族的文化。开发互动式学习应用,结合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随时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学习。这些应用可以包括知识问答、民族文化测验、线上互动等功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建设数字图书馆,收录有关民族团结进步的优质书籍、文章、视频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传播。通过互联网,学生和教师可以随时获取这些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学习材料。

3.5 不断适应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现实,完善法治监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信息和平台不断涌现。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需要密切关注新兴平台和社交媒体,将民族团结进步的教育内容及时传达到这些新领域,以覆盖更广泛的受众。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工具,如在线课程、应用程序和社交平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可以通过开发多样化的教育工具,适应不同年龄、背景和学习风格的人群,以实现更精准的教育效果。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千差万别,可能包含虚假信息、仇恨言论等。建立严格的信息审核机制,确保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避免误导和误解。在利用互联网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时,需要确保个人数据的隐私不受侵犯。建立健全的数据隐私保护措施,加密个人敏感信息,防止泄露和滥用。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这些法律法规可以明确教育内容的要求和标准,规范教育平台的运营行为。互联网的监管需要跨部门合作,政府、教育机构、互联网平台等各方需要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3.6 发挥互联网技术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建立专门的在线教育平台,汇集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包括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的内容,以及互动式的学习活动。这样的平台可以覆盖广大受众,提供灵活的学习方式,使更多人能够深入了解不同民族文化,促进跨文化的理解与交流。利用VR和增强AR技术,创造出虚拟的民族文化场景,让学习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可以增强学习者的情感认同,拉近不同民族之间的距离。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传播民族团结进步的理念,通过有趣的、富有互动性的内容引导人们参与讨论、分享经验。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性质能够迅速传达信息,引起关注,形成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建立数字化的民族文化展示平台,展示各个民族的传统艺术、习俗、历史等方面的内容。可以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呈现,让人们在网上深入了解多元的文化特点,加深对民族團结的理解。开设在线讨论和互动平台,为不同背景的人提供一个交流的空间,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经验和感受。

3.7 注重使用各民族受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与形式

通过互联网提供多元内容,以故事、影像、音乐等方式吸引不同民族受众,增强他们对民族团结的认知。利用跨媒体传播特点,将民族团结进步的教育内容融入短视频、博客、社交媒体等平台。设计互动性强的学习体验,如在线互动游戏、问答互动等,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感。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个性化推荐系统,提高受众的学习积极性和认知深度。通过真实故事营造情感共鸣,讲述不同民族间的友好合作和互助经历。构建跨文化交流的线上平台,鼓励各民族年轻人分享文化和生活经验,增进友谊和认同感。结合互联网的技术特点,创造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引导人们积极参与践行和传承民族团结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李银慧.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2004年至2015年CNKI期刊数据的分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2]李敏,薛二勇,皮家胜,等.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功能及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0,(2).

[3]张原.央视融媒体“两会”报道框架建构和行动策略[J].电视研究,2018,(10).

[4]徐柏才.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施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互联网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