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荣芳 孙国平
摘要:在教学辛弃疾南下后的三篇壮词时,要想在“中小学古诗词阅读教学学段融通”视域下开设一节素养导向的好课,教师可联系生活文本,在适切、生动的情境中整体设计阅读策略,让“我是稼轩文化朗读者”“我是稼轩文化探究者”“我是稼轩文化宣讲人”这三个进阶性任务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近辛弃疾的人生,走进其内心深处的英雄梦与家国情,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实现以文化人的初衷。
关键词:辛弃疾;壮词联读;情境创设;学段融通
统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选取了辛弃疾南下后的三篇词作:《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三篇作品内容虽有不同,但辛弃疾渴望率师北伐、收复失地的梦想一以贯之,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遗恨也如出一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指出,素养导向的语文课堂,当“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聚焦共有的梦想与情愫,在基于“中小学古诗词阅读教学学段融通”而整体设计阅读策略的指引下,笔者确定了“壮士梦 山河情”这个学习主题。
一、联系生活与文本,创设适宜情境
素养导向的古诗词阅读教学,当借助创设典型、生动、真实的情境,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建桥梁,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思考与表达的热情,为阅读实践向纵深推进做好准备。情境又可分为主体情境、模拟情境两种。
资料显示,辛弃疾是山东人。为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投身学习的热情,笔者引入真实的社会背景作为本节课的主体情境,并在此基础上创设了模拟情境:
2024年5月28日是辛弃疾诞辰884周年纪念日,他的家乡山东济南打算进一步打造自己的地域文化名片。为此,稼轩文化项目组将走进位于大明湖畔的辛稼轩纪念祠,举行系列推广纪念活动。身为稼轩文化传播者之一,你可愿勇挑重担?
在结课环节,笔者也创设了一个模拟情境:请学生以活动感言的形式,在辛稼轩纪念祠留言簿上写出参与本次稼轩文化系列推广纪念活动的心得体会。该设计能引导学生及时对活动进行复盘,并将活动中衍生出的真实体验与心中的朴素情感有机结合,促使他们拿起笔,寻觅各种鲜活的语言来为自己代言。由此观之,这一模拟情境的创设,既是对前面主体学习情境的一个呼应,也是一次很好的读写结合实践。
二、关注进阶幅度,精心设计任务
学习任务群是帮助学生实现素养发展的重要载体。设计得当,能体现学习任务的整体性、进阶性。统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古诗文难度有所增加,但学生如果能身处一系列有序、深入的探究活動中,就能循序渐进地达成基础性、发展性和创生性目标,进而实现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时能够统筹兼顾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情境、学习方法等多种要素,并力争不着痕迹地将其完美融合。
回到具体的古诗词阅读策略设计上,笔者围绕“稼轩文化系列推广纪念活动”这一主体情境,融合教材与相关学习资源,联系师生的现实生活,创设进阶式学习任务群,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试图助力学生理解辛弃疾“一心北伐,收复中原,却报国无门”的痛苦。
【任务一】我是稼轩文化朗读者
五千年狂风暴雨不断,三千年长诗短句绵延。华夏文化的长河从未枯竭。有一种鲜活的生命,叫诗词;有一种不屈的光芒,叫英雄。今天,让我们沿着诗词的长河,重走英雄来路,追寻辛稼轩伟大的足迹。诵读壮词经典,感悟英雄的心。
活动准备:1.组内自由诵读三首词作;2.各组推荐一名最佳朗读者。
古诗词语言凝练、典雅,学生在朗读中最先品味到的通常是诗词的语言之美、音韵之美。任务一的落点就在于基础性目标的达成。
朗读时,通过“他这样读行吗”“我为何这般读”“怎么读还能更好”这样的互助点评环节,学生能很快聚焦“把酒问姮娥”“醉里挑灯看剑”“何处望神州”等细节,并在一次次揣摩“把”“问”“挑”“看”“望”的朗读处理中,实现不同文本之间词人具体动作的横向联系。在此基础上重点关注“斫去桂婆娑”“了却君王天下事”“生子当如孙仲谋”背后呼之欲出的豪情壮志,以及“被白发,欺人奈何”“可怜白发生”等词句中潜藏的那种“时不我待”之悲,学生就能基本实现对三首词作朗读音调、节奏、重音、停顿、情感等要素的正确把握。
以上这种对词作和词作者的初步理解,并不是依靠教师的讲授获得,而是基于学生的心灵感悟、思维碰撞而生成。
【任务二】我是稼轩文化探究者
“力挽河山,浩气贯长虹,空余英雄心一瓣;名垂青史,文光射斗牛,只剩悲壮词千篇”,这副对联中“力挽河山”“空余英雄心一瓣”“悲壮”等词,可以说是对辛弃疾词作情感风格的概括。
请各学习小组任选一首词开展合作探究。汇报发言,请用“我们组发现辛弃疾的词描写自然景象、战争场面时,运用典故,表达了(情感),表现出悲壮慷慨的豪放之风”的句式来表达。
活动准备:1.组内交流、遴选探究发现;2.小组推荐“最美发言人”。
任务二着力于发展性目标的达成。词作中“一轮秋影转金波”“吹角连营”“不尽长江滚滚流”等自然景象或军事场面的描写,“八百里炙”“的卢马”“天下英雄唯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等典故的运用,都能让学生饶有兴味地潜入文本、悉心梳理,并于互助交流中厘清景象(场面)特点、典故特点以及充盈在词人心中的情感。
过程中,笔者先以“小链接”的方式介绍背景:赠词给吕叔潜时,是辛弃疾南归后的第十二年——为收复中原,他曾多次上书,祈盼北伐,在著名军事论文集《美芹十论》和《九议》中全面阐述他的抗金策略,但都未能引起重视;接着,笔者用“小贴士”的方式强调,“京口,即镇江,其在历史上曾是群雄逐鹿,成就大业之地。当时成了南宋与金对垒的第二道防线”,辛弃疾在镇江做知府时,每次登临北固亭都不胜感慨;教师以表格形式提供助读支架,明确三首词作分别处于辛弃疾“宦海浮沉、罢官闲居、东山再起”这三个阶段(见表1)。
在以上探究活动和资料信息的帮助下,学生不难发现:无论是在任、被赋闲,还是垂垂老矣,辛弃疾都念念不忘收复失地、济世救民。将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时刻铭记于心,正是他的伟大之处。辛弃疾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他凭借一腔孤勇,在南宋河山上叱咤风云。纵使朝廷让他无数次与绝望对峙,他依然义无反顾、一往无前。恰是此等纯粹而厚重的家国情怀,让辛弃疾的词作充盈着豪放不羁之风,读来悲而不哀,悲中有壮。
【任务三】我是稼轩文化宣讲人
辛弃疾和苏轼都是豪放派词人。为显示其相似,有人将其并称为“苏辛”。但也有人说“品苏轼之词,若清茶,一樽还酹江月;品稼轩之词,若浊酒,一饮壮怀激烈”。请结合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三首词作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写一段宣讲词。
活动准备:1.组内各自独立撰写宣讲词;2.毛遂自荐,争做宣讲人。
任务三通过创设“稼轩文化宣讲人”这一模拟情境,把学生引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词风的比较场域,着力于创生性目标的达成。
评价语中出现的“清茶”“浊酒”等譬喻,学生还不甚了解。在探究活动之初,笔者选择以王国维与叶嘉莹女士的评价来搭建支架:“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辛词沉郁,苏词超妙。辛词多愤慨之气,苏词富旷达飘逸之怀。”学生将“旷”“豪”与“超妙”“飘逸”“沉郁”“愤慨”放在一起细加品味后,再回过头来思量“清茶”“浊酒”的譬喻,就能非常清晰地感知:二人虽同为豪放派词人,但东坡词作“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流露出的更多是面对人生挫折的达观情怀,稼轩词作中诸如“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则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以及收复中原失地的决心。
另外,东坡词作善于将个人遭遇与自然环境的描写融合在一起,豪放中蕴含左右为难的凄楚,这份纠结从“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中可见一斑;稼轩词作则更倾向于将个人得失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豪放中蕴含悲壮,这份决绝从“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中可见一斑。
到此,宣讲词的精髓呼之欲出:东坡词作豪放,豪放在超然物外,是知其不可为就不为,是彻底了悟后的随遇而安;稼轩词作豪放,豪放在毅然决然,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执迷不悟时的矢志不渝。课堂上,学生宣讲时声情并茂,中途教师伺机穿插了一轮三首壮词的诵读。学生诵读所展现的铿锵决然、激情洋溢,皆显得难能可贵。
学生在以上古诗词阅读实践中认真地读辛弃疾这个人,读他身上发生的事,读出他内心的志向及情感,也读出它们汇集在一起的背后意蕴。学生习得的联读方法、掌握的宣讲技能、获得的审美经验与实现的思想淬炼,最终都化为他们当下学习与未来生活中的核心竞争力。
三、开展课后探究,增强文化认同
教师要在课堂上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古诗词阅读教学学段融通的课堂,更应注重以文化人。具体来说,选择文质兼美的古诗词文本,创设适宜的情境,构建适切的任务来贴近学生的生命,让丰富多彩的古诗词阅读实践提升学生的认知,丰富学生的阅历,让古诗词中流淌的精神力量滋養学生的唇眸,润泽学生的心田,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步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追求。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英雄们以惊人的毅力、决绝的忠诚和舍生忘死的精神,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辛弃疾就是这样一位英雄。结课环节,笔者创设了一个模拟情境:
辛稼轩系列推广纪念活动到此就结束了,请在纪念祠留言簿上郑重写下你的活动感言。
在该环节中,多数学生都经历了由跃跃欲试、欲言又止、凝神端坐到满怀激动的情绪起伏过程。现择其一记录在此:“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他把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豪情写进了词里,也把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失意写进了词里。这位失意英雄的壮士梦、报国情,成就了他‘词中之龙的美誉,使他成为南宋词坛上的一座高峰。致敬这位在历史星空中熠熠生辉的爱国英雄!”
基于此,笔者还设计了一个由点到面的课后探究:
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曾被卷入历史洪流中的心音,最终汇成了那个时代最深沉的呐喊。请你课后收集这几位诗人和词人的作品,围绕“南宋诗词里的家国情怀”写一写你的探究发现。
作业反馈时,有学生感叹:“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南宋诗词里,藏有中国文化的精神血脉——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忘怀得失、不计生死。它源远流长,汇成我们汹涌澎湃的民族之河。涵泳在这样的精神河流中,我们炎黄子孙一定会铭记历史,居安思危,积极进取,勇于担责,不负先贤的期望。”
这样的感叹,道出了古诗词以文化人的力量。学生有了文化自觉的意识,自然会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调整自己的言行。在学习管理上体现出来的是自主,在成长方向上体现出来的是内驱。
本节素养导向的辛弃疾壮词联读设计,摒弃了以往单篇教学时存在的零散意识,不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以“壮士梦 山河情”为学习主题,巧妙、科学地将同一词人三篇相关联的古诗词学习文本加以整合,并把学习情境、学习资源、学习方法等要素自然地融入,在进阶性任务实施过程中带领学生批文入境,达成诗化语言的积极实践;鼓励学生接受由易到难的读写挑战,在主动参与的正向学习中淬炼思想,实现思维能力的进阶;贯穿古今,润物无声地以文化人、培根铸魂。课堂上,学生是这场古诗词阅读实践的主角,积极地阅读、汲取,不停地思考、领悟和生成,实现了综合素养的提升。这样的教学,为中小学古诗词阅读教学学段融通的策略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
参考文献:
[1]肖培东.语文:培东有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刘颖异.话题:新课标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学的问题、方法与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2023(1).
[3]徐树忠.知智交融:古诗词阅读视野与进阶[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20(5).
[4]秦敏亚.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探究:以苏轼作品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4(2).
[5]梁翠玲.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对策[J].天津教育,2019(33).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