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理念下高考语文阅读试题探析

2024-05-17 16:56鄢远辉方东流黄利梅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高考语文群文阅读

鄢远辉 方东流 黄利梅

摘要:在全面推进高考综合改革的背景下,近年的高考语文阅读试题不论是全国统一命制的试卷还是各省命制的试卷,均出现了群文阅读。具体呈现为“组织一组具有深层关联的文本,开展整体性阅读,在比较与整合中考查学生的系统性思考和融贯性思考能力”的创新性试题。教师应基于标准的教育考试的角度,探究群文阅读理念下高考语文阅读试题的文本组织特征、主要阅读行为特征和问题思考方式特征,并分析相应特征呈现的原因。

关键词:群文阅读;高考语文;命题趋势

群文阅读,就是围绕议题,对群文开展以比较与整合为主要行为的整体性阅读的过程。它作为阅读的一种类型,强调运用结构化思维对多文本信息进行整合,实现多文本信息之间的融通和互织,形成完整、清晰的理解结构或阅读心理表征,构建整体性的、深度的认知优势。在近年聚焦素养、突出核心价值引领、强化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背景下,高考语文阅读的文本组织形式及其要求的主要阅读行为和问题思考方式,均体现了群文阅读的主要特质,具体表现为围绕核心议题组织结构化的多文本、聚焦比较与整合的主要阅读行为、注重系统性与融贯性的思考方式。

一、围绕核心议题组织结构化多文本

自启动高考综合改革、推动考试内容改革、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后,高考语文阅读的文本样态开始发生变化,多文本逐步介入,单文本不再“一统天下”。截至目前,不论是全国统一命制的试卷还是各省命制的试卷,皆有多文本阅读。如2023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的信息类文本阅读、2023年全国新高考Ⅰ、Ⅱ卷的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北京卷的信息类文本阅读等。笔者逐一分析上述试卷组织的多文本,发现其均具有群文阅读的组文特征。具体而言,普遍以“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三大核心价值为引领,深度聚焦某一议题(从内容角度或形式角度提炼,并且是聚焦的),将多个文本按一定结构(基于文本互织理论)整合起来,考查学生在多种视域融合中的整体性阅读能力。如2023年的全国新高考Ⅱ卷的“现代文阅读Ⅰ”,围绕“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与“世界观和方法论”两大核心价值,聚焦“如何做好调查”这一议题,按照文本的同一要素进行关联,组织了三个(来自不同作者的)文本,其中《谈谈调查研究》《亦谈社会调查》呈现于问题之前,《调查的技术》(教材文本)出现于第1题的选项之中。

《谈谈调查研究》主要阐明做调查研究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亦谈社会调查》主要阐明做调查研究应认清目的和注意态度,《调查的技术》主要阐明做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三则文本共同指向或聚焦“调查”,形成了以“调查”为组合线索,以“调查中的具体问题”为任务,以“如何做好调查”为组合旨归(议题)的文本组织架构。同时,文本《谈谈调查研究》与《调查的技术》相互指涉、印证、比同;文本《谈谈调查研究》和《亦谈社会调查》相互指涉、并列、较异。由此,三个文本就形成了以《谈谈调查研究》为“核”、以《调查的技术》和《亦谈社会调查》为“两翼”的组合结构,共同指向理解“如何做好调查”(见图1)。

结合上述图示和各文本内容,可以发现这三个文本的组合特点,即注重彼此间的搭配和意义的交集,围绕“如何做好调查”这一共同联结的轴心(议题),擘画了一幅关于“如何做好调查”的立体理解图景,架构了调查研究“讲方法、守原则、明目的、懂态度”的内涵体系,形成了以内容为核心的结构化理解路径,关注文本之间的联系,从扁平化认知走向立体化、结构性认知。

简而言之,高考语文尝试结构化组织多文本阅读,旨在从阅读的外在形态上影响师生从对单一文本的理解中解放出来,认识到文本理解关涉的不仅有文本之内的循环,还包括文本之间的循环,引导师生在更宽广的视域中深刻理解个体与整体之间既相互联系又辩证统一的关系,驱动师生通过组织结构化的文本提供深度学习和思考的空间,借助结构化的阅读培养结构化思维;构建高阶认知优势,让师生对世界的理解变得更加有序、澄明。

二、聚焦比较与整合的主要阅读行为

近年来,高考语文阅读的试题命制注重从整体性和完整性出发,全方位考查学生的比较、整合素养,凸显对综合能力的要求。具体表现为:题目设计注重融合学科素养,题目呈现形式愈加丰富多样,要求学生广泛关联文内或文外信息,并适切充分、明确连贯地处理不同信息之间的联系、交叉和互动。

这些具体表现背后的底层逻辑是强调比较吸收、综合理解、融会贯通,要求深度聚焦“比较与整合”的主要阅读行为,体现的是高考语文阅读“在核心价值引领下对知识的交叉、能力的复合、素养的融合的全方位考查”。

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I卷“现代文阅读I”的设计,命题所选的两则材料一宏观、一具体,均指向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笔者审视命题人围绕两则核心材料命制的5道试题,发现其整体聚焦“整合”,大多关涉“比较”。

再如简答题第4题,题干引入了彰显儒家“恕道”思想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一进行分析,实则是在考查学生发现、比较两则材料的相通之处,整合材料观点并阐释具体问题的能力。第5题是就如何推动中國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谈看法。同样考查学生的“比较与整合”能力。

题目设计的变化,要求学生的阅读行为跟着发生变化。在当前这个信息浩如烟海的世界,人们采取何种阅读行为,将会直接影响其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的质效,而“比较与整合”则是提升人们使用信息质效的有效方式。近年高考语文阅读设计这样的题目,意在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辨识、选择,在“整合”中辨析、融入,给予学生发展理性思辨和自由理解的空间。高考语文阅读题目设计的这一变化,深刻体现了语文阅读学习的过程,引领、召唤学生面向未来获取新知识、构建新知识体系的能力。群文阅读四项关键阅读能力之一,便是“比较与整合”,学生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形成了这一能力,能有效促进学习,轻松应对高考语文阅读的新变化。

三、注重系统性与融贯性的思考方式

近年来,高考语文阅读试题以“综合考查”为重要导向,强调融会贯通,既包括同一层面、横向的交互融合,也包括不同层面之间、纵向的融会贯通。新的导向催生了新的问题解决方式,即系统性和融贯性思考。

所谓系统性和融贯性思考,是指将需要认识的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审视,从系统与要素或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等角度综合地剖析认识对象,从而发现系统存在与发展规律。这种思考方式的显著特点是能够在更大程度上避免阅读主体因信息过多而导致的理解偏差。

下面以2021年全国新高考I卷的“现代文阅读I”第5题为例:

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该题意在通过对嵇康诗句和顾恺之关于画的看法,考查学生对莱辛“诗画异质”观的理解。学生作答时需要关涉四则文字文本:两则文字文本呈现于试题之前,两则文字文本呈现于题干之中。该题把多个文本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理解。学生阅读这四则文本的过程,就是不断通过锚定文本信息而逐步构建整体理解的过程。

如果学生习惯于系统性和融贯性思考,解答该题就会比较容易。学生通过系统性和融贯性思考,便可发现呈现于试题之前的两个文本以“议”为“核”,形成互文;题干中的两个文本分别以“引”为“始”,以“联”为“终”,形成呈递。学生稍加整理,就可发现四则文字文本形成了以“引”为“始”,以“联”为“终”,以“议”为“核”的结构。

根据图2可知,试题的文本组织由诗入画,牵引出了“诗画异质”,构建了理解的回环,在呈递与互文中体现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圆舞”和微妙的辩证“游戏”,暗合了群文阅读思维运作的内在实质,即系统性和融贯性思考。在群文阅读中,不同的文本提供不同的理解向度,学生与多个文本展开对话,需要发现多个文本之间的联系,进而把多个文本提供的多元信息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多重视域的融合,让认识不断丰富、理解持续加深、解释愈加完善。

该试题中,命题者前后出示了四個文本,显然是要求学生与多个文本展开对话,并且对前一个文本的解读构成了对后一个文本进行阅读的前理解。文本组合的结构化,确保了文本信息的有机衔接和整体性意义;议题的针对性,确保了文本信息的连续性。学生只有通过系统性和融贯性思考,才能对“诗画异质”观形成整体性理解,进行系统性和融贯性的结果表述。

具有高度精细化、综合化阅读价值的群文阅读,因其深度契合学习任务群的理念,能有效贯彻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统整意识、满足高考评价体系的内在要求,助力教师全方位、系统性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于泽元,王雁玲,石潇.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宋宝和,时明芝.《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评价创新[J].课程·教材·教法,2020(5).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高考语文群文阅读
呼唤高考名句默写题的改革
抓文体特征 重整体感知
小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教学分析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索
群文阅读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高考语文快速辨析病句的教学研究
高考语文课堂复习的指向性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