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莉
摘要:大单元教学设计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以学科大概念、大任务或大问题为单位进行的。教师应探究如何进行初中生物学大单元教学设计,寻求适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理念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大概念;大单元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从知识体系、内容架构等方面进行了研制和修订,提炼出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的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并建议教师“围绕大概念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笔者以“生物体的组成”这一单元主题切入,提炼学科大概念“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能够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形成核心问题,设计核心任务和子任务,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寻求适合新课标理念的初中生物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基于新课标确定单元主题及学习目标
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安排为五课时,该单元教学依托于生活中的情境、采取合作探究式教学策略展开。教师应基于相关任务情境,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实现对“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能够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这一大概念的梳理、遷移和应用。为此,笔者确定单元主题为“生物体的组成”。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涉及的知识多属于微观内容,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教学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当多给学生提供使用显微镜了解微观世界的机会,增强学生对细胞、组织等微观世界的感性认识。根据新课标中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学业要求及教学提示,围绕单元主题“生物体的组成”,笔者引导学生在探究实践和科学思维过程中形成生命观念和态度责任,并通过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储备、认知特点、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分析,确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及课时目标,学生通过完成每个分课时的学习目标来达成大单元学习目标。
二、依据层级概念网络图提炼学科大概念
大概念是大单元教学的核心与指向标,统领大单元教学的全部课程内容和教学流程,所以初中生物学大单元教学设计要结合课程内容完成层级概念网络图,厘清大概念、重要概念和次位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本单元遵循从“微观—宏观”认识生物体结构层次的逻辑顺序,涉及了新课标“课程内容主题一”中的大概念“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能够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包含两个重要概念、八个次位概念,层级概念网络图如图1所示。
在三个“概念层面”中,大概念居于大单元教学的核心地位,是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基石和关键;重要概念是大概念的相关概念,联结大概念中的次位概念;次位概念之间又相互关联,对应学科基础知识。学生通过对重要概念和次位概念的学习来逐步完成对大概念的建构。
三、围绕大概念创设科学合理的情境任务
大单元学习需要围绕大概念创设科学合理的大单元学习情境任务,教师可以将核心知识演变成问题融入真实的、具体的情境任务中,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使学生在真实、有意义的学习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工合作、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思维。教师要让学生在任务情境中发展科学思维,体验各级概念的形成过程,明确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建构完整的概念体系。
情境任务分为单元情境大任务和课时情境子任务,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多课时的“情境子任务”来共同完成情境大任务。本单元教学设计围绕“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能够完成各项生命活动”这一大概念创设了“构建细胞模型并举例阐述结构与功能、部分与整体相统一等观念”的情境任务。本单元共划分5个课时,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情境任务以及概念体系的对应关系如上页表1所示。
四、以核心素养为指向进行单元学习评价
大单元学习评价要以素养目标为指向,是教师对学生在大单元学习的全过程和成果实施主体多元、形式多样、持续强化、贯穿全程的反馈和评价,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适时调整学习节奏、明确学习目标、发现问题和及时矫正。本案例采取过程性评价(见表2)和结果性评价(见表3)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全程学习活动进行评价。
除了评价表外,本单元学习评价还可采用笔试、实验、课堂作业等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通过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工具,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情况,从而指导学生的深度学习。这样的大单元学习评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核心素养为准绳 主动学习少而精: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2(10).
[2]邓纯臻,李刚.例谈指向生物学大概念的“五步路径”大单元教学设计[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6).
[3]吴益.大概念引领下的初中生物学大单元教学初探[J].中学生物学,2023(7).
(责任编辑: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