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信息社会责任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2024-05-17 16:56李洁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信息科技核心素养

李洁

摘要:现代社会,信息通过网络飞速传播,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改变了小学生的生活方式,小学生容易受到纷繁复杂的信息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内化道德行为、形成文明规范、培育信息社会责任,有助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信息社会责任;核心素养;信息科技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通过网络飞速传播,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正在全方位改变着小学生的生活方式。日常生活中,大多数学生使用计算机、智能手机以及其他各种智能终端已成为常态。然而,目前小学生个体的自我约束能力有限、网络社会规范缺位、网络生态环境纷繁复杂等现象依然存在,如何促使小学生不断内化道德行为准则和文明规范,引导他们学会对信息进行分辨利用,充分认识和保障信息安全、培养信息社会责任成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信息社会责任的内涵

人们在享有信息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被赋予新的社会责任,即信息社会责任。 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就“信息社会责任”给出了明确定义:“个体在信息社会中的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个体特征:“能理解信息科技给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各种影响,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能理解网络空间是人们活动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遵照网络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规范使用互联网;能认识到网络空间秩序的重要性”“自觉遵守信息科技领域的价值观念、道德责任和行为准则,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品质,不断增强信息社会责任感”。

二、小学生信息社会责任培育现状

小学生心理发育还未成熟,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处于发展阶段,其在自觉践行信息社会法律法规过程中的担当和履责意识缺失,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辨别能力较弱。当前信息社会环境下,移动设备大众化,获取信息的主要來源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移。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也会带来严重的信息污染,小学生尚未具备辨别和正确使用各种信息文化的能力,海量“快餐式”信息容易导致信息呈现不完整性和缺乏真实性,再加上视频发布的审核机制不健全,一些不够积极向上的视频很容易引起小学生的追捧和模仿,以至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信息安全意识薄弱。小学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自控力较弱,缺乏必要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部分小学生在网络空间里畅游的同时,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信息已经泄露,无意中成为网络安全事件的受害者。

第三,自律能力不足。由于网络的隐蔽性与匿名性,部分小学生对个人行为缺乏自我约束力,道德自律意识较弱。对于自律能力不足的小学生而言,在缺乏有效规范约束的自由空间中,极易出现对他人和社会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在面对大量的网络信息时,教师应重视对其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

三、小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的培育路径

信息社会责任本质上是一种主观情感,属于个人的道德品质与精神修养的范畴。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核心在于实现信息社会责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也就是要将信息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涵养于个人的内心信仰与情感,并在现实情境中表现出来,实现“知、情、意、信、行”的有机统一。小学生信息社会责任培育的主体思路如下。

(一)感知信息社会责任

小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探索三者之间的有效结合方式,构建以“校园文化主导、家庭支持配合、社会参与保障”的联动机制,能够强化小学生感知信息社会责任的能力。

首先,学校要努力营造信息安全知识、网络伦理道德与准则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氛围,定期举行相关的知识竞赛、宣传讲座和主题项目探究等,提升小学生对信息网络空间的理性和智慧的认识。其次,家庭要给予支持与配合,家长要多了解小学生在虚拟网络空间里的行为表现,对于小学生的行为不宜“堵”而宜“疏”,应引导小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可能引发的一些潜在问题与威胁,学会采用简单的技术手段保护数据、信息、设备的安全。同时,家长更要起到榜样引领作用,自觉抵制信息社会中的一些不良行为,潜移默化地对小学生施加正面影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和谐家庭教育观”,他认为家庭作为社会的大单元,承担着培养下一代的重大责任,家庭生活中饱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和作用。一个和谐、温馨、稳定的家庭环境,能够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最后,社会层面应加强信息社会相关教育,注重信息社会良好环境的维护和建设,正确引导舆论方向,使舆论为实现社会稳定服务。“社会即学校”,学校和社会息息相关。社会的每个角落,每个生活单位都应负担起一定的职能和责任。小学生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中通过观察和感悟,能够明晰自己在信息社会中应当承担的责任。

(二)内化信息社会责任

由感知到内化,是一个不断积淀、螺旋上升的过程。要想让小学生由对信息社会责任的感知到内化于心,课堂教学至关重要,课堂上教师可通过一些网络失责现象明确小学阶段所应达成的信息社会责任目标,并积淀到个体人格品质上,最终自然外显为网络道德行为。

案例:有不少手机用户反映自己收到一条“中奖了”的短信,只要点击下载,手机就会将该短信发给所有手机联系人,让更多的用户加入群发短信的队伍中。 后来发现,这其实是一种新型超级手机病毒,这款名为“中奖了”的手机病毒会窃取手机通讯录中的信息,然后群发带有病毒链接的短信并且快速扩散,给社会带来了重大危害。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是黑客所为,结果警方抓获后获悉始作俑者原来是名学生,而其初衷只为“炫耀技术”。

该案例可以结合苏科版信息科技三年级教材“网络文明小公民”一课进行剖析,梳理出两条主线。一条是明线,可从手机、计算机中毒的生活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认知什么是计算机病毒,并设计虚拟环境让学生体验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学生通过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究,明晰手机或计算机中毒后的症状以及解决办法,提高计算机及网络安全意识,树立正确使用计算机、文明上网的责任意识。另一条是暗线,可引导学生思考个体行为对信息社会所带来的影响,了解制造、传播手机、计算机病毒是犯罪行为,增强信息社会责任,履行个人在信息社会环境中的责任和义务。

课堂教学是小学生信息社会责任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在课堂上依据具体教学目标不断完善责任教育,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领悟和履行个人在信息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促使青少年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得到不断内化。教师应用言、用心、用行、用智慧谋划引领学生,让其携带责任之心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逐步积淀自身。

(三)提升信息社会责任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核心是“实践”。如果仅仅依靠简单的灌输式教育,最终的效果并不明显。教师应采用富有内涵和丰富创意的信息社会实践活动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主题班会、队会、集体晨会、网站平台发布倡议等方式带领学生辨别不良的网络行为;运用漫画绘制、Scratch动画制作等全方位展示负责任的信息社会行为;选取社会热点问题,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情境,达成对“网络文明行为”规范的共识,提升小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

结合信息科技五年级教学内容,笔者组织了Scratch主题项目探究活动,邀请学生作为“推广大使”,运用Scratch动画技术制作宣传“网络文明行”的动画作品。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地搜集素材、设计制作,呈现出诸多有助于推进“网络文明行为”的典型作品。最终,优秀作品汇总后在学校晨会时间播放,供全校师生浏览学习。生动的实践活动能够使信息社会责任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提高其网络道德行为自觉性。

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是在螺旋上升中前进的。而良好的道德规范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催化剂。不论是现实生活的法则,还是网络世界的规则,都应建立在正确的引导、组织下。只有不断完善个人道德规范,遵循道德准则,社会才能成为稳定、和諧的共同体。小学生的道德意识尚未完全形成,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教师承担着学生成长引路人的角色,不能唯教育而教育,更应将日常的教育内容化作学生未来振翅的双翼。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出,在任何情境中每个人都能学会某种行为,在多次学习后还会成为习惯。在负责任的信息社会大环境中,教师应将抽象的信息社会责任变成可以培养的行为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沉淀为学生的优良品质。教育无定法,却又殊途同归。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不应着眼于眼前知识的传授,更要立足于学生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7.

[3]蔡丽琴.刍议小学信息科技教育中学生信息社会责任的培养[J].华夏教师,2022(36).

[4]高鹰.在Scratch编程中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有效策略[J].读写算,2024(9).

[5]张松.新课标理念下小学信息科技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4(6).

[6]陈佳婷.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优化策略[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4(3).

[7]葛宏宇.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J].求知导刊,2024(6).

(责任编辑:赵静璇)

猜你喜欢
信息科技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智慧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关于新时期博物馆的陈列思考
信息科技中的“软”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