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惠平
摘要:“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以获取实用信息为主,充分综合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教师应充分彰显信息的实用性,使学生成为负责任的信息阅读者、传播者和发布者。在培育学生信息获取力、信息整合力和信息发布力的过程中,教师应综合关联阅读、思辨阅读和想象阅读,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获取实用信息;综合阅读能力;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
信息时代自由的话语情境让学生拥有开阔的信息交流空间和多样化的信息交流途径。要想引导学生成为负责任的信息阅读者、传播者和发布者,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在不断觉醒的“我”中获取实用信息,综合阅读能力,发布独特观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地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沟通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信息获取力、信息整合力和信息发布力,使学生能够“发布我的声音”“彰显我的观点”“形成我的成果”。
一、获取三种信息,发挥实用价值
(一)获取生成信息,迭代知识储备
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让学生身处不断更新的生成信息中。新课标顺应信息时代的特点,提倡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整合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阅读、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多元互动。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千年梦圆在今朝》一课叙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尝试和努力。课文用平实的语言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时间轴:从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到2019年“嫦娥四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中国航天事业的纪录还在不断更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外查找资料,不断迭代已有的知识储备,进一步延长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时间轴,获取更多的时代性生成信息,了解我国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二)获取复合信息,实现思维爬坡
新课标提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工具,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呼风唤雨的世纪》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提问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要求继续发挥问题清单的作用,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并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电子书包”,结合问题清单上筛选出的“为什么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一核心问题,整合具有逻辑关联的复合信息,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具体展开分为以下三步:一是找一找课文中的发现和发明,区分二者的不同;二是借助“电子书包”的信息查找功能,了解20世纪的其他发现和发明,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思;三是借助“电子书包”的信息录入功能,结合语境(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_________;20世纪,电视、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_________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紧密联系的“地球村”)精准筛选并填写信息。这要求学生紧扣“地球村”这一语境背景,填写有关发现和发明的复合信息,从而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获取多元信息,提升责任意识
庞大的信息网提供多元开放的信息,教师应关注信息时代日常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新特点,认识多元化的信息对学生的阅读和表达交流带来的深刻影响。例如,在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多元化的信息中选择并讨论出十项简单易行的做法,印成《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并将其张贴在学校、社区的布告栏里。又如,在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习作“学写倡议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倡议对象获取多元信息,结合倡议话题,进一步选择与聚焦信息,形成倡议书并发布在校园的公告栏、小区的布告栏、网络平台上等。基于多元信息背景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旨在把握信息时代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趋势,让学生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感,以高度的“主人翁”意识,提炼不同信息的核心要义。
二、整合三种阅读,提升实用能力
(一)在思辨阅读中整合不同观点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凸显人的主体地位,具有实用倾向,需要学生选取并思辨哪些是具有实用价值的信息,哪些是彰显个人立场的观点。新课标要求学生利用掌握的多种证据判断信息的真实性与可信度,能运用文本信息解决具体问题。在思辨性阅读中整合不同观点有助于学生多视角考虑问题,形成对某个事物更全面系统的认知。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为例,这一单元的口语交际要求学生能准确把握别人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能尊重不同意见,换位思考,积极沟通,通过协商解决问题。以“为拓宽城市道路该不该砍树”这一口语交际话题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司机、交通局工作人员、道路附近居民、环保局局长等不同身份的人的角度充分讨论并思辨,从而统筹各方观点,形成最优解决方案。
(二)在关联阅读中整合不同视点
信息时代,学生认识世界的方式更多元,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更灵活。新课标提倡在学习活动中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融为一体,并在“学业质量”中明确要求:“能区分事实与观点;能提取、归纳、概括主要信息,把握信息之间的联系,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由此可见,在关联阅读中整合不同视点,有助于学生以系统思维盘活学习资源。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习作要求是“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其中《爬山虎的脚》一课在“资料袋”中渗透了图文结合和做表格两种记录方法。教师可以整合阅读与习作的关联信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第四段的文字提示,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还原爬山虎爬墙的过程,完成观察日记(见表1)。这样的关联阅读旨在为本单元的习作“学写观察日记”做铺垫,让学生进一步認识到平时的观察记录是写好观察日记的基础。
(三)在想象阅读中整合不同落点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带着实用性的目的选择文本,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想象阅读与实用性阅读并不冲突,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助力学生提升综合阅读能力。强大的信息网络可以有效填补学生知识储备上的空白。在想象阅读中获取实用信息,有利于学生整合不同信息的落点,产生更丰富多元的理解。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延安,我把你追寻》这首现代诗创作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习了解学生的信息空白点,并通过“打卡延安”这一学习任务群整合空白信息(见表2),补充地名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三、唤醒三种声音,培养自主意识
(一)立足社会生活,唤醒理性的声音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学习目标指向满足交流沟通的需要,即在交际情境的还原中,理解和把握言说者的意图。新课标在这一学习任务群中注重社会生活中“我”的声音,并在不同学段的学习内容中提出具体要求(见下页表3)。从学生在公共生活中有礼貌地交流,到客观表述社会生活中的见闻片段,再到关注社区生活中发生的新鲜事,学生需要在信息网络中科学定位“我”的价值,学会在社会生活中选取有效信息,形成理性认知。
(二)嵌入过程评价,唤醒感性的声音
新课标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表示,评价要注重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运用语言的实际表现,围绕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阅读与交流的实际任务,评价学生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能力。教师可以把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嵌入课堂教学,结合学业质量评价要求,考查学生能否融合“我”的观点,根据不同学习活动主题搜集、整理信息和资料。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资料整合运用类习作为例,这些习作对信息的整合、运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教師可以将不同的角色体验嵌入过程评价(见表4),让信息发布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软着陆”。
(三)借助现代技术,唤醒多维的声音
信息时代为学生提供了更为自由的信息发布平台,学生可以选择相应的技术媒介拓宽视野、延展思维,发布具有“我”这一独特标识的学习成果。这与新课标所提倡的“不断提升信息素养,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将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增强课程育人效果”一脉相承。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口语交际“讲历史人物故事”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故事,并将其讲给同学听。在讲之前,学生可以把重要信息写在小卡片上帮助记忆;在讲的时候,可以使用恰当的语气和肢体语言,让讲述更生动。教师可以结合这样的交际要求,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创新信息发布渠道,如利用“晓黑板”开设班级故事大讲坛,借助“红领巾广播站”进行云展示,或是鼓励学生将历史人物故事上传到音频APP上,吸引更多的听众,从而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整体提升其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朱于国.“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内涵、课程价值与实施策略[J].语文建设,2022(9).
[3]申宣成.语文教育数字化:内涵辨析与路径探寻[J].语文建设,2023(12).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