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莹
摘 要:通过调研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受资助学生后续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现状,重点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核心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开展资助学生后续教育管理工作的三大重要意义,最后结合以上多个方面,从加强思想和心理教育引导、健全综合管理模式、长期跟踪学习就业情况、创新有偿资助渠道和强化综合专业素质能力培养五大方面,具体提出受资助学生后续教育管理工作的路径与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后续教育;学费资助;激励模式
中图分类号:G4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24)04-0214-03
作者简介:林 莹(1982.10— ),女,汉族,福建省福州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学生管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国家有关部门更加重视高等阶段教育的普及性和公正性。针对家庭极度困难、存在学费经济压力的学生,国家有关部门给予重点的经济资助,使得这部分学生能够享有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公正权利。但是在近些年来,通过调研却发现,由于对这部分受资助学生缺乏资助后续阶段的教育和就业方向引导,从而导致这部分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就业情况并不理想。因此有必要对现有资助模式进行进一步调研,充分进行反思和完善,拓展新的资助渠道,丰富整体后续管理模式。
一、高职院校受资助学生的后续教育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各级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进行积极的协调,大力推进学生资助政策的落地实施。然而在学生资助政策落地推行之后,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心理健康思想状态受忽视
大多数受资助学生呈现出了部分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由于其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自卑情绪所导致的,部分受资助学生虽然品学兼优,但是自卑情绪导致这部分学生性格内向,不愿与人沟通交流,严重者还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秩序,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当今世界形势复杂多变,意识形态领域暗流涌动,加上互联网的双向助推,获得关爱陪伴与情感教育较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更容易在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拜金享乐主义、“佛系”、“躺平”等错误思潮中迷失,与非贫困生相比,他们对情感教育与价值引领的需求更加迫切[1]。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心理咨询辅导机制,对部分存在心理思想问题的学生进行即时性的指导和规范。
(二)学生对无偿资助方式的依赖性强
当前阶段国家给予高校学生的资助方式,是由无偿资助和有偿资助两种不同的形式相结合而组成,大多数学生更加倾向于对无偿资助方式的获取。因为无偿资助不需要学生在学习和工作期间付出相应的学习成效或工作劳动等,虽然极大地缓解了学生在高职学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以及心理负担,但是却也同时助长了学生对无偿资助方式的依赖性,导致有部分学生在获得了国家资助之后,并没有由此而进一步感恩社会,激励自己,反而是得过且过。
(三)部分受资助学生后续发展不理想
本次调查研究是以高职学校为主要的研究样本调研,走访高职院校受资助学生在学习和日后就业方面所取得的一定成效。但是通过走访发现,存在绝大多数学生即使得到了国家的经济资助,仍然没有激励自身在学校学习期间,有效借助学校学习资源提升自己,呈现出部分受资助学生后续发展不理想的典型问题和情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学习门槛较低,学生在前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也是和学生个人思想意识觉悟不高、个人工作学习懈怠有着较大的联系。
二、受资助学生后续教育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一)学习期间环境因素影响
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心理问题与所受到的环境因素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自卑或者急于求成的心理状态。由于部分学生在家庭生活过程中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得到了求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会更加迫切地希望通过学习能够快速地获得经济来源,帮助家庭,从而就产生了一定的急于求成心理,这些心理状态对于学生在该阶段的成長成才来说都是不利的。
(二)部分学生心态不端正
在受资助学生群体中,还存在部分学生资质并不达标、资质造假等问题。相对来说,国家所提供的无偿学费补助资质审核流程较为简单,流程的简化给部分学生提供了弄虚造假的机会。部分学生不合规、不合法的方式获得了学校提供的资金补助,混入了受资助学生这个群体中去,也影响和败坏了这个群体的整体学习风气和思想价值走向。
三、对受资助学生开展后续教育管理的工作意义
对高职院校这部分受资助学生,开展后期常态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教育管理工作,主要是为了实现以下三点重要的工作意义:
首先,弥补当前资助教育模式中所存在的不足。当前对学生的资助管理仅仅局限于前期资金的投入,忽视了学生后期的教学引导,也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状态、思想状态的关注和追踪,导致部分学生在进入到高职院校获得宝贵的学习机会之后,并没有充分珍惜学习机会,发奋图强,提升自己。因此,有必要通过开展科学有效的后续教育管理工作,来弥补当前管理模式中所存在的诸多不足。其次,能够进一步发挥学生资助工作开展的初衷与目的。在国家有关部门初次提出这一政策的时候,就是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公正性,帮助部分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学生能够一样接受到高等教育,使其能够在日后的生活与社会发展中获得一技之长。因此对受资助学生开展后续教育管理工作,强化对其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正确引导,是以高等化教育的最终目标为重要的导向。最后,开展受资助学生后续教育管理工作,也是进一步实现教育长期性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对受资助学生开展后续规范化的教育管理工作,旨在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现有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效率和培养成效,为社会重要岗位输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实现教育长期化发展的重要目标。
四、高職院校受资助学生的后续教育管理路径探析
(一)加强思想和心理教育引导
在对受资助学生开展后期管理和教育的过程中,要着重重视对这部分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引导工作和心理健康咨询教育工作,要以这些工作内容为重要抓手,帮助这部分学生能够在高职院校学习期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与态度。具体来说,首先,开展诚信价值教育,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诚信为本的品格与理念,对那些由于资质造假而获得国家学费资助的学生,进行严格审查和劝退,以此来引导学生树立坚守为人诚信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之上,强化学生在诚信价值认识方面的法律知识储备和法律意识。其次,要对学生开展精神价值教育,引导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摒弃掉奢靡浪费等生活习惯,崇尚勤俭节约,要以学习成绩为攀比内容,避免学生之间出现经济、金钱方面的攀比。对于部分学生所存在的自卑和内向的思想状态,要对其进行正向的引导。有条件的要着重引导和激励学生参加集体性活动或社团活动等,或安排其他同学对这部分学生给予一对一帮扶,帮助学生能够在和睦友好的团队活动过程中,克服掉自卑和不愿与人沟通等不良思想状态。最后,要对部分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和难处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心理健康疏导与咨询。学校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工作室,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测试,有效地将问题前置。应采取“预防在前,疏导在后”的基本策略。“预防在前”即防患于未然,“疏导在后”即补救于已然[2]。通过以上诸多方式帮助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经济资助这一事实,能够自信、正向的融入到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去,并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诚信意识等法律观念,养成正确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二)健全资助学生综合管理模式
首先,要建立起受资助学生的信息库,对学生家庭情况、学习背景、学习状态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充分的调研,并将相关的内容录入到学校的综合数据库中,进行信息的统筹管理。各高校资助信息的管理,基本上是利用了国家资助平台,每年把申请资助学生的信息录入资助系统,实现信息的统一化,但是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会随时变动的,这就要求学校能通过有效的方式实现对贫困学生信息的实时掌握[3],避免出现由于信息排查不到位,导致重复性资助、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切实将有效的资助资源,给予最困难的受资助学生。同时,对于那些存在资质造假的学生,要及时地发现,并取消其受资助的资格。其次,要对这部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社团活动进行定期考核,以及常态化追踪。对于日常表现良好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激励机制,从而在这部分学生群体中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对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存在扰乱学习纪律和学校管理办法的学生,要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其进行惩罚,切实从之前单一化的经济资助方式转向对学生多方位、常态化的日常管理,有效保障这部分受资助学生能够在高职院校接受学习期间,切实享受到学习资源,并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效,为其日后步入社会奠定充足的基础。
(三)长期跟踪资助学生学习就业情况
对于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情况,要进行常态化的跟踪和管理。在上文的论述中,提到了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和参加社团活动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并辅以相关的激励和惩罚措施。除此之外,还要进一步追踪学生的就业情况,这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学校性质所决定的,高职院校更多的是为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学生在学校期间也是以掌握一门技能为主要的学习目标。因此,通过对学生就业情况的考核,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在校学习情况,进而为进一步完善资助的激励方式提供参考。这不仅仅是为某一个学生个体负责,更多的是通过对全部学生的常态化跟踪,来掌握受资助学生的整体就业情况,从而对现有的工作模式、工作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促进资助和后期管理工作的常态化循环发展。在就业方面,高职院校同样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这部分受资助学生提供更多的便捷化就业选择路径,例如,在校园内召开招聘会,使更多的招聘企业来到学校内部进行招聘,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免去招聘过程中的路费等经济开销。对于这部分学生,学校也可以设置专项就业资金补助或相关的贷款融资政策,使学生能够在重要的就业选择阶段免去资金困扰与压力。
(四)创新拓展有偿资助渠道
在上文论述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当前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受资助群体存在的一大典型问题就是,他们对于无偿性的资助方式依赖性较强。事实上,在当前资助模式组成中,不仅有无偿性资助模式,还有部分有偿性资助模式[4]。部分有偿性资助模式是以激励式的方式形成的,但是这一部分有偿式激励资助模式相对来说占比较小,因此无法有效发挥起的重要作用。在下一步对资助模式进行规划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有效调整无偿和有偿两种不同方式的占比,使有偿激励使资助模式充分发挥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有偿资助模式可以由奖学金、勤工俭学等多种不同的方式来组成,其中奖学金是重要而又有效的方式之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充分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技能本领。为了能够有效发挥奖学金对学生的激励性,使学生克服掉对无偿资助的依赖性,除了调整占比之外,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和优化奖学金的金额。在当前,部分学校积极组织学生申请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金主要是针对于内部分存在家庭困难并且品学非常兼优的学生而提供的。奖励资金为每年度5000元,但受制于奖励名额较少等因素,部分处于学习中游甚至落后状态的学生,也无法充分受到该种奖励模式的激励。因此,可以从扩大名额占比、提高奖学金金额等多种方式来充分发挥有偿激励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勤工助学机会也可以在帮助学生克服经济困难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树立劳动价值观念和勤俭节约意识。并且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拓出更多的激励性资助模式。
(五)强化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
对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学生给予资助的方式,不应仅局限于经济资助和日常的思想健康关怀,更多的是要帮助这部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掌握一门专业技能或本领,使其能够在走入社会之后借助自己的双手和努力,从而创造财富。因此,要想对这部分学生给予关键性的帮助,重要的是进一步强化对这个群体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强化学生对于自身所学专业的能力储备,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开拓出更多的实习实践岗位,使学生能够将课上所学知识积极地转化为实践操作,为其日后参加工作奠定充足的基础。同时,要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同时还要培养起学生较高的道德素质、政治觉悟和法律观念,兼顾塑造高校贫困生的生活情况和行为意识,保护他们的尊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抵制拜金主义的滋生[5]。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报告会或培训班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元化的有效培养,使这部分经济条件尚且落后家庭的学生,能够在高职院校宝贵的学习机会中,掌握一门专业本领,并且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储备,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财富,改变家庭条件,切实发挥国家对贫困学生进行奖励资助的最终目标和关键宗旨。
结语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出和严格贯彻落实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高职院校在高等学生资助政策贯彻落实的基础之上,需要进一步积极反思工作内容,充分认识到资助政策开展的重要意义。就工作过程中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相应的总结反思与优化探讨,以政策的关键宗旨与核心目标为重要指引,从而对现有受资助学生综合教育管理工作进行相应的优化和调整,从思想意识、专业能力、心理健康、激励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有效化、科学化的管理与引导,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有价值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利宁.高校受资助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与路径探析[J].才智,2022(18):106-108.
[2]王友.高职院校受资助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涵、问题及教育途径[J].教师,2021(31):11-12.
[3]张君霞,王海鹭.关于高职院校资助体系运行情况探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04):75-76.
[4]崔凤.高职院校受资助学生后续教育和管理探索[J].知识窗(教师版),2014(05):9.
[5]王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路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08):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