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探究

2024-05-17 14:42刘雪杨严严王丽茹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4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与法治慕课实效性

刘雪 杨严严 王丽茹

摘  要:随着慕课风暴席卷全球,高校各学科内容调整,资源优化迎来了机遇和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但能够帮助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互联网+背景之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融合慕课教学,能将零散的知识整合化,提高课程发展的有效性。文章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探究慕课背景之下教学改革的策略,希望可以为教师提供参考方向,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革新和发展。

关键词:慕课教学;《思想道德与法治》;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24)04-0166-03

作者简介:刘  雪(1982.01—  ),女,汉族,安徽省阜阳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杨严严(1987.02—  ),男,汉族,安徽省阜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王丽茹(1992.02—  ),女,汉族,安徽省阜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基层治理。

基金项目:2021年安徽省质量工程教学研究一般项目“‘慕课融入高校思政理論课的路径探究”(项目编号:2021jyxm1130);

2021年安徽省质量工程精品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项目编号:2021jpkc126)。

引言

各高校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推动下,于2013年推出了大学慕课。截至2022年,高校已上线的慕课数量超出5万门,选课人数将近8亿,慕课应用规模非常庞大。作为承担育人职责的高校来说,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有效地融入慕课教学,实现彼此的依存和融合,并探究具体课程中融入慕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新时代下提出深度融合的策略至关重要。同时,二者的高度融合也能为培育社会真正需要的智慧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慕课给《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带来的机遇和启示

(一)实现了教学理念的革新

作为培育大学生政治素养、思想素养、道德素养的一门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带有极强的理论性和观念性,然而教师在教学中依旧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来传授知识,背离了该门课程观念性和理论性的目标。慕课的出现,对传统教学理念做出了革新,比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讲解中,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展开线上教学,改变传统灌输式讲解方式,以此吸引学生的关注。同时线上教学可以展开大规模的教学,某种程度上能对线下教学的负担加以缓解,顺应新时代信息技术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做出切割,打破了时空的约束。在慕课背景之下可以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分割成简短而精致的模块,并将这些模块制作成微课程,供学生线上学习,真正实现翻转课堂的模式。此外,慕课背景之下也能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慕课可以让教师参照学生的学情和个人情况,对听课节奏作出掌控,并和学生进行线上的沟通交流,真正落实和扩展互动性教学。

(二)实现了教学模式的更新

虽然慕课教学是以互联网平台为核心,但此种教学手段并非直接对线下教学加以替代,而是辅助线下教学的一种手段。慕课教学能让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更加合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带有较强的理论性,学生长时间的学习难免注意力分散,无法消化知识,也会影响课程的实效性。而慕课教学会切割课程,制作成几分钟的微课程,让复杂的知识更具吸引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线上学习,在吸收消化知识过后,教师配合线下教学为学生解惑,通过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属于教学模式和内容的一种创新。

(三)调整了教学过程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属于课堂的主导者,未能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接受知识上过于被动。而在慕课教学下,梳理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角色,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师定位为引导者和激励者[1],更强调学生具有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强制性地将压力给予学生,而是要对学生做出适度的引导,鼓励学生,让学生通过自由思考做出正面选择。

二、慕课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驾驭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能力稍显不足

作为一种崭新的网络教学模式,慕课具有互动性,多样性和灵活性,在互联网平台,所有人都可以免费学习,享受教育资源。然而很多教师在应用掌握网络工具上能力较差,慕课制作流程比较复杂,前期的选题、教学内容的调整,后期的制作微课程以及运营的数据,都需要教师和其团队协作完成,需要花费较长的一段时间做出前期备课和准备,教师除了录制上传视频之外,在平台上也要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教师缺少驾驭慕课的能力,也影响了慕课在课程教学中的实效性。

(二)学生对慕课认同度不够

长时间的学习,学生对课堂教学方式形成了依赖,所以在刚开始接触慕课学习上,学生内心比较抵触,这类学生思想固化、思维保守,并未正确的认知慕课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来源于学生对慕课认同度不够。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持续学习的积极性,前期在互联网平台学习知识,对此抱有兴趣,然而长时间学习发现并未给自身带来太大的收获,长此以往会对慕课学习失去兴趣,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上更加被动。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对慕课认知程度不够外,也和慕课教育机制不够完善有直接关系。建议教师在之后要将慕课具有的优势向学生展示出来。

(三)师资力量分配固定化

在高校,教师与教师之间还存在师资力量分配固定化等问题。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主体,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是教师分块课程内容,并没有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学生只能被动地在固定的教学地点和时间来进行学习。而慕课给予了学生更多的主动权,突破了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只需在互联网平台就可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选择权,自主权更多。在此背景之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会更加明显,学生不再认同传统的师资力量分配固定化形式,很多学生不愿意同一个教师以同种教学法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导致师资力量分配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之间采取的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学生自身享有选择教师的权利,所以对于高校来说,在慕课背景之下,要改变师资力量分配固定化的模式,提高教师分配具有的灵活性。

三、慕课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一)关注社会实践资源,选择适合的信息传播方式

教师要善用新媒体平台,关注社会实践资源,向学生推送积极带有正能量的新闻事例,比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为学生讲解时下热门的社会事件,拓展网络第二课堂,紧抓热点事件和资源,实现学理性和政治性的融合统一。在课程中向学生宣扬红色精神,明确大学生的追求和信仰,也可以向学生讲解冬奥会事件,向学生宣扬冬奥会拼搏勇敢的精神。此外,教师也要关注建设动态资源库,在课堂中分析研判思想政治领域的主要问题,总结中国时政知识和热点问题,实现育才和育人的融合统一。此外,在互联网平台,教师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为提高《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的感染力,在教学内容上要选择适当合理的呈现模式,比如教师要革新传统的教学思维,由灌输式思维向引导式思维过渡。慕课教学法更加关注新媒体技术具有的优势,新媒体凭借直观生动的视频、文字和录像,刺激学生的感官,拓展了知识和素材,也贴合学生的感官需求,针对此,教师要培养应用网络知识,做好信息传播的技巧,在呈现慕课教学上,将新媒体技术具有的优势发挥出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也要拓展信息传播的渠道。在慕课教学发展中要了解思想道德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具有多维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可融合思政元素和时事热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动交流,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通过此举引导学生构筑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能提高慕课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效性。

与此同时,教师要善用教学话语,比如可以适当地引入流行话语,在提高学生关注兴趣的同时,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将网络流行话语的优势发挥出来,这些网络用语幽默、新颖、简洁,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在课堂中应用这类语言,某种程度上也能缓释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性,让学生感知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的亲和力,让他们更加主动地了解该门课程的内涵,从而完善系统知识體系。教师也要关注话语的主导权,在慕课教学中,为关注学生的真实所想和内心需求,教师可通过测评、问卷等评估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况作出大数据的评估。教师也要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掌握话语的主动权,与学生产生对话同频,有效地达成教学任务[2]。

(二)抓住教学重心,构筑有效的教学保障

在慕课背景之下,《思想政治与法治》课程有必要实施改革,而改革重心是要抓住教学过程重心,融合线上和线下教学,将二者优势发挥出来。教师也要做好线上线下的教学定位。作为基础课程,教师要了解线下教学具有的主导地位,不得颠倒二者地位,要明确线下教学占据主导,线上教学应属于辅助的地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此重心来实施改革[3]。特别要注意的是,此种原则并非让教师忽略线上教学,而是明确线上教学要更好地服务线下教学,将其辅助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同时教师也要明确立德树人的基本教学任务,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之时,要紧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落实这一主线,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让学生做到知法,守法,护法。

此外,也要构筑有效的教学保障。在慕课教学背景之下,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自律性和自主性。为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构筑真实的教学情境,让课堂更具趣味性。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讲解中,教师可创设活动情境和叙事情境,让学生置于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融情于景,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让该课程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学习中做到自律和自主。并发展慕课技术,做好线上监督,教师要对线上保障程序加以开发,增加慕课技术保障手段,如在网络程序中增添确认身份、手机提示、在线提问等功能,某种程度上为线上教学提供监督,也能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展提供保障。总的来说,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融入慕课教学,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完善技术保障,为教学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三)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教学内容作为课程的主要元素,直接关系到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慕课背景之下,要求高校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去编排教学内容,关注课程内容具有的整体性和知识点的完整性,在此基础上来切割知识点。比如可以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切割为以下几点:新时代、青春之问、理想信念、道德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品德、学法守法用法等。教师也要梳理各个知识点和课程逻辑脉络之间的关系,合理编排已制作的微课程,比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个人品德章节时,教师可以制作微课程,如与文明礼仪、校园公益相关的内容,吸引学生穿梭在个人品德和法律教育之旅。在教学内容中纳入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拓展问题的能力[4]。

此外,教师也要提高个人的学识和素养,在生活和工作中丰富学识,开阔视野,以学生需求为主,关注学生的学情以及学习兴趣,并涉猎与其相关的知识和信息,融入后续的教学内容中,让教学更具实效性和吸引力。比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学法守法用法”章节时,教师可以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法律的涉猎程度,并在后续教学内容中融入这些元素,以时下热点事件为案例来展开分析和引导。同时教师也要熟练掌握慕课技术,在教学中将慕课具有的优势和功能发挥出来。

(四)整合资源,开发慕课精品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实效会受到教学内容的影响,大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定的需求,教师需设计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有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方能取得显著的效果。慕课的出现,改善了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来说,要对传统的课程内容加以完善,结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开发慕课精品课程。其一,对校内优质资源加以整合,为学生设计带有本学校特征的精品课程,吸引学生的关注,符合学生的需求,这种校内慕课课程更容易让教师接受,在整合本校资源上要结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征,融合教师特色,以慕课平台为载体开发精品课程。高校也要与时俱进,紧跟慕课教学发展要求,做好在线优质课程资源应用机制的建设工作,并将此工作纳入学校的发展战略中,实现教学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5]。各教师也能通过慕课平台与外校教师沟通交流,在保持本校教学特色的基础之上对外界教学的优势加以吸收、借鉴。其二,拓展资源范围,提高慕课精品课程的应用率。在慕课背景之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要紧连国内外形势,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及时更新慕课的内容,同时也要对课程内容加以调整,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为慕课课程带来更多的创新性与时代性。

结语

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面临着挑战,在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各教育部门来说,培育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是重中之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传播媒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慕课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崭新方向,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有了质的突破,慕课具有灵活性、开放性以及交互性等特征,将其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当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鑫君.“融体育”:新课标下初中体育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思与行[J].今日教育,2023(2):58-61.

[2]孟蕾.课程教学创新研究——以《思想道德与法治》为例[J].公关世界,2021(24):50-51.

[3]李光胜.慕课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块化教学改革问题及原因分析——以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34(12):12-15.

[4]高菲.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9):16-18.

[5]刘志山,李燕燕.慕课背景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其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9(11):55-58.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与法治慕课实效性
分学科教学视阈下的“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的教学改革探索
攀枝花三线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路径
试论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提高的策略研究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