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态语境下文化与文学的传播,进一步以生态伦理与生态智慧为先导推进对环境意识价值观渗透。新时期生态语境下的文化与文学传播,要基于对挖掘生态文化资源、改变生态文学内容的呈现、深化内容传播的民族性与历史性等多种策略,共同构筑文化、文学传播发展体系,提升生态语境下文化、文学传播发展的内在动力,增强生态语境下文化与文学内容传播发展的信息辨识度,实现对生态语境下文化与文学传播发展有效性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生态语境;文化;文学;传播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24)04-0058-03
作者简介:胡小兵(1975.09— ),男,汉族,安徽省怀宁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学、中英互译、翻译技术。
基金项目:安徽农业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接受美学视阈下的中美生態文学传播与互鉴”(项目编号:2018zs05zd)。
引言
意识形态发展与社会环境变化,对于生态语境下的文化与文学传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社会发展新环境,结合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推进文化与文学内容融合,将是提升生态语境下文化、文学传播发展水平的关键,有助于增强生态语境下文化与文学传播的价值引导,实现生态语境下文化、文学内容应用服务功能的充分拓展,为后续内容传播发展做好充分铺垫[1]。
一、生态语境下文化与文学传播发展新趋势
生态语境是指语言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语言在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以及语言如何反映、塑造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主要内容。其中,现代生态语境的内容构成包括生态语言、生态文化、生态词汇及生态叙事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文化与文学的传播发展,同样是依托以上四项内容构建结构体系。第一,从新时期生态语境下文化与文学传播发展模式来看,国外与国内在发展趋势上有着一定的区别。国外基于生态语境的文化与文学发展,更突出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生态环境的联系。国内的生态语境文化与文学发展,则侧重于赋予生态话语独立的内在人格,使其形成一种拟人化的生态话语表达。所以,国外的生态语境文化与文学传播发展,主要面向社会发展、生态治理的功能性视角推进内容渗透。国内的生态语境文化与文学传播发展,则基于对生态话语中环境价值的凝练,面向民族、国家及社会生态建设等层面进行发展延伸。从发展形态来说,国内与国外生态语境下的文化与文学传播发展,均是以适应文化发展、教育发展、社会发展及生态治理环境为基础构建话语内容[2]。譬如,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的《林间最后的小孩》与中国作家梁玉军《伐木者,醒来》,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对生态语言的运用,但对生态话语的应用目的则殊途同归。因此,但从发展趋势来看,难以评价国外与国内生态语境下文化与文学传播发展的孰优孰劣。第二,从文学艺术表达与文化内容来说,生态语境下的文化与文学发展的传播,需要借助信息传递介质加强内容渗透。从而,确保生态语境下文化与文学传播发展的内容影响力。因此,信息化与数字化也是生态语境下文化与文学传播发展的新趋势之一。
二、新时期生态语境下文化发展的内容结构
生态语言是生态语境下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石。文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良好文化发展适应性,确保文化传播能融入不同的文化环境,并能引起部分群体的思想共鸣,可以针对教育、民族及政治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新时期生态语境下的文化发展内容构成,主要基于生态语言中生态系统观、生态多样性及生态教育三个方面内容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首先,生态系统观是生态语言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其思想内核是将语言视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与其他生物与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文化发展与生态系统观的联系,主要体现在语言的演化与变化及生态系统中的演化与发展形成交叉融合,语言的呈现无法独立地进行语义信息表述,多种信息要素的融合形成完善的语言结构[3]。所以,生态语境下的文化发展,需要以生态语言中的生态系统观为载体,持续加强文化影响力与文化渗透,强化公众对于文化发展中生态系统观的认同,提升公众对生态语境下生态系统观的理解。其次,生态语言学需要研究不同地理区域与文化群体的语言特点,探究地理环境要素及生态环境内容如何反映当地的生态多样性,并采用拟人化生态语言表达,将植物、动物、地理特征等生态要素融入文化发展。所以,生态多样性亦是新时期生态语境下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对于更好强化语言表达的通俗性及文化发展的内容丰富具有促进作用,充分提升生态语言信息传播能力,为生态语境下文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最后,生态教育与传统意义上育人培养截然不同。生态教育是指将生态话语以更为立体化的方式进行呈现,通过提升主流受众对生态语言的解读与接受能力,实现基于生态教育的文化传播发展。因此,生态语境下的文化传播需要借助生态教育,在不同的文化内容中赋予文化概念多元化的生态属性,提升文化传播发展的生态价值,拓展文化思想传播受众,让基于生态语境的文化传播能更好走入大众视野,实现生态语境下文化发展的多元融合。由此可见,新时期生态语境下的文化发展,要基于对各类不同生态要素及生态话语内容的运用加强内容表达。从而,为生态语境下的文化发展拓宽道路,进一步为文化传播夯实基础。
三、基于生态语境下文学传播的内在特征
生态叙事是生态语境下文学传播重要的内在特征。生态叙事是一种文学传播主要形式,旨在探讨与传达自然环境、生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有关的主题内容,通过借物喻人、拟人表达或语言暗示加强读者对自然世界、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环境破坏以及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深入思考。生态语境下的文学传播发展,主要是从生态伦理探讨、环境意识塑造、自然环境的描绘、可持续发展愿景四个方面进行传播发展。譬如,美国生态伦理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自然随笔与哲学论文《沙乡年鉴》,则利用生态语境下的自然环境的描绘与生态伦理探讨进行内容表述。与自然文学三部曲之中《瓦尔登湖》《寂静的春天》的另外两部作品相比,《沙乡年鉴》的艺术内容修饰相对较少,内容表达更多从现实主义视角进行中心思想的传递,通过展现不同的生态环境风貌与自然环境生态,将生态话语充分融入文学画卷的各个方面,进一步利用引出对生态伦理的探讨,将生态环境治理的概念以暗喻的方式进行表述。以此,让读者针对生态治理形成一种思考[4]。所以,《沙乡年鉴》更为真实的环境写照,对于生态语境下文学艺术发展形成积极影响,使生态语境下的文学传播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学艺术表达,而是能从人类文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推进内容传播。中国作家李达的《黄河古道》同样采用现实主义创作逻辑进行内容表达。但与《沙乡年鉴》不同的是,《黄河古道》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通过理清生态发展脉络及加强生态文化渗透的方式,将文学艺术与文化发展进行联系,使生态语境下的文学传播能借助文化概念宣传进行内容渗透。因此,通过生态叙事的方式推进文学传播发展,是生态语境下文学传播的重要特征。未来,生态语境下的文学传播,仍要基于对生态叙事表达方式的运用,持续增强文学艺术内容的文化感染力及影响力,使生态语境下的文学传播能适应时代发展新环境。
四、生态语境下文化与文学传播发展的内在支撑
(一)文化与文学艺术的思想认同
公众、读者对于生态语境下文化与文学内容、思想的认同,决定传播发展的有效性。国内与国外虽然文化、文学传播的价值导向存在差异,但对于生态语境下生态语言、生态叙事等内容表达方式的运用基本一致。因此,依托生态语境的文化与文学传播发展,要重点提升公众、读者对于文化、文学艺术思想的认同,通过公众、读者对现实社会中生态发展、生态治理的认识,引发公众、读者对生态语境下文化、文学相关的内容思考,使文化、文学艺术发展成为构建生态话语的新载体。另外,文化与文学艺术思想的认同,必须要在生态文化建设与生态智慧的运用等层面得到充分体现,将生态语境下文化与文学传播发展嵌入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
(二)信息媒体与数字媒体内容表达
近年来,信息媒体与数字媒体的发展,实际上对主流文化及主流文学传播发展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传统以纸质媒体为载体的文化、文学传播形式,实际上难以得到有效的关注。因此,基于生态语境下的文化与文学传播发展,要借助信息媒体与数字媒体的傳播发展,做好对新媒体思维或网络媒体思维的运用,将信息媒体与数字媒体作为文化、文学传播发展的新路径,并在对生态话语的运用方面体现信息媒体、数字媒体要素,加强生态语境下文学、文化传播与信息媒体、数字媒体的内容绑定,深化生态语境下文化、文学传播的创新发展,提升公众、读者对于数字媒体、信息媒体中生态文学、文化内容的接受能力。因此,以信息媒体与数字媒体发展为核心强化内容表达,将是生态语境下文学与文学传播发展重要的内在支撑。
(三)多元融合发展模式
实现生态语境下文化与文学传播发展的双向互补,构建多元融合的发展体系,将是生态语境下文化与文学传播发展的内在支撑之一。进入21世纪后,生态语境下的文学与文化发展实际上形成双向孤立发展趋势,虽然部分文学创作对于生态文化概念的运用,加强两者的内在联系,但由于发展方向及发展受众截然不同,使其未能实现一体化的发展融合。新时期生态语境下的文学、文化传播发展,要利用对生态词汇、环境伦理及生态意识等内容的运用,搭建双向融合发展的传播桥梁,通过加强生态语境下文学、文化内容信息要素的衔接,使其成为协同发展的整体结构,让文学与文化发展建设能在各自领域持续增强内容联系。从而,以多元融合发展为主要内容,完善生态语境下文化与文学协同传播发展体系。
五、新时期基于生态语境下文化与文学传播发展策略
(一)挖掘生态语境下文化资源
以更为个性化的方式进行文化内容的传播,将生态语境下的文化发展与公众所处社会环境进行紧密联系,唤起公众对于生态语境下文化传播的重视,掌握文化传播发展的主动权,是新时期生态语境下文化传播发展的有效策略。其中,生态语境下的文化资源挖掘,并非一味地强调文化内容的丰富性,而是要通过对文化内容的挖掘与筛选,将符合公众价值导向的内容应用于传播发展,根据公众在社会中社交、娱乐、工作及学习等多个方面的需求,推进文化发展的内容渗透,将生态语境下的文化内容以更贴近公众现实生活的方式进行传播[5]。从而,让公众形成对生态语境下文化内容的保护意识,增强生态语境下文化传播发展的时代影响力。另外,挖掘生态语境下的文化资源,要注重加强文化内容的融合,将与生态语境下文化发展具有共通性的信息要素及文化元素加入传播发展体系,增强生态语境下文化传播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改变生态语境下文学呈现方式
借鉴当前主流文学发展概念拓展文学传播路径,将文学艺术以不同的方式融入社会发展,是新时期生态语境下文学传播的内在推动力。所谓改变生态语境下的文学呈现方式,是指利用影视媒体的主流渠道推进文学内容呈现,将单一化的生态语言要素转化为具有艺术色彩的影视艺术语言,采用更为通俗的表达方式进行生态语境下文学艺术的立体化呈现,使生态语境下的文学发展不再依赖单一思想内容输出进行传播,而是能借助各类不同的传播发展工具,针对文学艺术内容进行加工,提升文学受众对生态语境下文学内容的理解能力,让新时期生态语境下的文学传播发展形式能焕然一新。所以,改变生态语境下的文学呈现方式,对于提升文学发展传播水平具有积极影响,有助于加强文学受众对生态语境下文学发展与传播的关注。
(三)体现生态语境下文化与文学内容的民族性与历史性
从民族发展、历史文化等角度构建传播发展新体系,在民族文化与历史发展历程中探寻生态语境下文化、文学精神价值及人文价值,充分利用人文思想拓展生态语境下文化与文学内容传播发展的新路径。譬如,将具有民族性及历史性的文学、文化内容应用于育人培养,从教育的角度加强对生态发展的关怀,增强青少年群体对于生态语境下文化与文学发展的关注,引起受教育者对生态语境下文学、文化内容的共鸣。从而,通过将文化与文学内容融入教育领域,深化生态语境下文化与文学内容传播发展的有效性。另外,体现生态语境下文化与文学内容的民族性与历史性,可以从社会治理、政治制度建设及提升民族发展凝聚力等角度,提升文化、文学内容传播发展水平,使生态语境下文化与文学内容传播成为构筑和谐社会发展桥梁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拓展生态语境下文学与文化传播的内容与受众
拓展生态语境下文学与文化传播发展的受众,提升文化、文学传播发展内容的适应性,将不同文化及文学内容与生态语境下生态话语及生态叙事进行有机结合,并基于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文学内容表达,则是深化内容传播发展的重中之重。其中,拓展生态语境下的文学与文化传播内容受众,要通过对各类内容的有效整合,将具有地区特色、民族特色及环境特色的基础要素加入文学、文化传播发展体系,基于激发主流受众对于地区生态文学、文化的荣誉感与自豪感,做好对发展受众的拓展,并从深化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的维度做好对生态语境下文学、文化内容的运用,将文化、文学内容贯穿于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以此,拓展生态语境下的文学与文化传播内容受众,强化文学与文化传播发展水平,为新时期生态语境下的文学与文化传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语境下的文化与文学传播发展受社会环境、生态治理等多个方面基础要素的影响。新时期生态语境下文化与文学传播发展,应基于提升内容影响力及强化内容传播渗透能力,充分结合生态语境下的文化、文学发展特点,构建传播发展的新体系。
参考文献:
[1]胡湉湉.简析美国黑人文学中水意象的生态文化内涵及其价值[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8,(02):310-320.
[2]王佩玉.国内外生态文学研究状况的数据分析与探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03):87-95.
[3]罗坚.加里·斯奈德的“深层生态文化观”及其文学意义[J].中国文学研究,2016,(03):14-17+48.
[4]李德虎.基于生态审美体验视角对康巴藏族生态文学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35(08):141-145.
[5]李盛涛.论生态文化思想对当代文学创作的潜在影响[J].安康学院学报,2010,22(02):62-6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