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

2016-10-20 20:43李航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19期
关键词:传播舆情网民

李航

摘要: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总和。作为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反映了人们的思绪、态度,由于网络的虚拟开放平台,其形态更复杂,可控性差,为管控带来了新的挑战。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事情的发展或决策的推进已经很难避免舆情所转化出来的巨大压力。必须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建立监控机制,形成健康的网络环境,把握正确的舆情方向,推进社会健康良性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舆情;网民;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9-000-01

一、舆情分析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互动性电视媒体为代表。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特征

1.不确定性。新媒体的传播环境下,以传者为中心的交流模式失效,传受身份融合,受众也可以作为传播者,进行二次传播,通过关注、评论、转发,被赋予话语权。信息不再只由信息发布者所控制,增加了传播的不确定性和把控的难度,效果难以预料。

2.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一个信源的接受者也以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可以平等对话,每个人都有权力对关注的话题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主张。专业的资深媒体人或是普通的网民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

3.传播信息的碎片化。网络环境的虚拟开放,不仅使传播主体多元,更带来传播价值观的多元化,仁者见仁,众说纷纭,很难汇聚成一个主流声音,传统媒体的严谨结构被打破,呈现出信息分散、无序,碎片化问题凸显。

(二)网民特征

一方面,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没有利益的牵扯,在道德层面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另一方面,由于传播主体多元,网民的媒介素养及认知能力良莠不齐,对弱者同情、对正义渴望,往往从情感角度去评判,失去理性,忽略对事实本身的认识,从而容易形成网络暴力。

(三)新媒体的信息特征

1.延展性。网民通过挖掘信息的各个方面,使信息更加丰富多元,以一个信源,牵动出背后的信息线甚至关系网,不局限于一个中心、一个主题,有挖掘价值的信息便会迅速成为网民关注的焦点,无边界、延展性大,价值量高。

2.接近性。刘海贵《新闻采访写作新编》:“接近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令人关切的意义。这种接近主要是指地理、职业、年龄、性别、心理及利害关系等方面的接近。一般情况下,离读者身边越近,关系越密切的事,就越为关注,价值也就越大”①。对于新媒体下的网民来说,大多属于草根阶层,乐于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更愿意接受生活化的信息。相比传统媒体的头条会议、政要,人们会知道其信息的重要性,但会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很远,无法参与其中。

3.后把关。传统媒体是先由主编对信息的真实性核实、把关,进行修正后,公之于众。而新媒体是先公之于众,经受众把关,通过挖掘信息,不断使其完整,更接近事实本质,多层过滤、深入并成为可靠信息。当然,网民能否运用好这个权利,充当信息的把关者,还取决于公民素质及认知水平。

二、舆情作用

(一)唤起公共参与意识

新媒体形成的新的公共领域空间,人们以匿名形式、平等心态参与到传播中,在相对公平、开放的空间里,网民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即使意见不受拥护,也可以选择其他的群体,不会沉默。在这种传播态势下,出现了反沉默螺旋。反沉默螺旋是指在网络传播时代,受众参与性大大提高,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受众可自由发表或支持少数意见,会被更多网民接受,可能发展成为与多数意见,甚至超越和改变②。网络的开放和多元,让公共领域空间变成了一个我型我秀的舞台,网民尽情表达意见,获得身份认同、内心的满足,自我价值得以实现,唤起公共参与意识。

(二)影响社会舆论方向

新媒体下,多元化声音并存,形成舆论最基本的环境;由于新媒体的人际传播的传播方式,使其更易于形成强大的舆论,也印证了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信息往往是从媒介传播到意见领袖,又经由意见领袖的人际传播获得进一步发展④;相比传统媒体固定的传播时间和传播渠道,新媒体具有即时互动交流,像病毒一样的传播方式,舆论会如滚雪球一样飞速越滚越大。

例如《穹顶之下》视频发布事件,主持人柴静精心筹备一年之久,为全民饱受雾霾之苦的问题发声,谋求民众的集体利益。在传播的过程中,舆论则显现不同的发展趋势。视频发布不久,引起广泛关注,万众颂扬;然而迅速达到传播高潮后,也出现了质疑和批判,对数据准确性的怀疑,对其制作动机的批判。一部探究环境问题的片子,在传播过程中,呈现盲目跟风、一边倒的社会舆论方向。

对于当下社会,舆情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合理利用手中的话语权,会成为民意的发声话筒;而如果盲目跟风,只满足于肆意的快感,就会成为嘈杂的市场,横飞的言论会让事实失去本来面目,当事人失去话语权,直至无法控制的境地。

(三)弥补传统媒体的监督缺位

由于体制问题,传统媒体发布信息要经过各级审查和把关,作为政府的喉舌,要考虑社会稳定等多方因素,往往寻找适合的介入点;而网络提供了一个新的公共领域空间,网民的主体意识在这个空间被激发,行使监督权利,成为网民的主动选择。

例如2012年著名的杨达才事件,传统媒体一般很难对一张照片中的微笑敏感并进行调查,而网友却自发组织调查,通过人肉搜索对其身份辨别,发掘其不同场合佩戴的手表。焦点不断位移,同时真相也在一步步被揭开。声势浩大,传统媒体也迅速介入,并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仅27天,取得了网络反腐的巨大胜利。善加利用,网络会成为民意的伸张地,大众监督的利器。

三、舆情应对机制

第一:完善相关法律,加强舆情监督。管理者对事件进行必要的监控,做到及时舒缓、适时引导。对于重要或突发事件,政府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阻碍谣言扩散。

第二:网民参与的事件传播,更多自发性、情绪性,缺少理性与控制,主流媒体可通过传统媒体或官方认证的新媒体实施议程设置,引导舆论方向,控制事件发展。

第三: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海量信息充斥身边,泥沙俱下,网民应有意识的评估和选择信息,提高认知水平,对网上信息要有怀疑精神、判断能力,不要轻信和盲从,保持清醒头脑。

本文为山西省2015年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新媒体技术背景下网络舆情管理创新路径研究”(2015041011-4)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传播舆情网民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舆情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舆情
舆情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