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视域下现代诗歌教学探究*

2024-05-16 10:40汪晓春
江苏教育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摘要:依据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从释义、解码、评鉴三个层面入手,通过朗读、品味和拓展,引导学生学习阅读现代诗歌的方法,感知并理解诗歌内容和创作特色,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现代诗歌教学;语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02-0103-04

作为文选型学科,语文教学内容繁杂。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会出现固守教材、脱离教材、教学内容模糊、目标空大、主线缺失等问题,从而导致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南京师范大学黄伟教授提出了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能够很好地解决以上痼疾。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简单地说,就是对课文进行三个层次的解读,即在教学中,教师把课文的阅读理解分为释义、解码、评鉴三个层次。释义,是对文本的基本理解,即对文本做出感知、感受性的解释,读懂作者在文本中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读出中心、主题、主旨,这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性工作,也可称之为“基础层阅读”。解码,就是解开文本的“密码”。在解码层,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文本技术分析”和“文本艺术赏析”,这正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专业性任务。评鉴,就是对文本进行评价、评论、审辨、研判、鉴别、借鉴。这是阅读的高级阶段,或者称为 “高阶层阅读”[1]。

现代诗歌是“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又称新诗。现代诗歌教学既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体验,培养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进而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也要培养学生的文学想象力和审美情趣,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现代诗歌作品既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又是培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核心素养的工具。如何运用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开展现代诗歌教学呢?

一、朗读为主,释义诗歌

现代诗歌常常因其跳跃性、模糊性、多义性带给读者理解上的困难。朗读教学是一种常见的阅读教学方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语感。此处的朗读是指在语文课堂情境下的朗读,而不是在其他情境下带有表演性质的朗诵。朗读教学就是在朗读中教学,在朗读与体验、感悟、想象和创造等教学状态中实现语文教学意义,它在课堂上表现为反复出声的朗读与螺旋上升的情感体验、理性思考相结合的教学活动[2]14。

在语言形式上,现代诗歌以分行为显著的标志。现代诗歌分行是以单位诗行的建行为基础,以跨行技巧和其他丰富的诗行(或诗节)组合形态为具体表现,整体构成了现代诗歌分行的实质内容。这种分行或分节的形式成为新诗的第一标志,它找到了取代以往的以押韵作为诗与散文区分的标志[2]24。根据现代诗的这一特点,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分段朗读,引导学生体会现代诗歌每一诗节之间重复和变化的规律、诗节之间的关系——内容上是并列还是递进,是跳跃还是总分,或者其他。教师通过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把握词句的重音,根据这些重读的关键词在头脑中想象画面,丰富诗歌描绘的具体形象,初步理解诗歌内容。此外,通过配乐朗读渲染情境,在整体上感受诗歌传递的感情基调。

例如,笔者在执教《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诗时,采用了朗读教学的方法。教师指导男女生配合朗读,前4个诗节由男女生轮流读,第5诗节男女生合读。教师引导学生体悟这5个诗节的旋律特点。在男女生朗读配合中,学生体会到这首诗5个诗节的每一节都是3行文字,都有一个共同的句式“你是……”,句式整齐,读起来呈现了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美。教师再通过示范朗读,重读喻体前面的形容词,指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重音处理带来的诗歌情感的变化,这些词语都带给人美好、温馨、新鲜的感受。学生在重读这些形容词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四月天”的画面,从而把握整首诗的感情基调。

朗读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对现代诗外在结构的“建筑美”产生直观认识。朱光潜先生《诗论》里说:“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3]  在朗读中想象画面,涵泳品味,可以调动学生的直觉体验,还可以初步感受诗歌的形象之美。通过对重音的不同处理,感知诗歌音乐之美和所描绘的景物特点,从整体上对诗歌的风格和主旨有初步的把握,这是从自主朗读进入诗歌的释义层。

释义层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感悟的理解性阅读。在这个教学层次中,学生初步感知了诗歌的主题、情感和作者的意图。这是一个读懂的过程,将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这是基础阅读层次。

二、品味语言,解码诗歌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停留在诗歌内容上进行教学研究,忽视诗歌教学的梯度、深度和内在逻辑,教学表面化、碎片化,有时甚至是简单知识的罗列。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强调阅读教学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的过程,遵循由浅入深的基本认知规律:释义是基础,解码是核心,评鉴是拓展迁移,这三者形成一个互相促进、螺旋上升的结构,显示了教学动态过程。

解码层即在诗歌教学中深入诗歌内部,探索诗歌结构的组织规律和语言表达的基本方式,明晰诗歌创作的常见方法。现代诗歌教学的“解码”,要关注诗歌内部组织隐含的语言奥妙,解开文本内部的“密码”。现代诗歌常常通过选择有共同特点的景物表达情感,这些景物就是意象:“意”指作者情感,“象”是寄托作者情感的外界之物。意象是构成诗歌的基本要素之一。相同风格的意象叠加铺排,形成一定风格的意境;不同意象对比衬托,强化了诗歌的意蕴。现代诗歌语言还呈现出陌生化的特點,可通过“还原法”,比较词语之间的差异,在比较中探究诗情、感悟诗意。例如,在执教《乡愁》一诗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乡愁”的不同喻体,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学生理解了诗歌意象寄予的情感。在深入阅读中,学生发现,这些意象的排列组合是逐渐递进的,对应的感情也从个人离恨升华为家国之思。再如,笔者执教《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诗,通过删改词语,将原作中的“点亮”一词换成“荡漾”,引导学生发现诗歌和其他文学体裁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声音怎么能“点亮”呢?原来,诗歌语言是“不讲理”的,看似“无理”的遣词造句,恰恰是艺术魅力所在。语言的陌生化,带给读者的是新颖的阅读感受,使诗歌审美具有个性化特点。如此,学生触摸到了诗歌语言内部的组织特点,而不是简单读懂作者写了什么。

解码层对应审美性阅读,学生通过揣摩、玩味、赏析诗歌的技术和艺术,探寻作者隐含在诗歌中的匠心营构和独特运思,就是读懂诗歌的智慧。学生只有抓住了这些文本“机理”,才能摸清诗歌的语言奥秘。抓住了诗歌的“理”,便于深入探察诗歌、理解诗歌。比起释义层,解码层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层和关键层,也是最具语文特质的教学层。

三、拓展延伸,评鉴诗歌

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对应的阅读目标,最终走向深度阅读。深度阅读包含:完整深刻地处理知识,增强学习的意义感;增强教学的文化敏感性和包容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获得感;丰富学习经历,引导反思性、批判性思维,提升学习的画面感和自我感[4]。评鉴层既有“评”也有“鉴”。“评”是批判与审辨、评议与评价、质疑与反思。“鉴”则是比较、对照、品鉴、借鉴以及迁移、化用[5]。评鉴层为最高阅读层次,带领学生从浅层阅读走向深度阅读,从单一类阅读走向多元化阅读。

在释义、解码的基础上,诗歌教学可以通过拓展性的比较阅读和仿写,对诗歌进行品评和借鉴,从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和创新写作能力。比较阅读可以从写作对象、时代背景、写作手法、表达情感、诗歌主旨等方面入手,比较异同,通过比较寻找差异、重构认知,形成开放多元的理解,提高审美能力。仿写可以从简单的仿句入手,逐渐仿写一个诗节,最后到仿写一篇,甚至是发扬个性,创意写作。例如,在教学《乡愁》一诗时,可以和余光中的《乡愁四韵》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两首诗表达上的共性特点和个性之美。在执教《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诗时,可以让学生进行片段仿写。

诗歌表达或隐晦含蓄,或热烈直白,往往与时代背景有着重要联系。评鉴诗歌除了比较阅读和仿写外,还可以进行多篇诗歌连读和作者资料、创作背景资料等的助读。多篇诗歌连读要注意诗歌的选择要有序,可以围绕同一主题,或是围绕同一作者、同一种表现手法等。总之,要寻找一个有价值的教学点开展连读,目的是拓宽诗歌的阅读广度,提供丰富多元的内容,提高思维品质,让现代诗歌阅读走向深入。作者资料、创作背景資料等的助读,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写作特色。例如《天上的街市》一诗,写于“五四”运动高潮之后,军阀混战时期。作者目睹人间疾苦,发挥联想和想象,创作了《天上的街市》一诗。了解作者资料和创作背景资料,可以加深理解诗歌的个性化表达风格和深刻内涵,进而发现社会和文化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三部分“课程目标”中指出,“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学生通过拓展阅读、比较鉴赏、亲身实践、创作诗歌,既能强化理解已有的诗歌知识,也可深入领悟诗歌的内在价值和审美趣味。例如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学生对诗歌意象的选择、对修饰语的提炼,都不知不觉受到原作的影响,这也是习得语言、发展思维的契机。通过指向运用和写作的评鉴层,聚焦学生对释义层、解码层的认知,强化对诗歌内涵的理解,使“听说读写”的能力互相渗透,学生从“这一篇”的学习,深入“这一类”的习得方法,全面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在评鉴层阅读中,学生通过对诗歌的比较赏析,走进诗歌深处,甚至走到诗歌的背后,发掘其社会和文化意义。这也能为学生的语言建构搭建支架,让阅读与写作双向奔赴,打通了由读到写的通道。

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能够让语文课堂教学形成递升的进阶序列,以教学内容为核心搭建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前后贯通的阶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从释义层到解码层再到评鉴层的历练过程,有利于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破解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痼疾。

参考文献:

[1]黄伟.为教搭桥铺路 让学通向深度——“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问与答 (一)[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1(5):21.

[2]郭阳.朗读美学视域下高中现代诗歌朗读教学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大学,2023.

[3]朱光潜.诗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61.

[4]郭元祥.论深度教学:源起、基础与理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3):8-10.

[5]黄伟.阅读教学理论的建构:从分类到分层[J].语文建设,2023(5):9.

责任编辑:石萍

*本文系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开发‘小创造力: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育人新探索”(2022JSQZ0312)、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课题“走向深度教学:‘三层级阅读教学理论的应用研究”(2021JY14-L66)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12-01

作者简介:汪晓春,南京市共青团路中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中“统合力”的本质内涵是什么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基础研究
给语文核心素养一个操作边界
语言建构的策略
精妙设问:论述文写作运思之道
基于“多重内化”构建语文翻转课堂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