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历史课程思政化强调历史课程在理想信念、价值引领、品德意志等方面的育人价值,它对学习目标、学生学习、教师助力、教学资源等方面有基本规定。确定学习目标应逐层具体化和逐层提升,并落在“最近发展区”;学生达成目标是融通独立学习与相互学习、探究与体验、阅读思考与表达的过程;教师的助力功能体现为示学、助学和导学;教学资源具有故事性、思想性和结构性特点,为思政化提供丰富的资源。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程思政化;学习目标;学习品质;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03-0034-04
【作者简介】刘俊利,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江苏连云港,222006)主任,二级教授,江苏省历史特级教师。
初中历史课程思政化,实质是更充分发挥历史课程在理想信念、价值引领、品德意志等方面的育人价值。当前,初中历史课程思政化正处于由自发到自觉转型的关键时期,深刻理解其目标的确定路径、学习的个性特质、教师的助力功能和教学资源的特色,对提高历史课程思政化品质具有重大意义。
一、融通“三维”,确定学习目标
与历史课程学习目标不同,思政化学习目标更强调理想信念教育和责任担当教育。思政化学习目标的制订包括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和学生水平等三个维度。其制定路径是多条路径的融通,即由大(教育方针)到小(课时目标)、由史事(课时学习内容)到史感(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等方面)的双向融通。当然,思政化学习目标还要与初中生的心理认知等水平相结合,从初中生既有经验(最近发展区)出发,但高于初中生的既有经验。
1.学习目标确定是逐层具体化的过程
立德树人是思政化的根本任务,这一任务具体表现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进而沿着党的教育方针—义务教育课程目标—道法与历史学科课程目标的路径逐层具体化,最终落实到历史学科每一课时目标上。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即党的教育方针在义务教育学段的目标。同时,历史课程与道法课程有各自的课程目标,都是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学科课程具体化。
2.学习目标确定是逐级提升的过程
思政化学习目标还要从具体史事中,提炼有关理想信念、责任担当的内容。课时学习目标的逐级提升要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引下进行,因其规定了课程思政化中观层面的目标范畴。这些规定为领会具体史事的教育内容提供了方向。在此指引下,可将领悟重要历史人物的品质和追求作为课时目标。这一逐级提升过程,是探索具体史事蕴含的历史课程核心素养内容,即将具体史事提升到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层面的过程。
3.学习目标应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
思政化学习目标要从学生既有经验出发,但又要高于既有经验水平,是学生努力后能够达到的水平。这就要求学习目标应找准“最近发展区”,学习目标不能脱离学生既有经验水平,也不能等于或低于既有经验水平,否则目标就失去了引导和调节的功能。同时,学习目标的表述方式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二、会通“三度”,提高学生学习品质
学习是人的成长方式,是学生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活动性和过程性等特质。[1]2学习的这种特质,主要通过三个维度的方式来实现,即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方式和关键能力。在历史故事中,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体验,在活动中理解重要史事,发现阶段特征与发展规律,建立自我与自然、自我与社会等关系,感悟史事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
1.独立学习与相互学习
布鲁纳认为,学习活动主要由“心智活动”“返身自省”“协作共享”“文化”等要素构成。[2]从中可见,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分为独立学习和相互学习两类。
独立学习,主要指学生独立理解问题或任务,独立寻求解题策略和尝试解决问题,独立感受、反思和感悟。思政化指向下的独立学习主要包括三类活动:独立阅读教材,揭示历史知识间联系,建构知识体系;独立研读史料,获取历史信息,理解和完成学习任务;独立品味学习收获,反思与优化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表达内容和方式,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内驱力。
相互学习具有主动性、互动性的特点。对话是相互学习的基本方式,是主体之间平等的互动过程。思政化中的相互学习主要表现为展示交流中的表达与聆听:展示学习结果,听取建议和点评;聆听教师的示范,并模仿学习;倾听与理解同伴发言,点评同伴的发言;等等。
2.探究与体验
思政化学习以探究为基础。探究始于问题,其关键环节是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验证问题解决的质量等。如在教学统编历史教材七上第8课《百家争鸣》中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演变”时,教师首先提出和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当时的社会发展出現了哪些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此时的先贤们提出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些方案对当下而言具有怎样的价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再追加一个问题:收集哪些资料能让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先贤的方案?上述问题的完成,就意味着本节课思政化学习目标的达成。
思政化学习活动中的体验侧重于感受和感悟。“理智感、道德感、美感就是通过理解和体验来获得的高峰体验”[1]5。体验一般包括身体力行和心理移情两类。思政化学习活动中的体验主要是后一类,其前提是感知与理解相关历史知识。如体验孔子的人生追求,应让学生理解当时“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社会大变革,以及人民的需求和期盼等。体验的重点是感受历史人物的所遇、所思,感悟历史人物的所求、所行。
3.阅读、思考与表达
从关键能力的视角看,学习活动主要表现为阅读、思考与表达三类形式。在思政化的学习活动中,阅读的实质是获取历史信息。学生首先要阅读教材,即明晰教材中叙述的史事、各段史事间的关系,以及为理解史事附加的经典史料和问题等,形成每一子目的知识体系,然后形成课时知识体系,最终形成单元、时段的知识体系或大概念,以此奠定思政化的知识基础。
思考就是用心寻找证据并形成信念的思维过程。[3]19在历史课程思政化的学习活动中,思考就是运用抽象、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反思、批判等能力整理获取的历史信息,使之系统化或结构化,进而运用整理后的历史信息,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如将获取的教材信息,依据其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依据知识体系概括和归纳出时代特征或历史认识等。在这一思维过程中,教师要确定体验内容,建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感悟历史知识中蕴含的价值观、历史规律和发展趋势等内容。
表达是指“把自己内化的知识以能够传递给他人的形式来表现的过程,或者由于外化而得以表现的内容”。[3]21这意味着学生要学有所获,进而形成自己的想法、观点或价值观。在思政化学习活动中,学生要建构知识体系,形成历史认识,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而分享自己的体会等。
三、借助“三学”,提高教师助力价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助力者,其主要职责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教师的助力价值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热爱学习,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才能学有所得;帮助学生破解难点,让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才能学得更好;引导学生理解史事的丰富内涵,帮助学生感悟史事蕴含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其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1.示学
示学主要指教师示范学习过程,展示运用学法完成学习任务。学生首先模仿运用教师示范的学法,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刚入学的七年级学生不了解如何阅读教材以获取历史信息、概括历史时代特征等,此时教师要进行示学,指导学生怎样获取历史信息、移情体验、概括时代特征、认识历史等。
2.助学
助学是指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为其提供外部支持。助学主要包括预设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创设情境、搭建展示平台、点评学生学习结果等。思政化中的助学,关键在点评学生的学习结果。如从关键史事是否全面、文字表达是否准确、表达方式是否规范等方面,点评学生展示的知识体系,提出完善建议,帮助学生準确抓住关键词,进而能够完整解释历史知识间的联系,优化知识体系,等等。
3.导学
导学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历史知识背后所蕴含的魅力,促使其丰富情感内容,提高审美素养,完善意志品质,明晰正确的人生追求。导学的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品味获得感、感悟知识内涵、反思学习过程。思政化中的导学,主要落在对历史知识丰富内涵的感受、理解和内化上。如对隐藏在历史人物言行背后的所求、所思、所感、所悟等,需要教师借助反问、小结、补充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
四、突出“三性”,发挥资源教育价值
学习资源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发挥初中历史学习资源的价值,首先要用好教材,其次要发挥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遗址、文物和史学名著等资源的教育价值。与其他学科课程资源相比,历史学科的学习资源主要具有故事性、思想性和结构性三大特点,明晰资源特性是实现思政化的前提条件。
1.故事性
初中历史教材的学习内容具有故事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思政化中,教师需将教材核心内容转化为历史故事,还需选择具有故事性的史料,进而运用历史故事达成学习目标。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从而感古人之所感,求古人之所求,思古人之所思,行古人之所行,悟古人之所悟,以达成情感共振、提升精神境界等目标。
2.思想性
历史学是由“历史实际(人过去的活动)、历史证据(历史资料)和历史认识者(历史学家)三者构成的一个认知体系”。[4]史学家在具体问题引导下,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收集和辨别史料,运用史料解决问题,以实现理解现实和走向未来的根本目的,其中蕴含的唯物史观就为思政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此,教师要把握这些目的和追求,抓住史学内容思想性的核心部分,让学生理解责任担当、历史发展趋势、人类美好追求等历史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是历史课程思政化的重要载体。
3.结构性
史学著作可分为“史实的确认、史事的理解、历史规律的概括和历史意义的评价”四个层面。[5]这些要素构成的知识体系体现了历史教材的结构性。如史实与史实之间有因果关系,史实与理解之间有推理关系,史实与规律之间有概括或归纳关系,等等。这些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可以形成不同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体系就为实施思政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要统整历史教材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展现立体的史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进而更好地触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全局观。总之,高品质的初中历史课程思政化,需要教师主动作为,自觉在学习目标的制订、学习行为的适切、教师功能的发挥以及学习内容的整合等关键部分发力,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郭元祥.论学习观的变革:学习的边界、境界与层次[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1):1-11.
[2]布鲁纳.布鲁纳教育文化观[M].宋文里,黄小鹏,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11-212.
[3]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4]孔敏.历史哲学引论[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99.
[5]张耕华.历史哲学引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