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读思达”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2024-05-13 06:30涂培坤
新教师 2024年3期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劳动素养读思达

涂培坤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2年度开放课题“‘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劳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课题批准号:KCA2022172)的研究成果。

【摘 要】本文从阅读导入、学思结合、多元表达三个方面探究小学劳动教育“读思达”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有效的表达能力。

【关键词】读思达 小学劳动教育 劳动素养

“读思达”强调阅读、思考、表达三个教育过程的有序推进,由“阅读”起,至“表达”终,“思考”则串联起学生的阅读积累与表达成果。小学劳动教育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劳动活动,提供实际操作和经验,作为“读”的起点。然后,学生可以通过思考这些劳动活动,如为什么要做、如何更有效地做、如何改进等问题,来深化理解。最后,学生可以通过表达,如口头报告、日记、绘画等方式,分享劳动经验和想法。“读思达”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帮助学生将劳动教育与阅读、思考、表达相结合,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技能、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

一、阅读为引,有效导入

1.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劳动阅读环境有助于拉近学生与劳动教育的距离,使学生能够更直接、更深入地理解劳动的含义和重要性。这为“读思达”小学劳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为后续的阅读、思考、表达、实践提供了积极的学习氛围。学生会在阅读中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学生带入一个与劳动有关的情景中,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促使学生对劳动产生兴趣。

2.精选阅读素材,丰富课堂内容。

选择与劳动有关的阅读素材可以使学习更加贴近生活。学生通过阅读关于不同职业、手工艺、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资料,能够更好地理解劳动的现实意义,认识到劳动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还未接触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他们对很多职业的了解仅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或者书本知识,因此教师要精选阅读素材,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多种职业的功用。此外,劳动教育的阅读素材通常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如科学、社会学、历史等。通过阅读这些素材,学生有机会进行跨学科学习,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培养综合性的思考能力;还可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兴趣和参与度,扎实地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

二、学思结合,启智拓识

1.以问题为导向,启发学生思考。

在劳动教育这样具有实践性的学科中,教师不能仅仅依赖于书本知识或阅读素材,而是要坚持学思结合,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为此,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方式,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将学生一步步引入劳动教育的课堂主题中去。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准备好充足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有所依据,举一反三,实现自身思维能力的深化与提升。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农业方法不同?”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展示一幅地图,上面标注着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量。学生可以分析地图上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有的学生可能会注意到一些地区气温较高,降水充沛,而其他地区气温较低,降水有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气温和降水量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以及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业挑战。学生可以自由讨论不同农作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教师在提问时要注重难易适度、不断深入、循循善诱,让问题由一到多,不断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这些策略,教师可以在小学劳动教育课堂上有效地以问题为导向,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开展小组合作,促进思维碰撞。

在“读思达”理念的引领下,仅有学生个人思考是不够的,教师要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拓宽学生思考的范围。小组合作可以让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一起思考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可以从小組讨论的一个问题或线索出发,为学生补充更多和主题相关的知识,让各种思维进行碰撞,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的魅力。此外,小组合作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同观点的表达和交流比单纯地记忆书本知识更有趣,学生们通常更愿意参与讨论和合作,这可以让学生更有动力去探究问题和找到解决方案。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围绕特定的主题或问题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有力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学会聆听他人,通过合作来找到观点的契合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评估和分析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案,提升小组讨论的整体质量,从而激发思维的火花。

三、多措并举,落实素养

1.结合生活实际,丰富表达素材。

小学劳动教育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不同劳动活动,理解工作原理和技巧,这有助于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提高劳动课学习的实效性。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社区清洁活动,先让学生自主策划社区清洁方案。学生讨论需要清理的地点和任务,以及清理工具和材料。再分成不同的任务小组,使用扫帚、垃圾袋等工具,清理垃圾,修剪植物,清洁公共设施,等等。在社区清洁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开展一个简短的讨论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观察和感受,讨论开展社区清洁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学生可以做出哪些努力来改善社区环境。这个讨论过程应鼓励学生用口头表达来分享观点。贴合生活实际的劳动实践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表达素材。学生还可以通过写作、讲述、绘画、摄影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劳动经历和感受。这种表达不仅可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媒介传递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2.开展多元活动,提升表达能力。

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持久的、渐进性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强化学生语言和沟通能力的发展,拓宽跨学科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信,并培养学生的劳动参与意识。通过多种多样的表达活动,学生有机会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想法和情感,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表达渠道。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才能和个性特点。多元活动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能够在自己擅长的劳动板块中发挥优势,更自由地表达自己。例如,以农业生产劳动为主题,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劳动经验。学生可以用绘画、手工艺或模型制作来表达他们的农业经验;可以绘制家庭农场的图片;可以用戏剧表演来呈现对农业生产劳动的认识和理解;可以编写小剧本,扮演角色,模拟农场工作的情景;还可以合作制作关于他们的农业经验的短视频。这种多元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劳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综上所述,在小学劳动教育“读思达”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劳动阅读环境、精选劳动教育阅读素材、提出启发性问题等策略,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多元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分享自己的农业经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信心。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读思达”教学模式,深耕小学劳动教育领域,以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升小学劳动教育课堂的整体质量。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第五实验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苏少伟 念育琛)

编后记

新时代赋予了劳动教育新使命、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要将新理念、新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创设主题情境,增强学生的劳动体验,并注重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本文的几篇文章是学校劳动教育的经验总结,呈现了一些做法。

猜你喜欢
小学劳动教育劳动素养读思达
在劳力上劳心:乡村小学劳动教育的突围之路
劳动号子融入小学劳动教育路径初探
加强小学生劳动教育势在必行
“读思达”教学法的数学学科实践
新时期小学劳动教育的功能及课程建构研究
浅谈“读思达”教学法之思与行
营造“六和”数学课堂 彰显“读思达”魅力
“读思达”教学法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探究
“阳光菜园”:提升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的策略研究
依托“阳光菜园”提升留守儿童劳动素养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