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微项目化学习实践探究

2024-05-13 06:30郭添浩廖宏清
新教师 2024年3期
关键词:知识建构深度学习

郭添浩 廖宏清

【摘 要】微项目化学习是项目式学习的一种类型。教学中,教师可从“微内容”“微问题”“微支架”“微评价”等方面探究微项目化学习方式在常规课堂上的应用。

【关键词】微项目化学习 深度学习 知识建构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倡导积极探索项目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学科融合、难易程度、课时结构、活动空间、教师素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项目式教学在小学阶段的实施有一定的局限。为此,我们尝试把大的项目化学习内容,转化为若干小微项目,探究微项目化学习方式在常规课堂上的应用。

微项目化学习是项目式学习的一种类型,指“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15-20分钟长时段的探索性项目任务,或者在课堂外用类似实践性作业的形式对某个内容或主题进行小探索”。“微内容”“微问题”“微支架”“微评价”是它的基本特征。教师在把握单元整体内容的前提下,把核心知识、能力、素养提炼成一个个微内容,通过设计具有驱动性的微问题,并把它转化为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的微任务,同时教师根据微任务的难易程度,适时提供微支架,让学生在课内或课外较短时间内去探究、体验,在深度學习之后,通过自评、互评、他评的方式进行评价,使学生重构知识,能力得到提升,核心素养得到落实。在此以二年级上册第12课《我们小点儿声》为例,阐述我们的探索。

一、提炼“微内容”,聚焦重难点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包括家乡人文主题、环境保护主题、历史题材主题、地理题材主题、传统文化主题、法治教育专题等六个板块内容,但各个板块的每项内容可选择的教学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基于学段、单元、课时的要求,一方面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需求出发,考虑学生身心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有选择性地开展微项目化学习;另一方面在呈现方式上,要对课文内容重新组织、安排。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要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才能聚焦核心知识、能力、素养,对教材内容进行微项目化转化。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属“道德教育”“生命安全健康教育”主题,旨在落实“爱护家庭、学校公共卫生,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的目标,指向“道德修养”核心素养。《我们小点儿声》是本单元最后一课,引导学生“知道在公共场所应低声说话,不影响他人”“感受到安静环境的愉悦、嘈杂的不悦”“能做到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综上分析,我们将本课的“微内容”确定为“在公共场所要安静”。如此,我们把整课的内容化为“公共场所、安静”这个点上,为微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一个焦点。

二、设定“微问题”,驱动教与学

开展好微项目化学习的前提是要设计一个科学的驱动性问题,我们称之为“微问题”。只有好的微问题才能引发学生对微内容的思考,才能够吸引并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发学生的高阶思维,才有助于将大主题浓缩为小问题,进而以问题为纽带,连接学习任务。因此,如何设定一个具有驱动性的微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好的微问题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同,它可以来自学生的生活,可以来自学生的碎片化的问题,也可以从学科的基本问题中来。其次,教师应基于单元主题、学科融合、课时目标的理解,结合学生身心特点、知识结构,梳理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微问题。

“在公共场所要安静”这一核心微内容指向的具体微问题,即“在公共场所怎样才能保持安静”。如何让学生去解决微问题呢?首先,把“微问题”分解为:哪些公共场所很吵闹?吵闹的公共场所形成的原因及对他人的影响?在公共环境保持安静有哪些金点子?然后,教师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微问题情境化、生活化、真实化,变“要我解决问题”为“我要解决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微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度学习,才能真正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三、搭建“微支架”,助力真学习

学生自主探究是微项目化学习的基本特征,而每一个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是不同的,发展潜力也不一致。因此,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适时为学生搭建学习微支架。微支架旨在为每个学生迈向更高的台阶创造条件。对于教师而言,找到学生原有认知能力水平与要达到的目标的点很重要。搭建的支架过高,学生爬不到;过低,上去了也起不了作用,因此支架的高点要达到一种平衡,让学生“踮踮脚”“伸伸手”就能跨上支架。当学生在微支架的帮助下,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后,自信心也会不断增强,此时教师就可以移除微支架,或经过调整把它放到下一个更需要的位置上。如此循环,学生的学习力就得到了提高,真正的学习才能不断发生。

具体到《我们小点儿声》这节课,虽然微内容比较贴近生活,但“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的金点子”这个驱动性问题对于一个二年级学生而言,却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提供微支架,帮助学生制订探究行动计划。

首先,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科学合理分组,同时确定小组长。其次,把要解决的微问题分解成几个微任务,分别为任务一:发现哪些公共场所很吵闹;任务二:探究公共场所吵闹的形成原因;任务三:查找公共场所很吵闹对他人的影响;任务四:展示微项目学习成果(保持安静的金点子)。再次,教师提供可选择的学习方法,如观察、采访、阅读、上网查资料、拍摄图片、制作小视频、撰写简短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做好人员活动的具体安排,如拍照、录像、准备采访提纲及采访,阅读、查资料、制作视频、全体上台展示;确定完成各项任务的时间及活动地点等。

以上微支架帮助学生走进生活,使“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的金点子”这个驱动性问题能迎刃而解。同时,学生的综合技能也得到发展,如观察能力、高阶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等。

四、设计“微评价”,全面提素养

微评价通过学生的学习行为,着重评价微内容是否理解、驱动性问题是否解决、核心素养是否提升。“项目式学习设计特别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即时性反馈。在一个项目中,充分的反馈和修正使学习变得更加有意义,从而产生高质量的新产品。”以《我们小点儿声》的教学为例,我们制订如下评价方案。

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评价小组的整体表现,用一星、二星、三星为评价方式;评价方案中的评价维度及评价指标分别为:方法使用是否多样、合作探究是否全员参与、分工是否合理、整体探究的计划操作是否合理有序、汇报展示是否围绕主题且清晰完整;再对小组探究行动提出可行性的建议。除了以上评价方式,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适时自评、个别评。总之,制订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案,既是对学生学习方向的引导,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使学生在自评、他评中反思、修正,不断进步。

综上所述,微项目化学习能够解决项目化学习时间长、内容大、范围广的问题,较好地与常态课相结合,使《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的教学方法能够较好地在课堂中落实。

(作者单位:福建省顺昌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本专辑责任编辑:念育琛 苏少伟)

参考文献

[1]桑国元,叶碧欣,王翔.项目式学习:教师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

[2]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编后记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将课堂重心从认知领域转向实践领域,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增加课程内容的厚度,最终提高学生的素养。本专辑的文章深入探索了多样化的教学实践路径,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猜你喜欢
知识建构深度学习
学生知识建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知识”“过程”“情感”的巧妙融合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教师工作坊中促进知识建构的磨课活动研究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临床医学教学改革探讨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