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学实践,提高学生数据素养

2024-05-13 06:30沈跃群
新教师 2024年3期
关键词:数据素养教学策略

沈跃群

【编者按】数据意识是新时代每一个学生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利用测量获得的数据描述物体的某些特点”的提法,以及运用数据等描述系统的结构、关系及变化过程,都强调了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正确认知数据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应用数据,发展数据意识,为提升科学素养打下坚实基础。具体而言,教师可从催发数据需求、经历数据搜集、讨论分析数据、反思数据误差和弥补数据缺失等方面入手,切实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本专辑的两篇文章对此进行了探索。

【摘 要】信息化时代,数据素养已成为当代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之一。良好的数据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判断事物并做出决策。在教学中,加强科学实践,通过课外数据调查,运用数据观察描述事物特征和变化,沿着思维发展阶梯有层次地分析解读数据等实践活动,可有效提高学生数据意识、数据能力、数据伦理等数据素养。

【关键词】科学实践 数据素养 教学策略

学生的数据意识、数据知识、数据能力、数据伦理等数据素养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利用测量获得的数据描述物体的某些特点”“利用观察、实验等各种方法获得数据,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表等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运用所学科学原理、思维方法和数学方法处理数据,建构解释,得出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因此,会用数据表征物体的某些特点,会收集准确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解读数据得出基于数据的结论,是重要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科学实践在培养学生数据素养中的作用

1.提供真实数据情境。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与各种真实情境持续的互动中,不断解决问题和创生意义的过程中形成的。离开科学实践,学生的数据素养无法得到有效培养。通过课内、课外多形式的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应用过程,从而深入了解数据在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意义和价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据、应用数据。

2.增强数据处理技能。

在科学研究中,学生需要提出问题,收集有效数据、处理和分析数据、解读数据背后的意义、运用数据进行决策等,这些技能的获得离不开科学实践。丰富多样的科学探究、工程实践活动可为学生提供训练场,提高学生数据处理能力。

3.培养数据分析思维。

数据分析、数据建模、基于数据得出结论并推理论证、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创造性解决问题,这些思维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科学实践。科学实践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4.提升数据表达能力。

在科学实践中,学生需要将分析结果以适当的方式呈现出来;在研讨交流过程中,团队成员需要相互协作、交流和分享数据、信息,在交流中理解他人的数据和观点,学会对数据质疑,并表达自己的数据见解。这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据表达能力。

二、提高数据素养的路径和方法

1.开展生活调查,增强数据意识。

数据意识即对数据的敏感性和认知能力,能够意识到数据在解决问题和决策中的重要性,以及能够主动地去寻找、获取和利用数据。生活中的数据无处不在,缺少的是得到关注。在毫升概念建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做课外调查,在家中或超市调查10种以上液体容积,并做好记录;返校后,在实验室抽签完成挑战性任务,用550毫升的矿泉水瓶取500毫升、250毫升、300毫升和200毫升水,4人组成一个小组,每人抽到不同签,误差在10毫升以内的为优秀。这个活动引发学生参与热情,在调查中学生发现,某饮料满瓶正好是500毫升,且矿泉水瓶中间凹凸设计有数据意义,云纹线下第5条沟正好是250毫升。而生活中,厨房中的米醋、酱油等瓶子都可以成为量器。

其他还有很多物理量同样可以通过调查、挑战性任务测试等方法进行训练,如质量单位“克”,教师可引导学生知道50克相当于一个鸡蛋的质量,100克相当于一杯小酸奶的质量,以此增加学生生活中的数据经验,使其加强感知,形成主动关注意识的习惯。

2.引导数据描述,提高表征能力。

《课程标准》提出,“利用测量获得的数据描述物体的某些特点”“运用数据等描述系统的结构、关系及变化过程”,都强调了用数据描述的重要性。数据是物体某个特征的重要指征,如矿物硬度,学生阅读矿物特征卡时会发现石英和萤石颜色、光泽、透明度、条痕颜色等特征都基本相同,但硬度不同,若要区分这两种矿物就必须鉴定硬度,萤石的莫氏硬度为4,石英的莫氏硬度为7;用小钢刀能在萤石上划出痕迹,在石英上不能。由此可见,正确认知数据的意义和价值,能提高精准测量与表达数据的意识。

除用数据描述事物的某个特征,记录与比较事物的变化过程更体现了数据价值。例如,观察记录绿豆发芽、生长变化过程,除了用“种皮破裂,长出胚根”这样的定性语言描述,教师要引导学生测量,用数据描述“胚根长多少厘米”。这样的记录方法能够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总之,观察生物体的生长变化都可以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观察、描述、记录,提高数据表达意识。

此外,在工程设计领域,如设计制作小车,教师要求学生在设计图上除了标注形状、结构,还要标注规格、材料等。这样,学生的设计活动会更接近于设计师的工作。

3.指导分析解读,发展数据能力。

数据素养中最重要的是数据能力,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处理、分析和解读等方面的能力,其中数据分析解读是重点、也是难点。

(1)任务驱动,催生收集需求。

挑战性问题或挑战性任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其产生主动收集数据的需求。如,当学生探究了1分鐘摆动60次的摆,摆绳长度大约为25厘米后,教师可适时提出拓展任务:那么1分钟摆动50次、40次、30次、20次的摆,摆绳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学生在1分钟摆动60次的摆的基础上推测,1分钟摆动50次的摆,摆绳长度可能是30厘米或大于30厘米。到底是多少,他们很想马上试试。在任务驱动下,收集数据成为学生的自主探究需求,他们不断测试、推测、调整、再测试、再推测……当发现1分钟摆动50次的摆,摆绳长度大约是35厘米时,他们就会推测1分钟摆动40次的摆,摆绳长度可能大约是45厘米,理由是每分钟摆动60次的摆25厘米,50次的摆35厘米,那么40次应当增加10厘米以上。这样的估计对不对,需要学生验证。只要给足时间,在好奇心驱使下学生会持续自主探索,直到寻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这样的科学实践中,学生不断实践,不断修正猜想,不断在潜意识中寻找数据变化规律,不断发展数据解读与推理能力。

(2)转换数据,优化呈现方式。

收集到大量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或者转化,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数据背后的信息。折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是常用的数据转换方法。数据可视化呈现,可以让数据变得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如,笔者在教学“沉浮与水位变化研究”时,往体积40立方厘米的小盒子里依次增加10克重量,观察盒子放入水中时的水位变化情况,记录相关数据(如表2)。

为帮助学生发现数据特点和蕴含的信息,清晰找到数据背后的趋势和规律,笔者让学生转换数据,制成折线图(如图1),完成画图后组内思考与讨论:

①质量增加时水位是怎样变化的?与你的猜想一致吗?

②质量影响水位变化吗?怎样影响?

③在表格“……”处写出你的推测。交流推测理由。

④观察浮时数据表中质量、水位变化的数值,你有特别发现吗?

笔者以问题为支架,引导先完成测量与数据转化的小组进入思考阶段,观察数据是否支持先前猜想;从物体放入水中后的水位变化,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当一个沉的物体放入水中,水位变化即它排开的最大水量(即它的体积);浮的物体,排开的水量即它的重量(质量)。其中的相关性如表3所示。

这样的呈现方式可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有趣的规律,并能用规律进行推理,解决实际问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数据意识。

(3)分层解读,发展分析思维。

①比较与分类,识别信息。

先读懂数据记录表,后比较数据。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横向比较数据、纵向比较数据,发现相关性。如教学“沉浮与水位变化研究”一课,研讨过程如下。

生1:质量增加时,水位是逐渐上升的。但是,等到这个物体已经完全浸没在水中的时候,水位不变了。与我们的猜想是一致的。

师:质量影响水位吗?

生1:影响。从我们的实验结果可以发现,物体质量是10克、20克、30克、40克的时候,盒子是浮的。质量会影响水位上升。

师:浮的时候是影响的,沉的时候呢?

生(齐):不影响。

②分析与综合,发现规律。

从数据表到图形,分段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分别研讨沉的阶段和浮的阶段,水位变化与物体质量、体积之间的关系,挖掘数据信息,找到转折点。过程如下。

生2:我回答上面第三个问题,我们推测水位上升一直都是40毫升,不会变,沉浮情况是一直都是沉。

师:怎么解释后面这个不变的数据?

生2:因为从50克开始,后面一直是沉的,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质量只要在50克以上,体积不变,它都是沉的。

师:你认为这个40是什么?

生2:这个40我认为应该是这个盒子的体积。

师:同意吗?是它排开的最大水量,就是它的体积。所以再重的话,排开的水量能更多吗?

生2:不会,因为已经是最大排开的水量了。

生3:最后,我们推测出一个结论,就是如果它是全部沉下去的话,水位上升的毫升数和盒子的体积是一样的。如果它是浮着的话,那么水位上升的毫升数和盒子的质量是一样的。

师:当浮的时候,浮力等于重力。

生3:一克水大约等于一毫升,所以我们做出这样一个推测。

师:大家有没有听明白他说的?他说一克水就是一毫升,他发现了一个数据上的规律。我们把它转化成折线图,来看看能不能找到这个规律?(投影展示折线图。)

师:同学们,看这个图,你们还有推测吗?

生3:我们推测假设质量是70克、80克、90克,它的水位上升都是40毫升。到了40克再也不会上去了。

师:因为什么?

生3:因为它排开的水量已经到了最大值。

师:如果在40毫升以内呢?

生3:40毫升以内的话,它是浮着的状态,所以说,如果它的质量是10克的话,那么它水位上升的就是10毫升,即质量是多少,水位就上升多少。

③辩证与推理,迁移应用。

通过前面的数据研讨,学生发现40克是转折点,并找到了规律:浮的状态,水位上升毫升数就是物体质量。下一步,学生要深入分析折线图,充分挖掘数据规律的价值,推导出新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师:现在,我在盒子里装了3颗5克的钢珠,共15克。根据折线图,你们觉得水位会上升多少?

生:15毫升。

师:假如25克呢?(生齐:25毫升)50克呢?(生说50毫升,立即改口40毫升)。因为这个时候……

生(齐):因为已经下沉了。

师:那么,倒过来看一下,如果我现在不知道这个盒子里装的物体有多重。我装了这样一个大钢珠,它排开了34毫升的水。整个有多重,你知道吗?

生:34克。

师:你们能从折线图上找到推测依据吗?看纵轴……(指导解读折线图)今天,我们有一个意外的发现,看水位变化可以知道什么?

生(齐):物体的质量。

师:什么情况下的质量?

生(齐):浮着的时候。

借助折线图可以双向推理:看横轴,知道物体质量就可以推测出沉浮,并推测出在水中排开的水量,水位上升情况;反之,看纵轴,由水位上升情况可以推测出浮的物体的质量,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最后,让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仅用装水刻度杯,能否测出一块不规则石头的体积和质量。解决方案是放入水中,水位上升毫升数就是它的体积,而质量,只要借助空盒子让物体浮于水面就可以了。同样浮的物体,质量和体积也可以用观察水位变化的方法知道,只要沉没水中就可以测得体积。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素养不仅是科研工作者和数据分析师的专利,更是广大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生活数据调查、应用数据描述、有层次地分析数据等科学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数据素养。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锦绣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杨向东.如何基于核心素養设计教学案例[N].中国教育报,2018-5-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猜你喜欢
数据素养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数据素养教育
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数据素养教育
基于文献计量的数据素养及其教育领域研究态势分析
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