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中多样教学路径的实践探析

2024-05-13 06:30魏睿颖
新教师 2024年3期
关键词:家校合作生活情境劳动教育

魏睿颖

本文系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双减背景下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劳动资源包开发与研究”(课题编号:FZ2022GH126)的研究成果。

【摘 要】在小学劳动教育中,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小学劳动教育的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 生活情境 跨学科意识 家校合作

当前出现社会劳动教育被淡化、学校劳动教育被弱化、家庭劳动教育被边缘化的现象,长此以往,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且无法拥有基础的劳动技能。而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我国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相关文件的出台更是肯定了劳动教育的地位。劳动教育发挥了劳动的育人功能,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进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劳动教育的教学实效。

一、联系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生活是知识的来源,知识应服务于生活,因此新时期小学劳动教育应做好教育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创设实际的生活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感与参与感,帮助学生建立起课本与生活的联系。

以《鲜花笔筒》的教学为例,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视频,视频内容为“莉莉在洗澡前将发卡放在了书桌上,但在洗完澡后却找不到发卡了”。在播放完视频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为何莉莉找不到发卡?”学生在此问题的驱动下,将注意力集中在莉莉的书桌上,进而发现莉莉的书桌十分杂乱,从而认识到“莉莉的发卡并没有消失,而是被书桌上杂乱的物体遮盖住了”。在完成这一问题互动后,教师询问学生:“大家有没有遇到与莉莉相同的情况呢?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在此问题的驱动下,教师引入“鲜花笔筒”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笔筒”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与作用,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设计制作“鲜花笔筒”。

结合生活实际情境开展实践活动,能够达成“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以及适应社会能力”的劳动教育目的,落实学以致用的要求。

二、强化跨学科意识,实现多学科整合

跨学科意识在小学劳动教育中的渗透在强化劳动教育效果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当代小学劳动教育需要做好多学科整合。在此要求下,劳动教育不应局限在劳动课程中,而是应打破各学科的边界,使劳动教育全面且多角度地渗透于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课程中。

例如,以劳动教育与音乐课程的融合为例,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学习《劳动最光荣》《丰收歌》《咱们工人有力量》等音乐作品,并引导学生从音乐作品中感知劳动精神,以此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劳动价值观。

又如,以劳动教育与美术课程融合为例,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呈现出不同劳动者的劳动场景。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观察各种劳动场景,如园艺师傅修剪花园、保洁阿姨擦拭楼梯、食堂阿姨清洗蔬菜等。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更好地感知劳动,还可以让学生在完成绘画作品的过程中加深对劳动的体会,这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有着重要意义。

三、丰富劳动环境,引导学生获得不同的劳动体验

小学劳动教育应引导学生参与到不同的劳动环境中,从中收获不同的劳动体验,以此提高学生劳动技能,满足学生劳动教育发展。在此要求下,教师可让劳动教育全面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以此强化劳动教育成效,促进学生劳动价值观性的形成以及劳动技能水平的提升。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鼓励学生主动且独立地进行擦地、洗衣等家务,且在初期,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家长可以表扬鼓励的方式来激励学生,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开展劳动活动,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劳动技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甚至,在参与日常生活劳动过程中,学生还能够认识到家长的不易,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重要意义。

又如,教师可以在空地开辟“农场”,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經营管理“农场”,以此使学生全程参与到蔬菜的种植中,进而学习与掌握必备的生活与生存劳动技能。

四、建立劳动教育与社会组织的关联,加强与当地劳动实践基地的合作

新时期的小学劳动教育应创新实践活动形式,并逐步提升劳动实践难度,以此强化学生的劳动能力。基于此,教师可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服务性劳动中。

例如,在劳动节,教师可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参与到社区卫生打扫中,或者组织学生参与到学校食堂帮工中,如帮助食堂阿姨洗菜、拖地,以此使学生能够体验各项劳动,进而掌握多元化的劳动技能,并对各劳动岗位形成一定的认知,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平等与尊重劳动的意识。又如,教师还可积极与社会志愿者群体合作,在专业志愿者群体的带动下让学生参与到更为新颖的劳动实践中,如保护动植物、去海边捡垃圾、宣传环境保护等,以此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实现个人成长。

不断丰富小学劳动教育资源是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劳动观念与劳动技能提升的关键,为此教师应对当地的劳动实践基地进行充分调研,为劳动教育创设新的空间。而劳动实践基地的合理应用,不仅能够为小学劳动教育增加新的内容,进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借助劳动实践基地的作用,让学生真正参与实践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以此获得深刻的启迪。

以花生种植农场为例,教师可在与农场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后,将农场作为劳动教育研学基地,带领学生到农场开展劳动实践。在此实践期间,教师应配合农场种植人员为学生讲解花生种植技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后引导学生参与花生种植实践中,使学生在劳动中感悟种植的艰辛,以此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五、实施家校合作,丰富劳动途径

家校共育理念是当代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重要思想,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为此,小学劳动教育需要贯彻落实家校共育理念,从而借助家长的力量丰富劳动途径,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

例如,教师可在植树节开展以“我与父母一同种植小树苗”为主题的亲子实践活动。在活动前,为保证家长能够积极参与,教师应提前在家长群中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阐述该实践活动开展的意义,以此提高家长的配合度。在实践活动开展期间,教师应指导学生与家长进行有效的配合,并鼓励学生参与到“挖树坑、搬树苗、施肥、浇水、填土”等活动中,使学生既能够与家长配合完成植树活动,获得良好的亲子体验,又可以从中掌握劳动技能,实现劳动水平提升。此外,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学生往往会模仿家长,因此家长的劳动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该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学生养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良好品质。

此外,家长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引导学生参与或独立完成其力所能及的劳动,帮助学生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和习惯。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基于小学劳动教育的内涵与特点,通过联系实际情境、丰富劳动环境、建立劳动教育与社会组织的关联、实施家校合作等策略,提高小学劳动教育的综合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达明小学)

参考文献

[1]顾建军.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雷丽珠,易骏.综合实践活动视角下的小学劳动教育[J].教学与管理(小学),2020(12):26-28.

[3]刘艳阳.小学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策略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05):24-25.

猜你喜欢
家校合作生活情境劳动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探讨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例谈打造生活化物理课堂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