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承军
摘 要:生态数学课堂实施的基本路径在于构建与学生和、与教材和、与经验和、与问题和、与伙伴和、与自己和的“六和”课堂体系,借助“三大核心技术”:一个合适的合作小组、一个学习规划图导学案、一套课堂程序“五步三查”的流程,实现从“个体学习”到““合作学习”的反转,从“教”到“学”的反转。
关键词:“六和”;合作小组;导学案;“五步三查”;“读思达”
学校教育中的人、教育、环境构成了相互依存又不断变化发展的生态系统,为了构建可持续性发展的小学数学教学,笔者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构建生态数学课堂”的教学主张,我们借鉴并融合了余文森教授的“读思达”教学方法,始终把阅读能力(输入)、思考能力(加工)和表达能力(输出)作为培养学生最基础的学习能力,展开积极的研讨,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思考“六和”体系,融合“读思达”方法
(一)“六和”课堂体系
生态数学课堂实施的基本路径在于构建与学生和、与教材和、与经验和、与问题和、与伙伴和、与自己和的“六和”课堂体系,以追求具有本真、自然、灵动的生命状态的生态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相通、思维共振、和谐发展的场所,使得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能力发展、品格形成的过程。
(二) “读思达”教学法的意义
余文森教授倡导的“读思达”教学方法的实质就是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步骤、流程,可以说阅读、思考、表达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基本工具。阅读、思考、表达能力是手段,又是目的;是过程,又是结果;是工具,又是归宿,学生只有经过这三个环节的完整学习,知识才能转化为数学核心素养。
(三)“六和”与“读思达”的融合
“读”:从学习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阅读、思考、表达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力就是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从研究角度分析,阅读是寻找证据和佐证资料,思考并形成自己观点,通过表达形成论文和研究报告。从教学角度分析,学生通过阅读进行教材研读,通过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路,进而把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表达出来,这一过程正好契合了生态数学课堂“六和”中的“与教材和”“与师生和”。
“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考的本质是加工、建构,没有思考的学习是“无魂”的机械学习。应该说学会思考是时代的最强音,要构建基于思考、通过思考、为了思考的“有思考的数学课堂”,就要“与问题和”“与经验和”,这是因为:学生的思考源于问题,解决问题源于学生经验,而生态数学课堂的出发点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新问题,学生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以及学习经验,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从而获取新知,生态数学课堂呈现的就是不断地生成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达”:表达的本质就是输出、表现,是学生把自己的想法、感受、态度等内在素养状况通过体态、动作、图画、语言、符号等媒介表达出来。完整的表达包括:表达(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迁移(变式练习、不同情境中进行迁移);运用(运用的本质是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是最高的境界)。能够正确表达出来的知识才是属于自己的知识,才能有效转化为能力、智慧,关键在于“与同伴和”“与自己和”。
二、借助三大核心技术,实施“六和”体系
在构建数学课堂中实施“六和”体系,我们借助“三大核心技术”:一个合适的合作小组、一个学习规划图导学案、一套课堂程序“五步三查”的流程,实现从“个体学习”到“合作学习”的反转,从“教”到“学”的反转。
(一)构建一个合适的合作小组
生态数学课堂的显著特征是小组合作学习。建立合适的合作小组,学生在学习小组中互相帮助、互惠互利、共同进步,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构建一个合适的合作小组的基本原则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同质结对、异质帮扶”。后文有详细阐述。
(二)确立一个学习规划图——导学案
引导学生自学、探究、合作,需要的工具就是导学案。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学习内容,在个人研究设计后提交年级集体备课讨论并形成科学适用的导学案。导学案在编制时不仅要考虑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还要考虑培养学生与教材的对话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并形成阅读教材,读懂教材的方法,进而学会自己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能够学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这是实现与教材和的关键所在。
(三)一套课堂程序——“五步三查”的流程
为了实现有效的合作学习,生态的数学课堂应该要形成一套可操作性的程序,我们经过实验逐步形成如下程序:
独学→对学→群学→备展(小展)展示→测试
↓ ↓ ↓
一查 二查 三查
1.独学
独学的效果直接决定着整个课堂的效果,独学的实质就是“读懂教材,發现疑点,启发思考”,自学教材,不是简简单单看书,做题,而是以导学案为抓手,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学、独学阶段是后续学习的保证,为了保证独学有充分的学习时间,教师应提前把导学案发给学生在独学时使用,学生用好三色笔自学教材、捕捉重点信息,找出问题,并在教材上认为重点的地方画线并备注理解情况,并尝试解决问题,完成导学案中独学部分。再把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带入对学、群学中解决。
2.对学、群学
对学、群学构建学习小组要注意“组内异质”,是指一个小组内部的成员个体水平要有层次性,将一个小组分成1、2、3、4四个层次,这能够让四层次成员间实现能力互补、性别互补、性格互补,从而实现兵教兵、兵强兵的目的。“同质结对,异质帮扶”是指组内同层次学生结成对等对子,互相帮扶,分层学习,从而实现有梯度地分层教学。对学又分为同质对学、异质对学。
同质对学:如果是8人一大组,两个小组中的1号对学,2号对学,3、4号对学。如果是4人一小组就是1、2号对学,3、4号对学。异质对学:1、4号、2、3号帮扶。群学是1至4号小组群学。对学是要解决独学中存在基础性的问题,对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一般是属于较难的问题,这时进入群学,精准暴露问题。对学、群学的重点是会的教不会的,让不会的学会。
在《加法和乘法交换律》这一课中,学生把自学中不懂的问题在小组中提出研究解决,对于“反思:我们用什么方法发现了这个规律?”在对子学习时有的孩子就说出我用的是举例法,其他孩子回顾自己的思考过程也认可了这种方法。但对于“反思:我们用什么方法发现了这个规律?”这样的问题四个孩子都感到困难,这就精准暴露了学生独学和对学中的问题,教师在巡视中得到信息,就要考虑如何在展示时解决问题。
对学、群学的过程既是学生“思”的过程,又是学生“达”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当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解答过程,是群学通过对不明确问题在合作交流中集思广益,形成认知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想法的表达,既解决了独学中存在问题的过程,也在群学中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学生思维和创造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3.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
组内小展示也可以说成是备展,为在全班大展做好准备。由小组长安排分工,为了鼓励学习差的学生,一般安排他们当主持人,从学会大声报幕开始锻炼,一个班级都将近四十人,能让学生在全班站起来表达的机会是有限的,而组内小展示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就实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例如在《加法和乘法交换律》这一课中,学生定出4号孩子为主持人,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安排同学备展,2号同学讲解“(1)4+6=6+4 这个等式是否成立? 为什么成立?因为 。”3号同学讲解“(2)请你再写出两个类似的等式: 像这样的等式你写得完吗?(3)观察以上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请你用一句话概括: (4)请你用含有图形或字母的等式表示这个规律: (5)这个规律叫作加法 律。”1号同学讲解“(6)反思:我们用什么方法发现了这个规律?”在备展中全班每个同学都动起来,都得到了锻炼。
构建生态数学课堂,实施“六和”教学体系最重要的一环是讲解展示,这个环节我们注重的基本原则是问题性、互动性、创生性。“问题性”体现在学生展示独学对学中共性问题,展示结束后是一般主持人都这样讲“我们的展示到此结束,请大家质疑。”其他小组学生提出自己群学中的问题让展示的小组解答,这时教师也要补充问题,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互动性”体现在师生、生生的互动,教师充分运用“为学而教,学教结合”的理念,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通过预设与生成的追问与点拨,引发学生对问题的争论,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思维行为进行反思,实现知识的升华、学习方法的提炼、思维的培养和所学知识的拓展延伸;“创生性”体现在教师摸准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巧妙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经历认知冲突,产生新的问题,这种生成既有预设中的生成,也有课堂创时性的生成。
4.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是指教师根据导学案最后的测试题(也可以临时添加题目)组织小对子、小组长检查或抽测。题目的设计上要体现分层的原则,按照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分类,要简而精。达标测试检查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小组之间互查,小组长检查或是抽查。
构建并实施生态数学课堂的“六和”体系,培养学生“读思达”的学习力绝非易事,一路走来磕磕绊绊,有成功的喜悦,也有“读”的实效性、深度性的问题困惑,也有学生“思”的瓶颈和“达”的勇气,但是我们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面对困惑和质疑,我們认真深入地反思、集思广益,及时调控,以期完善。
参考文献: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5-23.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常规课题《构建富有生命力“六和”的数学课堂》研究成果,课题编号:FJJKXB18-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