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创设探究

2024-05-08 23:52:27赵小玲
考试周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情境教学初中历史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需要不断探寻新方法,确保在传授历史知识和学习技能的同时,使学生形成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教师引入情境教学法改善学生情感体验,应掌握基本理论和情境创设原则,巧妙地将情境和历史课堂结合,才能高效开展历史教学。从理论和实践出发,提出历史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等多元情境创设方法,以期为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活动开展提供科学指导,确保教师高质量开展历史教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境教学;多元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6-0149-05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涉及的较多知识与学生生活环境相差较大,给学生理解历史内容带来了困难。而情境教学属于实用的教学方法,能够与历史故事和背景完美结合,帮助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进而顺利理解教学内容。但就目前来看,部分教师无法合理创设历史情境,情境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应结合初中历史学科内容加强情境创设方法的探究,从而有效提升历史教学水平。

一、 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创设理论

(一)人本理论

采用情境教学法开展历史教学,应运用人本理论将学生当作教学主体,根据学生兴趣、感受等合理创设情境,才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而主动探究历史学科知识。从学生认知经验出发创设情境,要求运用多重手段还原历史面貌,将抽象历史内容转换为直观形象,能够唤醒学生探究欲望,确保课堂学习活动高效开展。因此,采用情境教学法可以一改初中历史灌输式教学方式,保证教师从增强学生情感体验角度出发,真正做到以生为本。通过全面关注学生学习状态,教师才能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将历史课堂还给学生。

(二)建构主义理论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将情境当作学习环境首要构成因素,认为情境与特定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能够唤醒学生记忆中相关知识、体验等,引导学习者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完成认知结构更新。初中历史教材中拥有丰富的情景素材,如历史故事、图片等,结合背景知识创设相应情境,能够对学生产生启发和诱导,作用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在丰富情境中主动探究和学习。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适合学习环境,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帮助学生突破已有认知,对历史内容产生新认识,有效提升历史教学效果。

(三)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为近年来流行的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学习不仅受记忆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影响,同时也将受到理想信念、性格气质等非智力因素影响。将学生看成是个体,在不同学生将各自经验带入学校后,生生、师生间的互动将构成学习情境,使非智力因素参与学生认知过程中,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和处理效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打造问题情境、活动情境等各类情境,在互动沟通中为学生提供更多宝贵的学习资源,能够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此外,教师将学生带入情境,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从中汲取智慧,发挥学科情感教育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二、 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创设原则分析

(一)科学性原则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首先应遵循科学性原则,即教师再现的情景符合史实,属于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或逻辑上可能存在的历史,符合历史唯物史观,以免给学生带来虚假或不符合逻辑等感受。为此,教师应完成相关历史资料收集,通过系统分析后使用接近历史真相的材料或语言,确保将学生带入真实的人类历史中,通过参与讨论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相关内容揭示历史真正面貌,学会利用历史唯物史观区分真假资料,全面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二)目的性原则

历史情境创设应遵循目的性原则,将激发学生求知欲当作核心目标,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各种认知活动、思维活动中,做到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顺利建立和更新知识架构。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通过精心筛选教学内容,通过合理设置对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强化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使学生产生历史学习兴趣,通过情感升华形成良好学习态度,养成以古鉴今等历史观,具备现代公民必备的历史人文素养,确保历史教学达到立德树人根本目的。

(三)适当性原则

教师开展历史情境教学,应遵循适当性原则,合理把握情境角度、难易度等,促使历史教学取得理想成效。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直观、生动地展示历史内容,应坚持为学生提供新的观察历史的角度,而并非是一成不变地介绍历史事件,以免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等感受。此外,创设的情景应确保学生经过简短思考后迅速理解,避免因过于直白而无法吸引学生注意,也避免因过于复杂干扰学生注意力,给学生查找主要线索和明确学习主题带来障碍。面向不同年级学生,教师应结合学生认知情况、学科基础等合理设计教学情境,确保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加强学生逻辑思维等各方面锻炼。

(四)简约性原则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方式开展历史教学,还应遵循简约性原则,即确保情境教学时间投入与取得的成效成正比。在课堂教学期间,教师不能耗费过多课堂时间用于创建或展示歷史情境,以免学生缺少足够思考和探索空间,造成历史教学仍然停留在学生被动接受的水平。为此,教师可以采用信息技术快速整合、分析和筛选教学资源,合理创建适合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通过深入沟通和交流完成学习任务,确保情境教学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三、 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创设方法与实践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学科带有“过去时”的特点,所处的时代与当下时代存在一定差异,对身处于新时代的学生来讲拥有强烈陌生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而在科学技术取得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学习资源的同时,将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动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穿越”时代障碍,获得强烈情感体验。在教师创设历史情境时,将信息技术当作依托,可以更好地打造感知情境,调动学生感官感受,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为学生理解历史内容奠定扎实的基础。按照这一思路,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大量收集可以触动学生感官的历史材料,如影视作品、历史图片、音乐等,结合不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引导学生感知历史的形态、情感和意义等,产生浓厚历史探究欲望,对历史产生深刻思考。

例如,在导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单元内容时,本身经济危机属于抽象概念,理解难度较大,与学生现实生活存在一定距离,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教师需合理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题。在课堂教学一开始,教师可以播放《兄弟,能给我一毛钱》的歌曲,通过优美、忧伤的旋律将学生带入经济萧条的20世纪20年代,凭借音像强大感染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穿越”至大萧条时代。在调动学生情绪后,为确保学生直观认识经济危机的后果,教师可以播放《愤怒的葡萄》的影视片段,展示企业破产、银行倒闭、人们失业等场景,使学生通过媒体感知和触摸历史,形成时空意识。

教师为向学生呈现真实的历史情境,还应利用大量图文和音像资料还原历史原貌,引导学生仔细甄别和思考,做到客观评判历史。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全球通史》中20世纪30年代世界工业生产指数变化表格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动画形式演示消费能力和生产能力间从求大于供到供大于求的变化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带有高度社会化特征,受市场虚假繁荣驱使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最终引发了经济大动荡。

教师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方式展现和解读历史情境,帮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历史知识和时代背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活跃思维,通过主动思考提高自身认识,逐步形成历史分析思维和时空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历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结合历史资料创设问题情境

在历史课堂上,学生的思考源于问题,教师围绕问题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能够强化学生探索精神培育。教师从以生为本角度出发,应认识到创设情境不仅是营造氛围,而是将引导学生深刻反思当作关键,才能避免情境创设出现形式化问题,真正做到以目标为导向增强学生参与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认识到历史资料为直接、可信的教学资源,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深挖历史资料,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还原历史,可以使学生客观思考和认识历史,并且形成良好史料分析等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时,通过初步了解美国经济大萧条背景后,教师需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及其形成过程,结合经济危机实质和爆发原因对罗斯福新政给出客观的评价。教师可以先通过PPT展示美国总统胡佛、罗斯福和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的照片,提出“谁认识他们?”“为什么有胡佛屋等称号?”“面对经济危机,你知道他们做了什么?”“如果你是当时的美国总统,你会制订什么政策应对经济危机呢?”等一系列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将主动查找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到美国总统胡佛由于固守资本主义的经济放任政策,造成国家经济持续恶化,引发了国民的嘲讽。

学生通过调查,能够得知在美国经济危机席卷至欧洲后,希特勒采取了对外发动战争的方式摆脱经济困境,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相比较之下,学生可以认识到美国总统罗斯福通过推行“以工代赈”等政策,在金融、农业、工业等各个领域掀起了改革,促进了美國经济的复苏,为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教师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围绕不同问题展开讨论,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对历史资料的理解展开辩论,发生激烈思维碰撞,逐步认识到资本家通过销毁产品等方式发展经济,只会造成人民流离失所,想要使国家和平崛起,还应坚持为民众谋求福祉,才能最终达成国强民富的目标。通过深入思考,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思维观念,形成良好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通过阅读、观察等方式发现问题,继而通过收集资料、交流讨论等完成探究性学习,将历史课堂变为学生求索真知的平台,使学生取得思维、能力等各方面发展。在情境创设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历史材料提出某种观点,引发学生认知矛盾,促使学生围绕历史问题深入探究。

(三)挖掘教材主线创设主题情境

历史作为社会科学,强调收集和运用资料,确保学习者可以形成良好的历史形象感和思维能力。初中历史教材篇幅有限,并非学生了解历史学科的唯一途径,在历史研究技术取得进步的背景下,更多专业的文献资料得以出现,教师应指导学生从中找寻线索,从而增强历史教学科学性和真实性,确保学生充分感受历史学习魅力,形成日常全面收集和分析历史资料等良好习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主线,做到有意义的建构主题情境,指导学生科学开展探究活动,从而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正确认识,顺利取得情感升华。考虑到教学需求,教师在创设情境中还应做到凝练主题,确保学生建立完整知识架构,达成历史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秦统一中国》的内容时,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统一”这一主题,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回想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思考当时老百姓的生活境况和“秦始皇如何一步一步统一中国?”这一问题。学生联想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伤痛和苦难,结合教材和网络上收集的历史资料梳理秦始皇统一各国的顺序和过程,可以意识到秦始皇通过推行经济政策和专制集权制度,为百姓创造了能够安定从事生产的生活环境,起到了安定民心和发展生产力等作用。

在学生初步了解秦始皇统一各国的历史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讨论“秦始皇的功与过”,由学生自由划分为不同辩论方,在课堂上据理力争,指出焚书坑儒是为了统一思想、修建长城是为了抵御入侵等,尽管有些行为牺牲了众多百姓,属于暴君行径,但也消除了国家分裂因素,为中国长期统一和国家独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对中国历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教师围绕“统一”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能够使学生学会站在历史的高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形成论从史出等良好学习习惯。

教师创设主题情境,使学生围绕教材主题开展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活动,能够使教学任务与情境完美契合,确保创设的情境可以为教学服务,引导学生高效开展学习活动。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探究活动,能够使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学会运用史料实证等历史学习核心方法验证自我观点,形成历史解释等关键能力的同时,获得家国情怀等价值观培养,从而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四)组织角色扮演创设游戏情境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自控能力,但在长时间学习相对枯燥的历史资料时仍然会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以至于学生无法深入思考历史问题,认识历史本质。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爱玩的天性,可以创设游戏情境,组织学生开展扮演历史角色等活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通过扮演不同历史人物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历史事件,更好地完成历史分析和表达。在学生身心投入游戏的过程中,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从而对历史事件产生情感共鸣,不仅可以快速理解历史知识,感受历史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也能拓宽视野,形成历史辩证思考等能力,做到理性分析历史。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探寻新航路》的内容时,教师结合学生爱玩的特点,使学生根据各自了解的航海故事演绎不同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如哥伦布航海过程中发现肉豆蔻等贵重香料的故事、麦哲伦船队发现太平洋的故事等。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各自喜好挑选扮演的人物,并结合历史资料完成故事内容编写,能够自然而然地引出重点历史人物,引导学生通过梳理故事将全球航行路线串联,意识到新航路的开辟将世界联结成了一个整体,感受到航海家为传播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

在游戏情境中,为加深学生情感体验,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航海技术、武器装备、途经地区等方面做好故事细节设计,创造性地设计我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途中与达·伽马船队相遇的故事情境,促使学生完成微历史剧生动表演,产生沉浸式历史体验,积极思考不同历史人物思想情感。在学生广泛收集相关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能够将课本中的重要知识点串联起来,同时拓展学习更多的新航路知识,深刻理解新航路开辟意义,并获得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等各种能力的锻炼,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各方面取得升华。

教师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引导学生全面思考历史事件,能够使学生形成独立判断意识,从而正确认识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具备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等基本的公民素养。在此基础上,学生面对网络上、社会上的“各种声音”和敌对国家的恶意煽动,做到理性思考和判断,从更多史料中寻找线索和确认真相,有效控制自身情绪,正确表达和输出自己的看法,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未来积极投身祖国建设活动中。

(五)围绕现实生活创设活动情境

历史知识实际就是对现实生活的总结,现实也是由历史延伸而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应认识到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在于以史为鉴,做到借古鉴今。因此,教师应将历史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创设活动情境确保学生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念,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和经验,更好地投入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结合教学目的,教师应深挖教材,通过引入生活实例体现历史和现实的关联,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学习意义的同时,强化学生历史应用能力培养。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百家争鸣》的内容时,教师应联想到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相互冲突,思考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常州诸子百家园”情境,安排学生思考老子、孔子等人物的身份,指导学生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儒家和道家的主要思想,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迅速变化,最终引发了思想解放浪潮。在学生感悟历史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如今孔子学院遍及全球多个国家的资料,同时列举《小学课程欲加弟子规,专家:伪经典》等新闻,创设学生在社区等场所开展传统文化宣传活动的场景,要求学生从生活实践出发,探讨如何有效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通过设计生活中的矛盾场景,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诸子百家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价值,能够对学生产生启发,使学生意识到只有以自由和包容的心态看待各种文化冲突,从中汲取有价值的思想不断丰富民族文化,推动民族优秀文化的创新发展,为民族复兴奠定扎实的基础,进而使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做到鉴古知今。

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事物和获得丰富行为体验,能够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实现心理升华,做到用心感受和理解历史,并在现实中践行自身形成的历史观、人生观等价值观,从而取得全面发展。

四、 结论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以生为本、建构主义等理论深入理解情境教学法运用意义,从而遵循科学性、目的性等原则合理创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将相关理论当作指导,教师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可通过多媒体等还原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感知历史,并通过加强历史资料研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历史。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主题情境、游戏情境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沟通,指导学生科学开展历史探究活动,并通过创设活动情境帮助学生将历史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治宏.基于数字教材的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模式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3(13):69-71,78.

[2]王晓宏.情境教学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探析[J].学周刊,2023(11):154-156.

[3]牛曉燕.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探究[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6):102-104.

[4]赵桂花.基于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要点分析[J].读写算,2022(34):78-80.

[5]高健.初中历史运用情境教学法的路径和方法[J].中学课程资源,2022,18(9):14-16.

[6]尹涛燕.巧用情境创设,激活历史课堂:初中历史课堂运用情境创设的策略探讨[J].教育艺术,2021(12):13.

[7]石倩凡.善用多元情境模式 促进教学相长:浅析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J].求知导刊,2021(44):34-36.

作者简介:赵小玲(1972~),女,汉族,甘肃武威人,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一中学,研究方向:初中历史教学。

猜你喜欢
情境教学初中历史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51:10
探究情境教学与高中语文阅读课堂的融合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2:35:06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59:50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33:50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43:16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