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历史地图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人们对新课程的深入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步引起教育界的重视,而在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中,有效使用地图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历史地图”的视角来探索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的创新设计与应用,做到“左图右史”,图文互补,图文互证,促进学生析图说史的能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
关键词:历史地图;“左图右史”;图文互补;图文互证;图说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6-0158-04
地图是以形象的符号模型表示自然或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相互联系与动态变化的图形。其将广阔的地理空间缩变成可视的二维平面;把丰富多彩的地理环境浓缩成可以满足人们不同需要的地图语言。历史的教学中,举凡历史上的都邑位置、疆域沿革、政区演变、民族分布、战争态势、交通状况、河流和海岸线的变迁等,都需要通过地图来呈现。这就决定了地图作为认识社会事物空间分布的工具,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而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历史地图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七年级中国历史的教学中,有效使用历史地图显得尤为重要。历史地图不但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沿革和空间概念,获取准确的历史知识,而且还能使其通过想象、比较、分析与综合等心理活动,促进学习历史能力提高,进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方面有所促进。文章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历史地图在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一、 历史地图分类及应用价值
(一)历史地图的分类
历史地图是学习和传授历史的有力工具,不仅能够直观地展示历史发展的地域变化,还有助于将抽象的历史事实转化为具体的空间关系。对历史地图进行分类的目的是更好地对其进行研究和教学应用。虽然不同的学者和研究者可能会使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但在中学历史教材中,依据地图的主要特点和功能,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四类。
1. 形势路线图
形势路线图的核心特点是描述特定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发展和变化。这类地圖能够清晰地揭示某一时间段内的事件发展趋势或历史现象的演变。例如,《中日甲午战争形势图》不仅展示了各战役的地点和方向,还能够让学生对战争的总体进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此外,关于经济和文化的形势路线图,如《海上丝绸之路线路图》和《玄奘西行路线图》,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古代的交流与合作。
2. 行政疆域图
行政疆域图着重于描述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权疆域范围。这类地图不仅展示了政权的版图,还标明了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例如,《唐代疆域图》既揭示了唐代的版图范围,还对长安等重要城市和边境关隘进行了标注。这类地图在历史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对不同时代的政权版图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 历史分布图
历史分布图的核心是描述特定历史时期某一领域或多个领域的分布状况。例如,《宋代瓷器分布图》展示了宋代的主要瓷器生产地和销售市场;《明代儒家学派分布图》则揭示了不同儒家学派在全国的分布情况。这类地图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上某一领域的分布状况和影响范围。
4. 水利航运图
水利航运图专注于展示古代的水利工程和交通航线。这类地图不仅揭示了古人对水利的开发和利用,还展示了河流和渠道的布局以及主要城市的位置。例如,《东汉灵渠示意图》描述了古代灵渠的工程布局和功能;《明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图》则展示了明代的海上交通航线。这类地图在历史教学中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的水利工程和交通发展情况。
(二)中学历史教材中的历史地图资源
1. 教材中历史地图资源概述
历史地图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工具,在历史教学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能够直观、形象地展现历史变迁的地图,有助于加深对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趋势的理解。首先对中学历史教材中的历史地图进行分类,依据之前提及的四分法,可以发现以下特点。第一,形势路线图是其中最为普遍的一类,占据62.2%的比重。这类地图通常呈现特定时期的政治、军事变动,尤其在七年级上册中,出现了12幅此类地图,为学生呈现了古代中国及世界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变革。第二,行政疆域图紧随其后,占总量的24.4%。不同于形势路线图,这类地图主要展现各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的版图范围,为学生呈现了政权的更迭和领土的变化。第三,分布图则主要出现在七年级上下册,占10%的比例,主要用于表示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与分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对文明和文化交流的视角。第四,水利航运图则在七年级中仅有3幅,占3.3%,展示的是古代的河流、运河、交通路线等,这为学生展示了古代社会的物流、交通和经济联系。
由此可见,历史地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极为丰富,而且不同类型的地图为学生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解读历史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级别的历史教材相比,七年级的历史地图更为注重古代历史的呈现,其中对关键地点的位置、名称变化的标注,尤为突出。
2. 教材中历史地图资源评价
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历史地图起到了文字无法达到的效果,两者相辅相成,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立体的历史学习体验。尤其在七年级上册,历史地图中对关键地点的标注,加强了学生对地理环境和历史变迁的认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领土意识。不仅如此,七年级历史教材中的地图颜色丰富、符号明确,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更加容易识别和理解地图中的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教材中的地图并不都是完美的。一方面,大部分的地图侧重于展现历史事件的发展和变化,而与经济、工业、文化等相关的地图相对较少,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这些领域知识的忽视。另一方面,有些地图的绘制过于简化,如《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中的标注相对简略,这种简化可能会影响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的应用价值
1. 促进学生历史时空观的形成
历史地图将时间和空间与具体的事件、现象和文明紧密结合。对于学生而言,通过历史地图,他们能够直观地认识到不同的国家、地域和文明是如何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发展的。地理环境,如山脉、河流、交通线等,对各种历史事件、如战争、贸易、文化交流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观察和解读历史地图,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历史和地理之间的互动关系,加深对历史的空间概念的理解。
2.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J.R.安德森的认知心理学提到知识的分类: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历史地图,作为一种程序性知识的体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工具和框架,以此来解析、比较和总结历史信息。通过历史地图的应用,学生可以培养其分析、整合和概括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提炼和运用历史知识。
3.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涉及个体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对文化的欣赏。历史地图,作为一种文化和历史的载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视角,可以看到不同文明的形成、交流和互动。在历史教学中使用历史地图,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特定事件或时期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对多元文化的欣赏和尊重。
4. 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历史地图,凭借其直观性和形象性,往往比纯文本的描述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学生在接触历史教材时,常常首先被其中的图像所吸引,而历史地图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场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的历史事件和现象。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结合历史地图进行问题引导和探究性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5. 拓展教师的历史课程资源
历史地图不仅是教材的一部分,还是历史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其中包含了文字难以描述的丰富信息,如地形、地理位置、交通线等。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其中的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和解读,为学生提供丰富、更具深度的历史教学内容。此外,历史地图还为教师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组织和设计课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 构建历史课堂的“用图”环境,培养学生“左图右史”的习惯与意识
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和意识是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必须培养的。习惯的养成关键是教师持之以恒的引导、启发并在课内外自觉使用各种地图,教师大量、正确、习惯运用地图必然在潜移默化中致使学生用图习惯的养成。在七年级的中国历史的历史教学中,笔者也会精心选用、整合、制作大量有效的历史地图来辅助教学,进一步构建历史课堂的用图环境,培养学生“左图右史”的习惯与意识。
第一,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筛选教材中的地图、历史图册中的地图根据教学的需求进行重新整合编排。相对而言,七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图片比较丰富,而图册中的地图则更全面,可以相互补充。如果有些地图雷同,就需要教师进行重新整合编排。例如,在《夏商周的更替》一课的教学中,教材中仅有两幅地图,即商代重要城市分布图和周初分封诸侯国示意图,而缺乏夏朝形势图、商朝形势图、商汤灭夏图、武王伐纣图、西周灭亡图等,恰好相应课程的图册中有相关清晰准确的地图。因此,笔者将两者的地图根据教学的顺序进行整合,统一呈现在课件中,丰富了学生对夏商周更替的直观、全面的认识。
第二,教师在教学中能适当补充和制作有效的历史地图。在信息化社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完善历史地图。因此,我们往往可以在现有教材与图册地图的基础上,从地图教学网、历史地图图册、各种挂图选取有效地图,补充现有课堂教学有限的地图,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重新制作。例如,在《三国鼎立》一课的教学中,涉及两次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教学,教材中并没有相关的战争形势图、图册中有两幅清晰准确的图,然而缺乏战争发展的动态效果,因此,在教学中笔者通过网络资源的搜寻,找到两张相对不错的战争形势图作为底图制作动态效果,并配有战争各阶段的文字说明。在教学中学生用图了解战争过程,对战争的时间、地点、形势的发展有了更为生动的把握。
此外,要使学生养成一边读历史一边看地图的意识和习惯,就必须想办法让学生拥有一定的历史地图,鼓励学生从拥有身边人文地理历史的相关地图开始,逐渐培养用图的興趣与好奇心,培养用图的习惯。比如,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学生拥有《浙江省地图册》《宁波市地图册》等。
三、 精心设计历史课堂“读图”环节,教学内容凸显“图文互补”“图文互证”
(一)多图并用,图文互补
历史事实总是通过一定的时间、地域、人物的活动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文字不能直接反映直观的复杂的形象,叙述得再清楚明白也不能形成表现地域空间的图像,如果能将叙述的史实转化为一幅历史地图,则能使人清楚明白,一目了然。例如,在讲述秦朝疆域、西汉鼎盛时期的疆域、唐朝的疆域、元朝的疆域、明朝的疆域、清朝的疆域,叙述四至、行政区域、疆域的演变以及凸显元朝是我国古代历史疆域最为广大的朝代,清朝前期的疆域奠定了今天我国统一多民族的疆域版图等观点,如果没有历史地图的配合,对当时的边界、行政区域,同样是比较模糊。只有编绘了这些朝代的疆域图,配合课文的叙述,才能获得具体、确切的知识,知道边界在哪儿,行政区域与今天有哪些异同以及我国历代疆域演变过程的空间感知。
大家会发现,七年级历史教材叙述历史事件,特别是中国古代史,往往文字简练,重点突出,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编绘历史地图可以全面地反映当时的整个面貌,从而做到图文并茂,图文互补,全面地呈现历史概貌。
(二)一图多思,图文互证
历史教学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实证性,以往的历史教学更多的是通过文字史料来证实历史的真相。然而忽视了在历史的沿革过程中,历史地图也是其中一种非常有效的实证材料,是一种会说话的工具。
以元朝疆域图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设计为例,做到一图贯穿,图文互证。
教学案例:《元朝的统治》片段
呈现中国古代历代疆域图,教师设问:元朝疆域范围与历代疆域图比较,有什么明显的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元朝疆域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的朝代。
教师追问:元朝统治管理方面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又是如何解决的?
学生思考分析:元朝疆域空前辽阔,统治管理十分困难。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元朝疆域图中的中书省、行省,从而分析元朝为了有效统治和管理,实行了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教师补充呈现西周分封形势图、秦朝疆域图、中国行政区划图,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比较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过程。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从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朝)——行省制(元朝)——元朝行省制奠定了今天行政区划的基础的演化过程。
继续引导观察对西藏的管理设置了宣政院,对台湾的管理设置了澎湖巡检司。
以上片段中一直引用元朝疆域图,用图层层深入观察,用图突破教材重点,解析教材难点,给学生以直观易懂的印象,这样才能达到“身教大于言传,行动大于说教”的教学效果。
四、 落实历史课堂“析图”训练,培养学生“图说历史”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真正地明白历史地图的语言,学会“图史结合”,必须进行读图析图的强化训练。只有强化训练,才能把知识落实到图上。使学生所学知识掌握得牢固、持久,并能在頭脑中形成历史脉络,从而做到“看图说史”“无图思考”。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堂课的后25分钟,往往是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趋于分散和转移的时期,此间应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巩固新知识,应进行“看图说史”的能力训练。不妨让学生走上讲台,而向全体学生按历史地图回答。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理解力,能使学生大脑一直处于机敏状态。学生也由此体验到“学有所获”“思有所得”的成功感受。在“表现”中获得一种满足和自信。让学生指图讲解,课堂气氛显得轻松、活泼。同时也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创造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对学生图说历史能力的提高来说,教学初期教师的耐心指导和热情鼓励是基础,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和善于启发是关键,精心选择练习,持之以恒的读图、用图训练是保证。只要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做好以上的工作,学生的历史学习中读图、用图能力和思维能力必将有较大的提高。
五、 结论
综上所述,教师要高度重视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作用,在应用历史地图使学生感知具体历史知识、重视历史现象时不仅要注意其真实性,而且要注意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这样,我们既能完成掌握历史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的三项教学任务,又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时空观念。
参考文献:
[1]王萍.穿越时空 感悟历史:谈谈历史地图、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中学),2010(11):102.
[2]金培裕.借用历史地图 构建高效课堂[J].中学生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0(3):45-46.
[3]侯敢堂.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管理学家,2010(11):231-232.
[4]邓余光.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看图[J].新校园(下旬刊),2009(6):74.
作者简介:尤李彩(1986~),女,汉族,温州龙港人,宁波市镇海蛟川书院,研究方向:初中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