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改革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适应当前形势,项目化学习作为教学新模式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但是,由于对项目化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该模式并没有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成效。地理教学中应该进一步探索地理项目化学习的教学策略,以期能够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增强学生长远发展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项目化学习;地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6-0144-05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育部2017年颁布,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并指出了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从课标对课程总目标的阐述中不难看出:从地理教育的角度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通过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实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就是进行地理教学模式的改革和优化。项目化学习与现代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具有一致性,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该有效利用项目化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 项目化学习的概念和内涵
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授Barrows最先提出项目化学习,强调在教学中要用项目进行引导,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思考,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美国学者布里奇斯和海林杰第一次将项目化学习正式应用在教育领域。目前,项目化学习已经成为国际上一种比较流行、有效的学习和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项目化学习是指“围绕学科内容和目标,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设计项目,并以项目为主线,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帮下借助多种资源平台进行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项目化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批判思维的能力。项目化学习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成果是一套能解决问题的产品或方案,在每一个问题完成后要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项目化学习包含五个基本环节:选择项目、设计方案、完成项目、交流展示和评价改进。
二、 核心素养视角下项目化学习地理教学的意义
(一)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认知主体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建构知识,强调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契合新课标要求,项目化学习进一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项目化学习强调让学生通过项目学习提出问题,然后寻找资料、交流讨论、调查走访或者通过教师引导等方式来解决问题,真正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项目化学习给予学生更多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学生可以按照自己思考问题的习惯分析地理问题,也可以在解决问题中提出更多问题,深化对项目知识的理解,提升了学生课堂的参与性,促进对地理知识的深度学习。项目化学习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提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引起思维的碰撞,加强分工与协作,使问题探讨全面且深入。项目化学习尊重学生学习特点和方式的差异,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改变了传统统一的教学模式,真正确立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二)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指用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必备能力。新课标在对教学内容更新的过程中,强调进一步精选学科内容,充实丰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相关内容,凸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项目化学习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当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强调知识的自我建构与生成,强调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项目化学习能够更好地推动新旧知识的整合,更好地利用原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实践中促进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地理学习具有其自身特点,对学生的迁移和整合能力要求较高。地理项目化学习可以让学生将不同的章节知识进行整合,注重地理深层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给予学生较多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项目学习可以对不同篇章地理知识进行深层次认识,可以提升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开放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地理学习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生可以在项目化学习中自主解决问题,也可以与其他学生一同讨论,还可以通过信息手段进行资料的查找,使课堂不再拘泥于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模式,凸显了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地理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在地理教学中凸显开放、探究的教学理念。开放式、探究式教学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方式,可以将更多教育资源引入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新课程标准对地理教学质量要求更高,不再将知识局限于课堂或者教材,强调多元化教学理念。多元化教育理念强调教育中的包容和创新,凸显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可以提升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可以推动地理教學特点与个人学习习惯或者学习特点的结合,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多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应该尊重不同学生的教育需求和思维习惯,促进学生个体化学习和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项目化学习以问题为导向、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推动了课堂内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凸显了开放、探究的教育理念。
(四)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是现代地理学的基本价值观念。综合思维是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区域认知是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地理实践力是人们在考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契合新课程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理念,是创新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方式。地理项目化学习从项目选择开始时关注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整个项目活动围绕核心概念展开,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更好地进行了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为了完成项目活动各项任务,学生要运用考察、调查、访谈和查找资料等多种研究方法,促进地理实践力的提升。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完整的项目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有时,项目探究还会涉及多门学科,需要学生学习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 核心素养视角下项目化学习地理教学的不足
(一)教师自我定位不明确
当前地理教学中,教师自我定位不明确。由于高中阶段地理教师大多处于传统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因此其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容易受到传统教育理念模式的影响。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将自身当作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在开展地理教学过程中通常将自身作为教学和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中参与性不足。由于教师对学生缺乏理解,或者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缺乏必要的认识,学生在地理教学中只是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知识的学习,影响了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有时,教师对学生评价不当,还容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自我定位角色不明确,会导致教师和学生处于不对等的地位,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值得一提的是,当前高中学生个性更加鲜明,被尊重意识感需求增强,渴望在教学中能够与教师平等对话,而教师忽视学生地理教学中的诉求,建构个人的教学观点强加到学生身上,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学习兴趣,整个课堂比较枯燥,学生在地理教学中的积极性也不强,既影响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也影响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二)项目主题不明确
项目化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明确项目主题,然后根据项目主题制订教学目标,项目主题是制订教学目标、设计问题的基础。然而当前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项目主题不明确的现象。只有项目主题突出明确,才能够围绕项目提问驱动问题然后开展项目化学习各项活动。很多时候,由于缺乏对项目化学习正确的认识,造成项目主题选定原则的不明确,或者不能使学生深入了解地理学科知识和项目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影响了项目化学习主题的确定以及后续工作的开展。项目主题在项目教学中起贯通作用,能将项目问题、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统一起来融入项目主题学习中。对项目主题缺乏明确的认识或者项目主题不明确、不清晰就增加了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的难度,学生常常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深度,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项目式主题一旦偏离核心素养的要求,难以制订项目化主题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完成相关项目活动后就不能立足项目主题去完善和剖析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不能回归主题进行总结。因此,项目教学中的主题不明确,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和学生在项目中不能围绕主题进行问题深层次的探究学习。
(三)项目评价不科学
在当前地理教学中,没有很好地立足学生的核心素养展开评价,整个项目化学习过程中评价体系不够完善。首先,教师通常作为教学的唯一评价主体,没有让学生参与对教师的评价当中。教师评价过程中没有凸显学生的需求。其次,教师没有对学生项目完成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态度、学习主动性、思考问题的方向、实践能力等开展评价,整个评价过程更加侧重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不足。在此项目评价中学生之间缺乏评价,学生在日常朝夕相处中对彼此的情况比较了解,学生没有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导致评不全面。最后,项目评价过程没有围绕评价主题制订完善的评价标准,导致评价过程具有较大的主观性。现在的评价往往是对日常基础好的学生评价结果比较高,而对日常基础差的学生评价结果相对较差,忽视了部分学生的学习进步,因此整个评价过程评价标准不一致。这样的评价过程,没有立足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开展评价,项目评价中具有短视性,评价功能不足,没有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开展评价,不仅影响了教学的进一步优化,而且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地理学科课程投入的热情和学习的效率。因此,项目评价要进一步增强评价的功能还应该进一步完善评价方式,探索符合项目化学习评价目的的评价方式,这样才能够真正有利于项目活动的顺利开展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四)项目化学习学生参与性不足
在当前地理项目化学习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度普遍不足。虽然项目化學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但是项目化学习中学生的参与性不足。首先,项目教学整体设计不合理,项目化学习中的问题设计没有与学生日常的认知或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联系起来。其次,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基础差异较大,如何平衡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不同学生在项目教学中都能有效参与其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特别是在项目分组过程中,通常是优质学生为一组,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完全不能参与其中。再次,项目化学习中学生对项目化学习教学理念缺乏客观的认识,不理解项目化学习中凸显的建构主义原理。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更多侧重完成任务,而没有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充分体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最后,还存在学生在评价中的需求被忽视以及学生在项目评价中的问题依靠自身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教师引导性不足,没有立足学生的真正需求进行分析,加强引导,导致部分问题难度较深,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项目化学习中学生参与性不足使其教学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影响了学生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兴趣。
四、 核心素养视角下项目化学习地理教学策略
(一)促进教师角色转换
新课标提出地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要实现这一素养目标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利用项目化学习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首先应根据项目化学习的内涵分析教师和学生在项目化学习教学中的培养定位,促进项目化学习内涵的转变。项目化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因此,在开展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应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促进教师角色转变,让教师了解项目化学习中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或者在教学中的功能,促进教师由教学的主体地位向引导地位转变。教师在项目教学活动中不是以传授学科知识为主,而是以提升学生的能力和品质为实施活动的最终目的,适时放手,必要时给学生提供辅导和帮助。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给予学生更多讨论空间和参与方式,让教师了解学生在项目参与中的不足,能够以学生核心素养为需求展开教学设计。能够将学生放在与教师平等的位置,让教师明白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该明白高中教学中只有学生参与教学中才能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能够了解学生角度对问题的分析思路,从而在课堂上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提升教学的针对性。让教师能够不断提升综合性知识,掌握与学生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引导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出思路、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增强学生的长远发展能力。
(二)根据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确定项目主题
项目主题设计是开展项目教学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开展主题项目化学习中应根据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确定项目主题,确保对项目主题的探究能够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首先,在教学中应和学生一同制订项目的主题,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来了解项目主题和分析项目主题。其次,应对项目主题进行分解,制订项目主题下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使项目主题能够进一步细化,凸显每个小的项目主题与大的项目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促进学生能够在完成项目目标的过程中真正了解项目的价值。再次,项目主题尽可能促进新旧知识的结合,能够将学生原有的知识或者基础融入小的项目中去,促进学习的深化。最后,项目主题要凸显大单元教学理念,既要具备理论知识,也应注重提升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以项目教学中的某个主题加强与当前社会现象的联系,如当前社会一些极端天气出现的原因等来让学生在项目主题学习中培养地理思维和地理能力。项目主题既是核心素养的细化,也是项目教学的导向,只有项目主题科学合理,学生才能够围绕项目主题,提出驱动问题,在对项目主题的分析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确定项目主题时应该推动项目主题与学生思考特点和思考方向的结合,让学生在深化主题认识中提升核心素养。项目主题设计时应考虑主题的目标性、真实性、趣味性、跨学科性和可行性。
(三)制订多元化的评价方案
教学评价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评价具有短视性、片面性,项目化学习进一步强化了多元评价的作用,因此应根据项目评价的内涵制订多元化的评价方案。项目评价方案包括项目评价时间线和详细的项目评价计划。在制订多元化的评价方案过程中,有若干注意事项。首先,应该强化学生在评价中的参与性,提升评价的功能,让学生参与评价当中,推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这样可以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发现自身地理学习方法或者学习内容方面的不足,还可以增强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渠道,让教师明白当前教师教学的局限性,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优化。其次,在教学中应该进一步改变传统以最后考试结果或者检验结果作为评价标准的情况,推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既要将学生项目完成情况来作为评价标准,也应该关注学生对项目研究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途径,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体现出的与其他学生、指导教师的交流和沟通能力。最后,在评价过程中应该强化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增强评价的长远性和功能性,改变评价中的功利性。进一步优化评价结果的应用性。要在评价过程当中进一步优化评价结果,提升评价的功能,在评价中不断推动教师在项目教学中的引导性,推动学生能够进一步完善学习方法,完善学习态度,增强项目评价的学习效果,增强评价的功能。
(四)加强问题设计,深度学习
地理核心素养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应该促进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项目化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问题的设计直接影响项目化学习的质量,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学生探究的问题是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学生通过科学探索能够解决的驱动问题,这种探索是逐层加深的,因此,我们在问题设计时要考虑到设计的层次性。基于此,我们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问题设计,在项目化学习中应该改变传统的问题设计方法,增加问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够以问题为中心延伸出更多的小问题,层层递进和深化,推动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让学生在问题中掌握地理学习的思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项目化学习中的问题设计尽量符合学生的认知,或者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历或者经验入手,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还可以在问题中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习的深度。项目化学习是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教学方法,项目化学习的问题应该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展开设计,增强教学的功能。项目化学习的问题应该逐步深化,角度多样,这样才能在解决问题当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五、 结论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该不断创新,要发挥项目化学习的优势,促进教师角色转换,让教师了解项目教学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完善评价方式,提升评价质量,促进深度学习的展开。凸显项目式教学法下的多元评价理念,使项目教学法真正发挥推动深度学习的功能,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慧芳,石颖.基于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地理项目式教学探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2020(5):32-33.
[2]卢国华.美国PBL英语教学的体验与启发[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8(5):22-23.
[3]钟晓曼.基于课程标准的地理四阶段项目教学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14):52-53.
[4]姚炳华.指向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项目化学习:以人教版初中地理“农业”一节为例[J].地理教学,2021(17):35-37,58.
基金项目:文章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劃一般课题“核心素养视角下项目化学习地理教学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2021/02/329。
作者简介:李治球(1978~),男,汉族,江苏淮安人,江苏省淮阴中学,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