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亚杰
摘要:家访是推进家校共育的有效机制,也是学校了解孩子成长环境、指导家庭教育的有效手段。基于当下教育形势,再提家访的意义与实践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推进家访的常态化和长效化。学校要构建家访工作体系,从制度上保障家访工作开展;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孩子分别采取调研式家访、鼓励式家访、诊断式家访等针对性策略,促进家校关系和谐发展,推进高质量家校共育。
关键词:教师家访;家校共育;孩子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03-0047-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提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当与学校密切配合,积极参加其提供的家庭教育和实践活动,学校应当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列入工作计划[1]。“双减”背景下,学校和家庭共同配合,对孩子成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学校需要家长理解育人方式的变革、学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更新,家庭需要学校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指导。学校和家庭责任共担、难题共解、职能互补,形成教育合力,让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总目标在强有力的校家配合中扎下深根、抽出新枝,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家校协同共育。家访是学校和家庭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明晰家访意义、创新家访策略,既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需要,又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迫切需求。
一、从意义出发,让教师家访常态化
从孩子成长经历、家庭教育状况、家庭影响因素等诸方面对家庭环境,即孩子的成长现场,进行全面了解,有助于教师从家庭视角全面认识孩子,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国内某一线城市曾针对家校沟通问题,以“中小学家校关系的现状、问题与建议”为题开展了问卷调查,发现:教师每学期家访的次数以1次居多,家校之间的联系仅仅是为了解决当下的某个具体问题[2]。调查结果说明,部分学校及教师还没有真正、全面理解教师家访的意义,家访工作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基于当下的教育实情,重新厘清家访意义,推动建立制度化、长效化的家访机制,有助于學校和家庭建立良好的教育合作关系。
(一)身份认同:信息交流,情感互动
关于家访的意义,学校和家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来理解。学校是为了向家长反馈孩子在校的成长情况,以求得家庭的配合与支持;家长则是希望教师在学校里加强对孩子的管理。双方虽然明白家访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与发展,但是,目前的家访多是单向沟通而不是双向互动,多是着眼于解决个别问题而不是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难以达成家校“同频共振”。
如果我们着眼于长远发展,把家访作为促进学校与家庭共同关注孩子成长的纽带与桥梁,让家长明白自己也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教育者”,家庭是孩子成长路上的重要“学习场所”;让教师认识到家长的配合与支持能让学校的教育愿景更快更好地实现,双方就会共同以“教育者”的身份来交流孩子的成长信息,在相互探讨中达成对孩子发展目标的共识,并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共同发力。双方在互换信息的过程中,能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最终达到共生共进。更重要的是,身份的认同一定能带动情感的互动与升华。
(二)家校合力:发现问题,因材施教
家访的意义就在于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教育,激发家长的教育力,促进孩子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存在着“隔空”的距离:家长不知道孩子在学校的成长情况,尤其是学习过程;教师不知道孩子在家庭的成长情况,尤其是习惯、态度等。教师和家长的联系是间接的,双方获取的信息也必然是不全面的。通过面对面的家访,教师能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家庭成员构成、健康状况、经济状况等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
当教师走进孩子的家庭成长现场,在师生交流中、在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中,孩子在两个不同场所的成长情况就能清晰、完整地呈现出来,家长和教师就更明了孩子在成长中的优缺点及其成因,家校双方就更容易合力解决孩子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家长在交流中了解对方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也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更为重要的是,在交流互动中,教师和家长能发现各自的教育盲区,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二、从实践出发,注重教师家访策略
宜兴市“百校千师访万家”是教师深入孩子的成长现场,抓取最鲜活、最生动的教育资源,为家校协同教育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举措。教师在家访中要起到联系家校双方的纽带作用,共同探讨家校双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切实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交流,促进家校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的健康、和谐发展。班主任是家访的第一责任人,各科任课老师、年级主任也可以参与到家访活动中来。要想家访取得良好的效果,绝不是简单上门“坐一坐、问一问、聊一聊”那么简单,需要教师发挥专业优势,智慧地选择不同的策略开展家访。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孩子采取调研式家访、鼓励式家访、诊断式家访等形式。
(一)调研式家访
教师接手新的班级或发现班级出现共性问题时,可以采用调研式家访。对新接手班级进行调研式家访,是基于孩子成长的专题式调研,其目的是进行家庭情况的摸底调研,建立家庭档案,为开展教育提供依据或策略。对共性问题的调研式家访,主要是为班级问题找到相应的家庭根源,获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调研式家访可以采用“拉家常”式的交流方式。教师可以和孩子、家长就某个话题开展多层面、多方位的交流,在交流中观察孩子与家长的情感变化,为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奠定扎实的情感基础,为后续教育摸底建档提供最基本的资料。调研式家访还可以采用征询意见的策略。为促进学校、班级教育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教师可以带着征询家长建议的“专题”走进家庭,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本着尊重家长、尊重孩子的心态,虚心征询家长的教育建议,在征询过程中完善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为家庭教育提供方向指引与策略指导。教师在调研式家访前要制定详细的家访计划,明确家访目标和沟通策略,家访后完成一份家访记录,征集家长反馈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家访后的收获与改进措施。
例如,教师接手初一某班时,发现小李的学习用品摆放杂乱,督促其整理,但效果不明显。这就导致小李上课时经常找不到相关的学习资料,严重影响学习效率。于是,教师去小李家中家访,在观察家庭环境时发现,小李的房间也是脏乱不堪。与其父母沟通后,教师提出明确要求:小李自己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须由本人独立整理,家长与教师及时提醒督促。家访后,小李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二)鼓励式家访
为促进孩子更长远的发展和更好更快的提升,在孩子有进步或形成特长时,教师可以采取鼓励式家访。其目的是通过家访让家长看到孩子的成长,看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力所带来的成效,在鼓励孩子的同时,激励家长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创设更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孩子的未来成长路上更好地开展教育与引导。
预先做好孩子的评价工作是鼓励式家访取得成功的前提。教师在家访前可以做好相应的工作:准备好孩子在校学习、活动的照片或视频,展示孩子在校学习表现;送上一份凸显孩子优点的“闪光卡”,如果有突出的表现,还可以制作“喜报”以学校的名义送达;和孩子一起整理“成长档案”,展示班主任、科任教师、同学、家长的评价等,教师实事求是地进行解读分析,帮助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帮助孩子更深入地认识自己。
例如,初二学生小周虽然学习表现良好,但在与同学相处时,经常发生口角甚至肢体冲突。小周的母亲对孩子的学习情况较满意,但对其在校行为感到无奈和困惑,不知道如何帮助他改善人际关系。班主任进行了家访,首先对孩子学习的进步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评价,同时向家长详细介绍了小周在学校中的行为表现,特别是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教师与家长一起制定解决方案:在学校中加强小周的团队协作能力训练,在家中引导小周学会分享和沟通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小周的人际关系得到了明显改善。通过建立信任关系、发现问题、制定解决方案、鼓励与支持以及持续沟通与反馈等步骤,家长和学校共同促进了孩子的成长。这种家访方式不仅有助于解决孩子的具体问题,还能增进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理解和合作,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诊断式家访
在孩子有难以解决的个性问题或学校教育得不到家长的支持时,教师要及时家访,诊断孩子问题形成的原因,开出问题解决的“处方”。
教育蕴藏于细节之中,家访活动中,观察孩子成长现场中的细节,是进行教育诊断的重要依据。教师要用心观察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家长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的教育理念、家庭对孩子学习环境的创设、家庭对精神文化的重视程度等,都是决定孩子成长状态的关键因素。教师要特别注重影响孩子成长的主、客观因素,比如时间管理、学习用品管理、个人卫生等,教师都可以提出具体的要求。
例如,初一学生小王最近上课的精神状态不佳,成绩明显下滑。教师多次告诉他要认真学习,但效果不佳。为此,教师决定去小王家中家访,了解实际情况,并给予帮助与指导。通过交流,教师发现小王的家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家长对小王的要求过低,在家约束少,由于家长工作的特殊性,基本不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度与成绩;小王使用手机和电脑的时间过长,每天至少三四个小时,经常玩游戏到深夜,严重影响休息与学习。针对以上问题,教师提出以下家庭教育指导意见:家长要加强对孩子学习的监督与检查,给予必要的约束与惩罚;限制孩子使用手机和电脑的时间,保证孩子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家长应定期与教师进行沟通,共同督促帮助孩子。通过此次家访, 教师对小王的情况有了深入了解,指导家长开展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一学期下来,小王的学习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
三、从成效出发,使教师家访制度化
建立包括家访工作的目的与意义、内容与要求、考核与培训等事项的教师家访工作体系,是教师家访工作长期有效开展的制度保障。
(一)制定家访工作实施办法
家访工作的重要性不僅要体现在文件之中,更要落实在平时的教育行动之中。学校要构建并确立家访制度,规范家访的目的、频率、行为要求和纪律规定等,用制度来引导、规范教师积极参与家访活动。同时,学校要依据制度形成具体的考核机制,带动全体教师参与家访活动。例如,学校可以确定学校德育处为考核机构,制定相应的考核条例,一月一考核,从资料积累、家访反馈等多方面开展考核,确保家访落到实处。
学校还要引领与鼓励教师自主、积极开展家访课题研究,让他们深入其中,交流实践经验,探讨家访策略,在自主研究中提升家访的效能。
(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家访不仅仅是教师到场,更重要的是加强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沟通,给家长送去教育的策略与方法,指导他们开展更有效的家庭教育。为此,教师要掌握更多的教育方法和心理策略,也要具备解决现实问题的最基本的能力:给孩子以学习、生活的方法引导,做孩子的生活导师;给家长以一定的教育策略的指导,做家长的良师益友。如果教师能利用家访解决家长的教育困惑,也能利用家访给家长以更好的指引,那么家庭教育就能跟进,就能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合力。
学校要将家访的内容模块纳入教师培训体系,帮助教师提高家访的专业意识,提升家访的专业能力,使教师家访更加科学化。教师要善于把书本知识和育人实践结合起来,指导家长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提升育儿能力。针对每位孩子成长的“独特性”,帮助父母不断改进教育方法。
教师、家长和孩子是影响教育实效的三个重要角色,任何一方出现短板都会产生难以弥补的影响。因此,家访应该成为家校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强有力的“黏合剂”,在了解家庭、改善沟通、指导家长、鼓励参与、关注弱势及特殊群体、重塑教育生态关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形成家校合力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EB/OL].(2021-10-23)[2023-10-15].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qtxgfl/202110/t20211025_574749.html?eqid=9c44c9ca000036c60000000664538302.
[2]冯秋瑜.传统家访式微?“双减”下如何更好发挥家访作用[EB/OL].(2022-05-20)[2023-10-11].https://gzdaily.dayoo.com/pc/html/2022-05/20/node_1.htm?v=3.
责任编辑: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