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家校共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探索

2017-04-10 20:53何祥国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7年1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家庭教育互联网

何祥国

摘要: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直接关乎人才培养的品质与素质,而对人的品质与素质培养影响最为直接的应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如何融合与互补、如何相互促进却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与探索。就当前家校共育所面临的挑战、学校当前家校共育的通常做法以及建立家校共育的长效机制探索等方面作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育人观 互联网 家庭教育 家校共育

家庭是社会的核心单元,也是一个人的个性、品性、人格、是非观念及责任心形成的始发地和养成地,而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在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等方面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近年来学校承载的教育责任太多太重(其中部分是家庭教育责任的转嫁所致)。在这种意义上,家校共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家校共育是家长、学校在明确主体责任的情况下进行多方配合与沟通,共同培育和教育孩子,从而达到最佳育人效果的一种育人体系和机制。在此,我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家校共育谈谈个人之浅见。

一、家校共育面临的挑战

(一)“育人观”的追问

常言道,观念指引着人或组织的行动方向。不同的价值取向將带来不同的行动路径抉择。父母养育子女然后把子女送到学校读书,究竟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名牌大学生?还是多才多艺的技能型人才?还是人格健全的人?还是卸下家长自身的育人“包袱”?当然,学校办学也是如此,究竟是把“立德”放在首位?还是把“升学”放在首位?等等。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一直受“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困扰,才滋生了“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的主流育人观,才会有“虎妈”“狼爸”式的家长和“高考工厂”般的学校。

这种育人观,必然导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各自为阵”,家庭教育甚至更多地让位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也在一定意义上“包揽”了一些本该由家庭教育承担的责任。一旦发生了学校所“包揽”的责任与家长的希冀相偏离时,便会引发“学闹”,此时学校往往会因各种压力而妥协式地“求全”。我个人认为,“学闹”比从法律层面已界定的“医闹”更为严重。

(二)“茫一代”父母与“微一代”“宅一代”子女的博弈

许多年轻人在自己还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却当上了父母,还有享受“二孩”政策惠泽的许多年轻人等,面对新生命降生而欣喜之后,更多的是育儿焦虑。他们很多时候教育孩子时都是拿别人家的孩子作参照,有时认为孩子就是自己的面子或炫耀的“资本”,甚至还有父母把孩子看作是为家族挣“门面”的“工具”。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中,6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有育儿焦虑的年轻父母多。产生焦虑的原因:攀比心理(67%);教育花费高(43.5%),经济实力不足(39.6%),年轻父母心理承受力弱(29.5%),家庭成员间教育理念冲突(28.1%)。许多年轻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犹如“无照驾驶”的新手,对如何教育、引导自己子女成人成才感到很迷茫,甚至有时无意间成了带坏孩子的“帮凶”,成了“茫一代”父母。

而作为年轻一代,在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影响下,改变了他们的成长轨迹,他们成了“微一代”或“宅一代”。他们中绝大多数利用这些新媒介玩游戏、看视频或动漫、网上交友或聊天等。近日,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对全国18个主要城市的3万多名“00后”孩子和家长的调查发现,“00后”孩子用平板电脑或手机玩游戏51.7%,看视频48.6%,其他功能都没有超过半数。游戏、视频网站、动漫是孩子接触色情或暴力内容的主要来源。57.2%的初中生拥有陌生网友。家长最爱的媒介是手机(高达72.9%),沉迷于网络游戏、微信、QQ等。孩子即便在学习中遇到了问题,21.4%会选择问网络,而选择问父母的还不到10%。

江西南昌一名12岁男孩因擅长打游戏《英雄联盟》》(League of Legends,LoL)获得“熊猫TV”青睐,之后成为实况主播,平均每日吸引5万至6万人线上收看,让他月收入高达3万元人民币。被网友称为“幼年厂长”。家长对此也引以为荣。由此可见,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新媒介来为教育、培养孩子健康成长服务是家校共育所面临的新挑战。因为家长的“榜样示范”,无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网络世界的痴迷度,渐渐地,孩子便会形成自己独立的网络空间。孩子到了学校,往往又会因学校的“堵”与“治”而变得更“好奇”。这时,即便“家校共育”,要把孩子从网络中“拉”回来也很费力。

(三)“互联网+教育”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许多传统的教育模式终将被打破,从而不断引发新的教育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家校作为孩子面向网络世界的“把关人”将显得尤为重要,而且是否严格把关,也将直接影响共育的效果。孩子在面对海量的网络世界时对许多不良信息仍缺乏甄别能力,很多年轻父母往往为了“减负”而采取“漠视”甚至“放任”的态度,长此以往,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影响力会逐渐下降,甚至导致孩子过早叛逆。另外,网络还可教给孩子很多知识或信息乃至答疑,所以“授业、解惑”不再是老师的“专利”,老师在学生心中的“权威”影响力也会逐渐下降。但网络无法教给孩子价值观,家校如何合力走进孩子的“心灵”,还需要在共育的“术”上下功夫。

二、家校共育实践

(一)利用家长会、家校联系本,架起家校互通的桥梁

学校每期都会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召开年级家长会,校长将学校的办学目标、教育教学管理思路与策略等与家长进行通报与沟通,并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引导自己子女健康成长”。年级家长会结束后,各班再结合班情,召开班级教师、家长、学生的“分享会”,班主任将班级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由小组长收集本组成员的学习、表现情况,并交由学习委员汇总,形成书面材料,由与会家长传阅。每个家长都可结合小组长对自己孩子的总结、剖析,而有针对性地与老师进行一对一地交流,从而“对症下药”。

另外,为了让家长切实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表现及所思所见等情况,学校部分班级还专门设计了《家校联系本》,不仅学生可通过“每日小结”写下自己的心声,家长还可在上面提建议或意见或鼓励孩子进步的话语等。这样,家长、学生、老师间便多了一份沟通和了解。

(二)组建家长委员会,增强家校互信

为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强化学校民主管理、增强家校互信,学校广泛吸收社会各界人士专门组建了家长委员会,明确了权利与义务,让他们参与学校的部分管理,尤其是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各项举措与抉择。如学生校服样式设计与选择、校服材质选定、校服采购招标等。学校吸纳他们的参与并尊重他们的意见,从而达成了学校、家庭、社会的广泛共识,不仅体现了家长的主人翁意识,也增强了家校的互信。

(三)利用网络、通讯等新媒介,拓宽家校互动渠道

学校通过校讯通,将学校的重大事项告知家长,以求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各班主任也可通过校讯通将本班的活动开展、作业布置等情况告知家长。家长也可通过校讯通平台,将自己孩子在家表现及个人想法反馈给老师,以实现信息的交流与互动。除此之外,部分班级还专门建了班级QQ群(家长、学生、班级老师),少数班级还建了微信群和班主任博客。我们的很多班主任不仅充分利用了这些高效、便捷、通畅的新媒介实现了家校互动,而且沟通的方式与内容也越来越富有艺术性与人文性,从而拉近了家校间的距离。

(四)利用活动强化家校互利效应

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推崇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学校每年都要举行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周并为“感动津中”人物颁奖,被评上“感动津中”人物的有家长代表。不仅其事迹感人,而且家长所发表的获奖感言更是教育了学生,也激励了其他家长。由此所带来的家校互利效应不可小觑。譬如,学校初2015级有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为了让自己女儿摆脱“十聋九哑”的厄运,她默默地付出,终于把自己女儿培养成才艺出众的优秀学子,她女儿获得了中国民族舞蹈第九级、拉丁舞金牌级、重庆市拉丁舞比赛的一等奖的佳绩,赢得了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的银奖。另外,在18岁成人礼仪式上,我们通过家长与孩子互写书信或家长与孩子互赠礼品等方式来增进彼此间的情感。这些活动不仅让家长、孩子从中受益,同时也让学校更加有效地实施了人文教育。

三、家校共育探索

(一)转变家长观念,指导家庭教育方法

为了实现家校间的和谐共育,转变家长观念、提升家长素质至关重要。基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妨采取以下措施予以改进:

1.建立家长网校。就是由学校主导,学生家长参与,教委、妇联和关工委配合支持下的指导家庭教育方法的学习平台。学校可利用本校的门户网站嵌入“家长网校”这一模块,可设家庭教育方法指导、家庭教育视频、家庭教育案例、家长论坛等栏目,其内容可取材于本校的教育个案,或依托“中国家庭教育网”“豆瓣网”“百度贴吧(父母吧)”等。

2.专家学者讲座。学校不定期聘请家庭教育专家或知名校友到学校来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并向家长提供现场咨询或答疑。

3.模范家庭育人报告会。学校充分利用在校学生家长的教育资源,选择家庭教育成功典范为家长们分享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与实际做法,以给其他家长以启迪与引领。

(二)构建平等、开放、共荣的家校共育工作机制

家校共育是一项牵涉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当代教育的现实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合力构建一个平等、开放、共荣的工作机制。

1.形成由家长委员会主导下的家长志愿者、社区、学生、职能部门、学校联动下的工作网络。如家长委员会成员参与学校重大问题决策、家长委员会选派家长代表参与学校的部分管理或教育实践与服务等。学校也突破现有的“围墙”和“封闭的”教室,真正意义上实行开放办学。

2.形成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监督与服务的工作体系。如学校可在每周选定某天为家长开放日,开放日当天,家长可选择到教室旁听教师讲课或陪伴自己孩子或与老师交流等。另外,学校还可考虑设家长工作室、家教辅导中心、开通家教咨询热线等,为学校及家長服务。

3.形成学校、家庭、社区共享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激励机制。为了让家庭及家庭所在社区能分享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就必须构建与学校共荣的激励机制。譬如:请家长为学生颁奖,由家长委员会推荐、评选模范社区奖,由社区推荐评选模范家庭奖等。

(三)创新拓宽家校共育互通渠道

信息对称与畅通是家校间有针对性共育的前提与保障,创新拓宽家校互通渠道,更有利于拉近家校间“心灵距离”,确保共育效果。

1.继续充分利用好网络、校刊等媒介,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老师、了解子女,让家长得以释疑。学校及班级分别建立固定QQ群、微信群、易信群,班主任建立博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采用“家校共育APP”。在学校校刊上开辟家教专栏、家长心声等。

2.主要依托社区、村镇对学生进行家访、师生爱心结对帮扶等。学校老师可通过家访等方式了解到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环境及生活状况等,可“因材施教”、爱心帮扶。尤其是对留守孩子及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应该予以关爱和帮扶。

3.以学生为纽带开展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文体活动或德育体验式活动等,增进家长与孩子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学会感恩。

当然,家校间要真正实现和谐共育,是多部门协同配合、多方因素共同促成的,良性、健全的家校共育机制是立德树人的“助力器”,家校共育“术”也应顺应时代潮流而不断创新,以达到最佳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

[2]郑明达.警惕父母失职、亲情缺失、教育失位——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晓云.半月谈,2015,(21):21.

[3]雷瑨.“茫一代”父母过“招00后”.教育文摘周报,2015-10-28(12).

[4]中国幸福婚姻家庭调查报告(2015年十城市抽样调查).2015-11/19.

[5]中国教育报.2015-10-21(01).

[6]中国教育报.2015-11-6(05).

[7]中国教育报.2015-11-13(06).

[8]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条例.2016-9-1.

[9]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妇女联合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家校共育工作的意见.渝教基【2015】33号.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家庭教育互联网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