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活动更加关注学习深度的拓展,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学科的价值。基于此,“核心素养”逐渐成为重要的教学概念之一,如何在核心素养视域下优化教学设计也成为教师应着重思考的问题。为此,笔者立足于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并从与核心素养有关的资料中获得了一些理论性的认识,参考以往教学中积累的认知经验,分析了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核心素养视域下优化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意义,并适当总结了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原则和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5-0129-04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理念版块指出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并非一种具体的知识,而是一种对学生长远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的能力和品质,其中涉及正确的价值观念。核心素养可以将学科的育人价值和功能集中体现出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由此成为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的着眼点,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情况也成为判断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明确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以及基本要求,并据此不断优化教学设计,逐步构建起高效的教学模式,从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 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核心素养发展的视角来看,以往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应试理念的影響仍然在延续,再加上中考依然是初中阶段师生面临的重要任务,在初中物理课程中,教师很多时候仍然会过于关注学生对基础物理知识的掌握,以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真正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价值,从而阻碍了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第二,学生在物理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未完全发挥。在以往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中,教师有时会直接根据自身教学经验设计具体的教学内容,并且在教学中按部就班地执行。这表明教师在教学中掌握着绝对的主导权,而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位置则相对被动。同时,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获得探究机会不足。长此以往,容易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力,并且会阻碍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第三,教学方式缺乏多样性。在长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语言讲解和物理现象的演示是教师比较常用的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是比较单调的。同时,其他教学方式是教师较少涉及的,并且在实施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形式重于内容的现象。受此影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很难利用多样化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第四,物理教学和学生的认知经验之间没有真正构建起密切的联系。在以往的初中物理课程中,教师往往结合教材以及相关资料的理论性知识展开教学,并且会辅之以相应的案例以及问题。从实际效果来看,这样的教学内容有时与学生的认知经验相脱节,最终的教学效果不佳。
第五,评价环节欠缺合理性。教师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有时会忽视评价环节的重要性,所以导致评价环节的实施比较简略,并且评价中的关注点比较片面。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梳理。
二、 核心素养视域下优化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意义
实际效果表明,根据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优化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价值。
第一,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物理核心素养不是一种具体的知识或者单一的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的素养。从整体来看,物理核心素养涉及物理观念、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等多项内容。由此可见,物理核心素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学科的育人价值,所以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进行教学设计,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全面的提升。
第二,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物理学科。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很多知识对初中生而言是比较枯燥的,若仅仅利用单一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知识性学习,很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而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借助恰当的方法展现出物理学习的乐趣,并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价值,这对优化学生的学习态度无疑具有积极影响。
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与以往的初中物理教学相比,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设计强调要引导学生拓展学习深度,学生不仅需要准确掌握基础的物理知识,而且要参与到物理知识的建构当中,经历观察、思考、探究、整合等完整的学习环节。这不但可以弥补以往浅层化学习的缺陷,而且能够使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第四,有利于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承担着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责任。所以为了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需要根据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要求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策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得到稳步提升。
三、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原则
只有在一定原则的引领下进行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才能真正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第一,主体性。核心素养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所以相对基础物理知识的学习,核心素养的发展很难通过教师的讲解实现,其更依赖于学生的深入思考与探究。因此,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中,教师应遵循主体性原则,关注学生的主观感受与学习需要,并且据此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从而帮助学生发挥出自身的能动性。
第二,趣味性。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过程中的驱动力。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趣味性原则,设计一些契合学生兴趣特点的教学活动,增强学习内容的吸引力。这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活跃的思维状态,从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作好铺垫。
第三,科学性。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教师要保障教学过程的合理与严谨。核心素养发展目标的提出,更是对初中物理课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组织初中物理教学时要以科学性原则为指导,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有序进行,并使核心素养发展目标逐步落实。
第四,渐进性。渐进性原则强调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常来讲,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经历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所以在渐进性原则的引领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转变急功近利的心态,帮助学生经历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
四、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策略
(一)指向核心素养,明确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容易出现无序性,从而造成教学的低效。为了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教师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中应根据核心素养的内涵梳理教学内容,并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筑牢基础。
比如,在教学“家庭电路”时,结合本课的主要内容以及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我设置了以下几项教学目标:第一,物理观念。引导学生借助电路知识对用电过程当中发生的故障进行判断,使学生对电笔构件以及应用方法有比较准确的掌握。第二,科学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论证、综合等环节进行电路知识的探究,使学生了解电路的基本结构。第三,科学探究。组织学生参与到动手探究活动中,并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全面的交流与讨论,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并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第四,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电路知识的作用,并使学生的安全用电意识逐步增强。上述目标突出了本课的基本重点,并为核心素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创设课堂情境,激发探究意识
良好的思维状态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必要前提,相对被动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更加积极地思考问题,思路也会更加清晰。通常来讲,学生的学习状态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因此,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些趣味性的课堂情境,以此来优化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进而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比如,教学“电阻”时,为了在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状态,笔者首先利用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创设了课堂情境。具体来讲,笔者在课堂中展示了老式的收音机、台灯等物品,展示了这些物品常见的功能,如通过旋转按钮调节收音机音量的大小和台灯亮度的高低。之后,笔者鼓励学生思考这种现象和哪些物理知识有关系,分析旋转按钮是改变了收音机和台灯中的哪些物理量。利用这样的情境,将物理学习和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建起了联系。同时,由于学生尚未系统学习相关知识,所以很难对这些现象进行准确的解释,这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本课内容的学习中。由此可见,在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利用恰当的方式创设课堂情境是必要的。
(三)引导自主学习,培养科学思维
物理核心素养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物理学习与探究过程。因此,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主体性原则,减少教学中的过度干预,为学生提供相对自由的学习空间,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逐渐提高。
利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有效方法。同时,问题思考也是后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基础。在“电阻”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本课基础物理知识,培育学生的物理观念,并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我利用以下这些问题启发学生进行了思考:①用什么办法可以使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发生改变?②什么是电阻,应该怎样理解电阻?③哪些因素会对电阻大小产生影响?④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对电阻大小影响因素进行验证?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进行了思考,以此对本课的基础知识进行了适当的梳理。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初步理解课内物理知识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交流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发散自身的科学思维,对所学知识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这对学生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的优化无疑具有积极影响。
(四)组织实验活动,引导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能力同样是物理核心素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可以帮助学生对物理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以及内在规律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在物理这门自然学科中,实验通常是一种重要的探究渠道。同时,实验活动能够在课堂中营造更加活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物理学习的乐趣。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标与原理,并且,介绍一些比较常用的实验方法,从而为实验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第二,在实验活动中进一步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物理实验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减少对学生的干预,并且要避免一味进行演示性实验,而是要将实验活动的权利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各实验小组要结合实验目标与原理进行猜想,并据此设计和实施实验方案。第三,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认真的观察,及时了解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教师要适时介入,促进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第四,要让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认真的观察和记录。在实验活动完成后,教师要预留出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针对实验活动进行分析与思考,并让各小组之间进行实验经验交流与分享。总之,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中,优化实验探究环节是必要的。
(五)尊重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指导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应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学生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从实际情况来看,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轨迹都是不同的,所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也会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除了要设计统一的教学内容之外,还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层指导,从而帮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有效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首先,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发展水平。通常来讲,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會受到基础知识、物理兴趣、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在分析学生上述表现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多个不同特点的群体。其次,学生每项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提出差异化的要求,并且要设计层次化的学习任务。之后,教师应避免直接规定学生所要完成的任务,而是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任务,从而使教学过程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后,教师要动态了解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变化以及学生之间差异的改变,从而对教学设计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六)开展生活实践,优化科学态度
物理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十分关注学生的科学态度,强调要让学生正确认识物理知识的价值,并优化学生的学习品质。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生活问题中,从而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物理素养。
比如,在教学“防止触电”时,完成课内教学后,学生需要结合本章节所学知识对家庭电路进行观察,了解家庭电路的构成以及家庭电路中的各元件的连接方法,并且认真分析自己家的电路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学生要将课内所学的安全用电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从而优化生活中的用电行为。利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而且能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态度。
(七)完善评价机制,提升教学实效
评价作为判断教学效果的环节,同样会对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产生影响,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在评价环节的设计中也要做出相应的改进,这样能够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从而促进育人目标的落实。
首先,教师在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导向下的评价环节中要进一步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基于这一要求,教师在初步完成教学活动后,要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及同伴之间的评价,以此让学生梳理学习过程和分享学习经验。其次,教师在评价环节中要避免过于关注学生对基础物理知识的掌握,而是要着眼于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评价。最后,教师在评价中要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进行认真的记录,从而通过阶段性的对比明确后续教学活动的调整方向。
五、 结论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及时转变育人观念,并对教学过程做出相应的调整。同时,随着教学的推进,教师要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为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王静,朱辉锋.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的优化策略探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24):7-8.
[2]江德如,林钦.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12):4.
[3]佟鑫.初中物理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J].科幻画报,2020(12):38.
[4]马占华.核心素养导向下物理教学实践策略分析[J].才智,2020(35):111-112.
[5]夏雄纠.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0,40(6):102-106.
[6]朱必正.核心素養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析[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20(12):53-54.
作者简介:李华(1977~),男,汉族,山东淄博人,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第二实验中学,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