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诗文意蕴深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品鉴能力要求较高,且古诗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的年代距离较远,学生难以深入古诗文,对古诗文的理解浮于表面,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注重教学创新,了解学生的语文程度,寻找新颖高效的教学模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开展组织教学实践,并结合古诗文的主旨以及写作背景,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制订有效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古诗文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文章从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入手展开分析,探索有效的改革路径,以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现状及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5-0064-04
语文学科中古诗文的学习较为重要,而学生语文程度不一,在古诗文的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会产生阻碍作用。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比重有所增加,语文教师需对古诗文教学投入更多的精力,了解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态度,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实践活动,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提高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此期间,高中语文教师要认真地反思,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制订整改措施,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緒,引入趣味化的内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专注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重拾学习自信,在分析品鉴中感知古诗文的内涵,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感知古诗文的魅力,为后续学习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进而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 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现状分析
高中阶段古诗文教学至关重要,古诗文意蕴深厚,能够带给学生思想启迪,推动学生思想发展,但是从实践教学来看,首先,语文教师对古诗文的讲述浮于表面,并未结合文章拓展延伸,学生并未了解古诗文的写作背景,对作者知之甚少,在古诗文学习中依赖教师的讲解,对古诗文的理解较为浅显,在学习过后死记硬背理论知识点,加剧了学生的课业压力,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其次,古诗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的时代存在较大的出入,语文教师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实践教学中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重视对古诗文字词、句型的讲述,忽视了对古诗文内涵的解读,导致古诗文教学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甚微。最后,学生并未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古诗文学习无所适从,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热情会被消磨殆尽,难以投入更多的精力,最终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 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一)指导自主探究,分析品鉴诗文
高中生拥有一定的语文基础,语文教师要关注学情,在实践教学中给予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组织开展鉴赏活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知古诗文的魅力。高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古诗文布置驱动任务,在鉴赏任务的指引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梳理古诗文的行文脉络,找出古诗文中的意象,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分析意象的深层内涵。在学生自主探究过后,教师集中点评,给予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并及时地加以指导,使学生查漏补缺,加深学生的印象,进而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教学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课本“古诗词诵读”中《无衣》时,在学习古诗文之前,语文教师要为学生补充相关的文学常识,讲述《无衣》的写作背景,明确其为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然后从标题着手展开分析品鉴,明确“无衣”的意思,为文章的分析作好铺垫,创设“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的情境,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
接着,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诵读,教师要强调诗歌的语气、语调,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细读课文,提醒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义,在课件中呈现重点字词帮助学生打破字词关卡,如“袍”“泽”“偕行”。在此基础上布置探究任务,任务一:诗歌第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给予学生5分钟的时间互动讨论,在自主探究中结合设问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初步感知战士们一心为国征战,不计较衣物不全的爱国的思想。任务二:诗歌第二句在全文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指导学生聚焦“王于兴师”,站在全文的角度分析“王于兴师”交代的内容,明确其补充作用。由于学生知识储备有限,在诗歌的分析中会出现遗漏的情况,此时语文教师要进行补充,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叙述形式,即先“议”后“叙”,讲述这一叙述方式的表达效果,如其能够增强诗歌的气势。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疑惑之处,如:“下一章中的‘岂曰无衣是对上一章的简单重复吗?‘与子偕作有哪些深层内涵?”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之后,聚焦“与子同裳”“与子偕行”,分析其内涵,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自主探究过后,指导学生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梳理归纳诗歌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品鉴能力,发挥古诗文教学的优势,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优化课堂,开展灵活教学
在以往的古诗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多采用讲授的模式,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致寥寥,课堂教学收效甚微。针对这一问题,语文教师要认真地反思,找出问题出现的根源,优化调整课堂教学模式,革新自身的教育理念,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组织课堂活动。如在古诗文分析中组织开展课本剧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开展深入分析,降低古诗文的理解难度,感知古诗文的意境。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联合同类题材的古诗文作品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在对比分析中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鉴赏的思路,了解其现实意义,在灵活教学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古诗文的主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必修下册课本第八单元第15课中的两篇文章皆为展现士人的情怀与担当,语文教师可以联合两篇文章开展群文阅读,灵活调整课堂教学以增强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吸引力。在对比分析之前,语文教师要讲授两篇文章的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开展一系列课堂活动,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比较两篇文章的观点和行文,从多个角度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接着,围绕“议论的现实针对性”开展互动讨论,询问学生:“魏征和王安石分别针对什么现实问题发表看法?”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同时,呈现背景资料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梳理归纳,为后续对文章的深入探究奠定基础。在学生讨论过后,教师要集中讲解议论的针对性,为学生答疑解惑,明确说理要注意方式和方法,面对不同的说理对象需要调整说理的策略。此时,可以抓住契机抛出问题:“面对唐太宗和司马光,魏征和王安石的说话方式有何不同?”引导学生回顾文章圈画出称呼对方时所使用的称谓以及作者的自称,从中分析对说理对象的态度,聚焦具体的片段梳理归纳说理策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明确两篇文章各具特色,《谏太宗十思疏》中采用借古讽今的方法,而《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发人深省。在群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对比同类型的文章,比较其在表达方法、写作思路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能够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困境,消除抵触情绪,使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在群文阅读过后,语文教师可以抛出开放性的问题:“结合写作背景,你认为哪篇文章的现实针对性最强?”引导学生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尝试写一句短评,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知。
(三)推敲诗文语言,讲授品鉴技巧
与现代文相比,古诗文涉及的词汇、句型会带给学生一定的理解困难,古诗文中的生僻词汇会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增加古诗文的理解难度,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师要从古诗文的语言着手,组织开展深度学习,讲述词汇、句型的深层内涵,创设教学情境、组织课堂活动,带领学生深入古诗文推敲语言,借此打破学生对古诗文的刻板印象,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指导方法,传授分析品鉴的技巧弥补以往教学的不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指导学生抓住具体的字词展开深入探究,帮助学生掌握古诗文的赏析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在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课本“古诗词诵读”中《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师生可合作诵读,在诵读中划分诗词的层次,并概括涉及的几幅图景,即春江花月图、月下沉思图、思妇怀远图、游子思归图,教师以“春江花月图”为例带领学生赏析景物之美,指导学生找出其中所描绘的景物,感受意境特点,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内涵,并发挥想象力描绘画面,体会画面之美。
在分析“月下沉思图”后,聚焦“思妇怀远图”和“游子思归图”开展语言品鉴,指导学生齐声诵读,围绕“徘徊”“卷不去”“拂还来”等词语深入探究,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分析词汇所运用的表达手法,使学生在景物分析中感知人物的思想感情。如“卷”与“拂”表明了思妇不堪思念之苦所做出的无奈而且无用的挣扎,“不去”“还来”既是对月光的执着也是相思的执着,此时,教师可适时地抛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鱼龙‘鸿雁两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鱼龙”和“鸿雁”描绘的月下景物着手,感知月光清澈的特点,补充此处为用典,呈现拓展资料讲述鱼龙、鸿雁为古代互传音讯的载体,而词人以此展开描绘暗含了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由此可以推断二人音讯断绝,使得相思无着落。在对“游子思归图”的品鉴当中,教师可以放手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设置问题为学生提供思路指引,如:“‘游子思归图是如何表达游子思归的感情的?”提出问题后,教师要为学生预留出充足的空间,教师要走进学生当中加以指导,纠正学生错误的思想观念,及时地解答学生的疑惑,避免学生陷入思维困境。在学生分析过后,教师加以点拨,明确“游子思归图”中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梦境与实境交织,借此来烘托惆怅之情,让学生从中感知游子想要归家的心情。
(四)课堂归纳总结,及时查漏补缺
高中阶段的古诗文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古诗文中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事无巨细地讲解难以达到预期的成效,反会加剧学生的课业压力,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展开记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加强点拨指导,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在古诗文学习中传授学习方法,在学习过后带领学生梳理归纳,避免出现知识点的遗漏,在归纳总结当中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小组提问,采取多种记忆方式,打破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刻板印象,重拾学习自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在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课本“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中,在学习古诗文之前,语文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你心目中的苏轼是怎样一个形象?”指导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的词句回答问题,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如豪放、豁达、才华横溢,由此引出《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学习,明确诗文是苏轼悼念亡妻王弗所作,从而为诗文的分析奠定情感基调。
接着,指导学生在自主诵读的基础上鉴赏古诗文,聚焦具体的词句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中所传递出的凄婉、沉痛笼罩全篇,在分析“尘满面,鬓如霜”时,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想象苏轼“尘满面,鬓如霜”的形象,找些词句来概括其特点,如饱经风霜、灰尘满面、生活坎坷,并联系时代背景感受苏轼生活之艰难、心境之凄凉。古诗文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词人的情感,在古诗文学习过后,语文教师要重视虚实结合手法的讲授,明确其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频率较高,其中“虚”包括三大类:其一为虚幻世界和梦境。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所描绘的“小轩窗,正梳妆”就为虚幻之景,梦中一切皆虚幻缥缈,但是感情却是真挚深沉的,作者借助梦境的虚幻来体现情真意切,效果显著。其二为想象和回忆。引导学生回忆《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其中“故国”的“雕栏玉砌”是真实存在过的,但此时并不在眼前,因而为虚像。其三为设想之境,如柳永的《雨霖铃》中上阕写眼前实景实事实情,下阕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借助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在学习古诗文过后,教师要结合重点内容适当地拓展延伸,加深学生理解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回顾梳理古诗文中需要掌握的内容,避免学生遗漏知识点。
三、 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要引入多种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结合古诗文的特点组织开展一系列课堂活动,弥补以往教学的不足,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让学生感知古诗文的乐趣所在,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古诗文的分析品鉴当中,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度。高中语文教师也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考量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合适的指导方式,从课堂导入着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疑导入,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指导学生开展分析品鉴,深入古诗文当中感知文中蕴含的情感内涵,带领学生分析解读古诗文的语言特点,给学生传授分析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创设良好的条件,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在课堂学习过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归纳总结,及时地查漏补缺,弥补学生的短板,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堅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慧.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策略探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14):61-63.
[2]赵燕.更新观念透彻理解新课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其解决策略[J].作文·高中版,2022(1):28-29.
[3]路进龙.基于“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古诗文教学策略研究——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J].新课程研究,2023(17):48-50.
[4]魏琼昭.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策略——以古诗文教学为例[J].散文百家,2020(29):106.
[5]雷逢艳.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策略——以古诗文教学为例[J].空中美语,2020(8):636.
作者简介:陈玉静(1975~),女,汉族,河北新乐人,河北省新乐市第二中学,研究方向:高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