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话教学作为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与教师展开深入沟通,基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与同学之间进行相互交流,进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语文教学实践的质量,促进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在新时期有必要讨论以对话为学习策略,语文教学模式的设计及实施,在明确以对话为主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特征基础上,梳理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对话策略的教学原则,并寻求这一教学理念有效开展实践的方式方法。文章主要研究了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在对其内涵、特征、原则进行明晰的基础上,提出了课堂组织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对话;学习策略;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5-0059-05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作为整个课堂的设计者、实践者,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所采用的教学实施手段,直接影响着最终的教学效果。但受到班级授课传统模式以及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小学语文课堂存在方式刻板、形式单一的问题。
小学生有着开展交流的主动性,但以教师为权威、为主导下,学生话语权被压制,使得课堂氛围并不活跃。虽然小学阶段的升学压力不大,但仍然有教师习惯性地采用填鸭式、固定式的教学方法,尚未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尚未全面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这也不利于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教育教学工作者要始终探究教学优化的策略与方法。
一、 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
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并将其运用于课堂实践,使最终的课堂设计匹配教学目标并契合学生的发展特征。
(一)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优化必要性
语文教学是各个学段的教学重点,在优化改革过程中,要始终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其主动性。
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基于对话教学的理念,要求在开展课堂实践与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过程中,关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碰撞,侧重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心灵对话。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语文教学可以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在对对话教学理念有着充分认知的基础上,教师基于课堂教学实践,在理论指导下开展课堂探索,可以极大地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在学生作为语文学习主体的教学要求指导下,语文教學工作者要结合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地创新教学活动。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符合当前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必要研究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明确其内涵特征,并寻求实施路径与方法,进而提高以对话为学习策略课堂组织与实践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要求
在以对话为学习策略,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实现语言上的沟通,更要做到情感上的碰撞。
1. 情感互动
语文课堂在对文本进行分析过程中,本身就需要对于学生的感知能力进行培养,但学生在课堂之中未能投入情感去体会更加深刻思想内涵,使最终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时,关注于对话主体双方的深入情感交流,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堂内容掌握,而学生与教师的有效情感互动,既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又能培养其综合素养与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组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主体地位,更要侧重于培养主体间理解融合、感知体会的能力,进而在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其能力。
2. 心灵对话
在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也要实现心灵上的对话。当学生将文本理解局限在基础的内容,并未深入对其展开思考时,无法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也不利于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心灵沟通是对话教学的基础,对话的目的是通过信息的交流进而克服自身视角上的局限性,因此对话教学更多的是一种心与心之间的对话与交谈。教师要与学生实现心灵上的互动、沟通与交流,借助语言的深刻内涵来形成对于学生的深入了解、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保障课堂实施的质量,而在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中,也要能实现心灵对话,语文的内部蕴含的丰富情感需要学生体会、感悟。
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将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模式转化为师生互动、主体感知的教学实践方法。作为学生,在体会文本、感悟文本的过程中,个人的生活经验、认知层次等形成了对于文本的感知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学生感知、生活的经验理解文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享与交流。教师要在对话过程中对于学生展开引导,不断地创新课堂组织形式,在学生表达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能力的培养,保障教学效果。
二、 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设计原则
(一)学生主体
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之中未能凸显学生主体,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自主探究。在对话过程中由教师把控节奏,忽视学生的所思所想,也很难起到理想的引导效果。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基于对话教学理论进行课堂活动的创新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通过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实践活动,打造出更符合课程改革要求、契合专业学科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
语文教师在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培养发展的角度优化教学,关注于学生能力的充分训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特征。由于学生成长环境、家庭教育的不同,其在认知感知语文、知识探索过程中存在不同的水平与程度,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开展对话时,要结合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学习层次,为其提供表达表现的机会。在尊重个体差异基础上,通过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师生互动
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要坚持互动性的基本原则。教学设计要遵循互动性的原则,要从平等的教育角度开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探索尝试的过程中,通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有效配合,提高教学组织质量。
课堂虽然由教师设计,但学生是其中的重要参与者、配合者,教师的前期设计并不一定能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展示。课堂作为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舞台,教师要对舞台进行灵活调整。在设计对话时,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发展要求,组织课堂互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对其进行调整与优化,既给予学生自主对话的空间,也在对话过程中对其加以引导,通过对话最终保障课堂知识的有效讲解。
(三)广泛对话
在对话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广泛性的基本原则。组织教学活动时,对话要基于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特点,选定主题并丰富形式。在差异化的阶段,针对不同的对象与内容,最终的对话形式、效果存在着极为明显的差异。因此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坚持广泛性的原则,从综合能力培养角度出发,进行课堂设计与能力训练。
教师要借助于对话内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从融合性、综合性的角度,设计课堂活动。应用对话对于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是基础方式,在对话过程中也要加强对于学生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观念,养成良好的沟通习惯,从而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强化其对于知识的感知与理解。
三、 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设计要点
从现实的对话教学实施来看,针对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理解能力不同的培养方向所采用到的对话教学手段也要相应地进行调整。
(一)培养表达能力
在小学语文对话教学活动设计时,基于表达能力的培养方向,教师要对提问的方式、内容、实际节奏进行精准地把握。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虽然更多地从教师的角度进行知识的讲解,但教师在课堂中会时常应用主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利用主动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
但在对话的过程中,由于前期设计得不科学,简单的对话、重复的问题会导致学生对问题无法展开深入思考,即使学生跟随教师的节奏进行了问题的解答,也很难起到丰富知识体系、拓展认知深度的效果。
因此在以对话为学习模式,设计语文教学活动时,要明确对话对于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通过对话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展开深入思考。在对话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由学生跟随教师的问题进行思考,并用语言的方式进行呈现,从而锻炼其表达能力。
对话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为了避免简单重复问题而影响到表达能力的培养效果要对于问题进行整理,确保所选择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也设计出具有探究意义的任务,使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个人想法的表达,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互动的基础上,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考深度与广度。
(二)培养沟通能力
在开展沟通能力培养时,也要应用对话教学模式,通过自由对话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沟通、表达、理解能力都提出了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组织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从各方面能力的训练出发,为学生创造沟通交流的机会,提高其综合素养。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从应试教育的角度展开内容的探讨,并未在课堂上对于学生进行能力的训练以及交流机会,导致学生沟通能力很難得到培养。即使学生有了丰富的想法,却难以在课堂上进行表达,最终的教学质量也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因此基于沟通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要提高课堂的自由度,在课堂中借助于对话凸显学生的主体,尽可能使每一位学生参与到对话交流的过程之中,使学生在对话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并在不断地调整中更加顺畅地进行表达与沟通。
(三)培养理解能力
在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设计时,也要对学生理解能力进行培养。对话更多的是以学生的直接交流来培养其能力,但无论是自由对话还是提问、引导对话的形式,都有助于促进对学生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理解能力的培养是更高层次的要求,理解是一个相对主观化的过程。学生对于特定情感的理解,又与其生活经验、认知背景相关,为了使学生理解事物、认识事物,要从静态的对话出发,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展开对话,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将学生带入特定情境的方式,通过与文章内容相匹配的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感知和理解。在情境创设基础上,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思考问题,分析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最终理解文章所传递的深刻内涵。
四、 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以对话为策略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在设计过程中要坚持学生主体、师生互动性、广泛对话的原则,基于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也要适当地采用有效提问、自由对话、情境创设等多元化的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对话为学习策略,既要从语文学科整体出发,更要结合学生的差异化特点进行模式的改革与完善。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完善对话教学方式
在讨论小学语文对话教学活动设计要求时,结合表达、沟通以及理解能力不同的培养目标,教师可以采用提问、自由对话、情境创设等多元化的方法。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中,针对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教师要主动完善对话教学方式,通过对话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正确引导,增强对话教学效果。
教师即使对于对话教学理论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在应用过程中,当其对于内涵把握不清晰,要求标准把握不准确,有了对话的形式,很可能也会出现对话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更深层次的学生与教材之间的静态对话入手,展示对话式教学的应用价值。
语文教师要重点关注对话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明确其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找到对话着眼点,对于对话主题进行深化。教师要基于教材讲解内容,更要对于教材的知识进行拓展,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要对于学生的情况有充分的认知,了解其当前的学习背景,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以童话阅读为例,当学生在童话阅读的过程中了解了大量童话知识,教师在开展对话教学活动时,则要侧重于对于阅读技巧、理解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可以在对人物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借助对话的方式,使学生深层次地剖析童话内容,感受理解童话背后的生活规律以及生活真理。上课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考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并适当地抛出问题,学生在思考之后形成答案,教师可以组织班级交流,并对学习成果进行整合。在其中,学生作为交流的主体,也是接受其他同学沟通交流的倾听者,在相互的思维碰撞下,利用对话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对于童话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掌握其中的阅读技巧、阅读方法。
(二)强化师生互动交流
小学语文教学组织中,要强化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两大主体,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引导其更好地参与到课堂的探索,因此教师要在对话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主体、尊重学生的差异,通过师生大量交流,增强对话效果。
对话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即使开展了对话模式,但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对话并不契合学生的要求,导致了对话任务难以完成。面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采用相同的对话模式,最终会使得教学效率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通过差异化的对话教学强化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小学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针对话题开展相互之间的探讨与沟通,在教师抛出主题、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学生也会产生困惑与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问题展开后续的沟通与交流,并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同时也对问题进行探究,在实施对话时,教师要对于学生的能力水平有着全方位的认知,了解学生知识接受的水平并优化对话的形式。
例如,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教学者要抛出较为简单的问题,将落脚点放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课文的通读上。针对中等层次的学生则可以侧重于文本内容的剖析、技巧的掌握,对于更高层次的学生在开展对话时则要关注思想内涵的感悟与体会。教师要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设计对话,在对话中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尽可能借助对话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能力的充分训练。
(三)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自主自发地参与到课堂的知识、探索中。教师要对对话进行拓展,拓展对象、范围,丰富内容,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的基础上,通过对话使学生展开内容的探究,进而强化其对于文本知识的了解,提高整个语文教学的组织质量。
在整个的对话教学实践过程中,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对话。部分学生很难对公开的表达提起兴趣,可能由于性格、认知等的原因,而出现对沟通交流较为排斥的情况,因此教师要通过和谐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参与到对话过程中,在学生结合学习内容展开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强化其学习体验,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对话教学要从动态的角度,通過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实现信息的互换。教师要关注动态与静态的交流,通过以人为主体、与文本作者等展开对话,进而强化对学生所学内容的认知。因此在小学语文的对话教学实施过程中,也要针对对话的不同类型开展教学模式的优化。
强调动态的师生互动沟通交流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使其能参与课堂主题的探索。静态的对话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调动过往的生活经验、社会感知体验,对于文本进行讨论。教师可以进行情境创设,利用图像化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对于文本的认知能力,也可以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的成长,开展相关内容的交流与讨论,通过更加契合学生生活的讨论主题、沟通交流模式,使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对于文本展开理解,在教师引导下,对于所学的内容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
五、 结论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以对话为学习策略,开展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可以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教学活动的优化设计,使学生在对话中形成表达的欲望,在对话基础上形成个人的看法,从而真正掌握文本内容,提高教学组织效果。
参考文献:
[1]邢秀凤.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研究,2006,27(3):71-76.
[2]蔡守菊.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索[J].新课程,2016(22):13.
[3]赵姝.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分析[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40):369-371.
[4]张晓蓉.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讨[J].中国周刊,2020(9):151.
[5]李晋娥.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索[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2(22):50-53.
[6]葛邱琪.关于以对话为学习策略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索[J].魅力中国,2021(16):279-280.
[7]卞静.对话学习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语文课内外,2021(19):51.
作者简介:李小彦(1974~),女,汉族,甘肃天水人,甘肃省甘谷县大像山镇杨场小学,研究方向: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