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今社会,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而情感关怀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能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旨在探讨在情感关怀框架下如何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期为孩子提供全面的成长支持。
关键词:情感关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5-0022-05
现代社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焦点,对小学生进行科学而综合的教育至关重要。在这一背景下,情感关怀作为一种深刻的情感连接和理解方式,在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探讨如何基于情感关怀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弥补传统教育中对情感因素的忽视,为教育者和家长提供更有效的工具和策略,从而营造一个温馨、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助力小学生全面发展。
一、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变革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小学生在面对学业、人际关系、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时,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教师作为学生学业和生活的引导者,深谙学生的个性与需求,在学生成长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通过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妥善应对潜在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业成绩,还能培养学生的情感管理能力和社交技能,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小学教师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必要而迫切的任务,有助于营造更加健康、积极的学习氛围。
二、 情感关怀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联
情感关怀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存在深刻的关联。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情感因素在其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情感关怀,教育者能够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真挚的情感连接,为其提供安全、支持性的学习环境。这种关怀不仅体现在对学生学业上的关注,更包括对学生情感状态的理解和关心。通过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教育者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处理情绪,培养他们的情感管理能力,提高自尊心与自信心。同时,情感关怀还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情感关怀的理论基础
基于情感关怀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情感需求,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值得受到尊重和关注。在此理论框架下,情感关怀被视为满足学生基本情感需求的关键,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发展心理学则强调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尤其是儿童在情感和社会层面的成长。情感关怀理论基于这一观点,强调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发展,有助于建立稳固的自我认同和积极的人际关系。通过理解学生的情感状态,教育者能够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引导。
四、 基于情感关怀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应遵循的原则
基于情感关怀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当遵循一系列重要原则,以确保活动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个性化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育者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和情感差异,因为只有在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关怀,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其次,信任与尊重原则。强调在师生关系中注重互信和尊重,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使他们愿意敞开心扉,分享内心的感受。再次,参与性原则。强调学生的主体积极参与,活动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反馈,使学生主动投入活动。此外,情感导向原则。强调在教育活动中注重情感体验和表达,通过情感体验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处理内在情感,有助于提高学生情感管理能力。最后,可持续性原则。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持续性,这需要制订长期的计划,确保学生在其整个小学阶段都能够得到持续而系统的心理健康支持。
五、 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情感关怀的难点
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情感关怀面临一些难点。首先,课程压力和学业竞争使得教育者更加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层面的关怀。这使得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将情感关怀融入繁重的教学计划,情感关怀成为一项辅助而非主要的教育工作。其次,师资不足也是一个问题,许多教育者可能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培训,难以有效地开展情感关怀工作。而缺乏足够的支持和指导可能导致关怀活动的实施不够系统和科学。再次,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他们面临不同的情感困扰,这使得情感关怀需要更加差异化和个性化,而一般性的活动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最后,家庭背景的复杂性也增加了情感关怀的难度,因为家庭环境对学生情感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六、 基于情感关怀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提升专业教育能力
小学教师需要通过转变教育理念和提升专业教育能力来更好地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首先,班主任可以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还要将学生仅仅视为知识的接收者,而要更多地关注他们的情感状态和发展需求。都可以从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情感管理能力。其次,教师可以积极参与心理健康培训和专业发展,提升自己在心理健康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可能包括参加心理健康课程、培训项目,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新理论和实践。通过不断学习,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学生提供更为有效的情感关怀。
(二)做好师生沟通,关注学生实际问题
首先,开展基于情感关怀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师生沟通是确保有效关注学生实际问题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的个别谈话与每位学生建立更亲密的聯系。这个亲密的交流空间可以为学生提供分享内心感受的机会,使他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问题。通过深入的一对一对话,班主任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感状态,及时了解他们可能面临的问题,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同时,这种个别谈话也能够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
其次,为了拓展沟通渠道,教师可以设立反馈机制。通过匿名反馈箱或在线平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分享感受,这种形式的反馈可以降低学生的抵触情绪,使他们更自由地表达内心想法。对一些羞于开口的学生而言,这种匿名性质的反馈机制为他们提供了安全感,从而使他们更有可能分享真实的心声。同时,通过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教师能够更敏锐地察觉到学生的实际问题,为教育活动的调整和优化提供有力的参考。
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和小组讨论的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在这些集体性的活动中,可以引入与情感管理、心理健康相关的主题,激发学生分享彼此经验和感受的愿望。通过集体讨论,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整个班级的情感氛围,发现群体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总之,这种集体性的沟通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助于建立班级共同体,形成更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学习环境。
(三)引导理性表达,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在开展基于情感关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理性表达,并培养他们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书写、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私密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自由地将内心的感受用文字或图画表达出来。这种形式的表达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的情感,同时也促进学生的理性思考。另一方面,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班主任可以帮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体验并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制订解决方案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逐步提升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比如,就学生个人存在的“厌学”问题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谈话的方式与学生建立起信任和亲近的关系。在这个私密的环境中,班主任可以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对学校、学习的真实感受。通过积极倾听,能够理解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如是学科难度、人际关系还是其他因素所致。在引导学生理性表达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开放性的提问方式,鼓励学生深入剖析自己的感受和观念,如“你觉得在学校最困扰你的是什么?”“学习中有什么让你感到挫折的地方?”等,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使学生实现理性表达。同时,可以采用情感导向的辅导技巧,鼓励学生表达他们的情感,包括对学习的恐惧、挫折感等。通过情感表达,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感受,教师则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支持和建议。这种情感导向的辅导有助于打破沟通障碍,建立起更为亲近的师生关系。在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一起制订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问诊式的提问,班主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挖掘问题背后的原因,例如,是否存在学习方法不当、人际关系问题等。然后,共同制订具体的解决计划,包括时间管理,学习技巧的培养,与同学、老师的沟通等方面的策略,这有助于学生从问题中找到出路,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组织专业测评,关注学生情感需求
在开展基于情感关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专业测评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
一方面,班主任可以利用心理测评工具,例如,情绪识别测试、自尊感测验等,对学生的情感状态进行客观评估。这些专业测评可以为班主任提供学生在情感层面的基本信息,帮助他们更准确地洞察学生的情感需求。同时,也可以通过组织定期的班级座谈会或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和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结合专业测评的结果,深入探討学生的情感困扰和成长需求,更好地了解整个班级的情感氛围,及时发现群体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为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另一方面,还可以与学校心理辅导师或专业心理医生合作,进行深入的个别测评。专业心理医生的参与能够提供更专业的诊断和建议,帮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另外,通过与学生建立信任和尊重的关系,班主任能够更容易获取学生真实的情感需求。在日常交往中,班主任可以倾听学生的诉求,关心他们的情感体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情感连接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情感安全感,也能为教师更细致入微地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奠定基础。
(五)形成有效干预,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一方面,在开展基于情感关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可以通过形成有效的干预和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通过定期的情感测评和观察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表现,班主任能够快速识别出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这种早期的识别有助于在问题加重之前采取及时的干预措施。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记录学生的情感状态、问题表现和教育干预情况。通过档案,可以更加系统地跟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调整干预方案,确保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支持。同时,这也为未来的危机预警提供了翔实的历史数据。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水平,使他们能够更敏感地发现学生的心理困扰。通过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培养,形成一支具备心理健康意识的团队,所以更好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此外,可以建立学生互助小组或心理支持团队,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关心和支持。在这个小组中,学生可以分享彼此的心理体验,互相支持,也可以由班主任或专业心理辅导师进行引导。这种团体支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情感困扰,同时也可以让班主任更直观地了解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情感动态,提前发现潜在危机。
(六)组织团体辅导,培养学生良好品格
在开展基于情感关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组织团体辅导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组织班级团体辅导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互动的平台,让他们在集体中分享情感体验、倾诉烦恼。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和支持,营造出良好的集体氛围。在团体辅导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一些共性问题,例如人际关系、情感管理等。通过集体性的讨论,学生可以从彼此的经验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积极的互助关系。
此外,通过团体辅导活动,班主任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入一些情感管理和品德培养的主题,如责任心、尊重他人等。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学生对积极品格的认识,并引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付诸实践。这种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和内化积极品格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组织一些团体活动,如文艺表演、志愿服务等。通过参与这些团体活动,学生能够培养合作精神、团队协作意识,同时也有助于发展他们的领导才能和社交技能。总之,这些团体活动既是培养学生积极品格的手段,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发展自己个性的机会。
(七)组织小组游戏,引导学生发泄情绪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小学班主任可以通过组织小组游戏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发泄。教师需要精心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小组游戏,明确游戏的目标可以是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增强情感表达能力或促进团队建设,确保游戏能够促进合作、表达情感和建立信任。在游戏开始前,班主任应当向学生清晰地说明游戏的规则,并创造一个安全、包容的氛围,这有助于学生放心去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用担心被评判或批评。也可以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相互支持。
在小组游戏中,可以通過创设一些情境来引导学生表达情感。例如,利用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学生可以更自由地展示内心感受,借助游戏的情境进行情感发泄。游戏结束后,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短的反思,分享他们在游戏中的感受和体会,从而帮助他们深入地认识自己的情感。此外,教师需要在游戏中提供支持和引导。如果有学生表达了较为深刻或敏感的情感,应及时提供支持,并在学生需要时引导他们寻求更专业的帮助,例如,学校心理辅导员或家长。通过这一系列步骤,可以巧妙地运用小组游戏引导学生有效地发泄情绪,提高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同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促进团队合作。
比如,“情感宝盒探秘”活动旨在促进小学生情绪发泄,在活动中,教师为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装饰个性化的“情感宝盒”,并提供情感表达卡片,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情感分享时间”,学生选择卡片表达当时的情感,并在小组中分享与讨论。随后,通过创意表达活动,如绘画、手工制作等,学生能够进一步释放情感。通过展示情感宝盒,并每周选择一位学生分享,建立了一个“情感宝盒角”,在班级中形成了情感表达的传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并为表达深刻的情感提供额外的支持。这个活动不仅为小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温馨的情感表达平台,同时也巩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关怀,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造了有益的教育环境。
(八)密切家校联系,构建良好家庭氛围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密切与家庭联系。首先,定期进行家访是一种直接了解学生家庭环境和背景的有效方式,能使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此外,组织定期的家长会也是一种促进沟通的途径,通过介绍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可以使家长更好地理解学校的工作。
在营建良好的家庭氛围方面,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首先,定期的沟通是关键。通过与家长的定期沟通,班主任可以分享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心理健康状况,帮助家长更好地支持孩子的成长。其次,组织一些家庭活动,如亲子运动会或家庭日,有助于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情感沟通,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最后,通过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可以为家长提供有关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帮助家长更好地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
通过这一系列方法,教师不仅可以在学校内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能够与家庭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 结论
综上,在基于情感关怀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中,教师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转变教育理念、提升专业教育能力,教师能够更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实际问题。在师生沟通方面,通过个别谈话、反馈机制、小组讨论等方式,建立多元化的沟通渠道,可以深入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情感状态。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理性表达、组织专业测评和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形成科学的干预体系,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此外,团体辅导活动也是培养学生积极良好品格的有力工具,通过集体性的讨论和互动,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通过践行情感关怀、建立多元化的沟通机制、科学的干预体系以及团体辅导活动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温馨、支持性的学习环境,能够使他们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冯丽.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教育培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3.
[2]潘嫒嫒.小学教师关怀行为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1.
[3]刘玉姣.农村小学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心灵关怀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1.
[4]帖玉玲.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对策研究初探[J].学周刊,2020(8):171-172.
[5]孔海燕.青少年犯罪预防关怀本体论[D].烟台:鲁东大学,2017.
[6]王艳春,金英喜.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J].科技展望,2016,26(14):285.
作者简介:王娟(1979~),女,汉族,甘肃嘉峪关人,嘉峪关市逸夫小学,研究方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