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策略

2024-04-29 01:10:26杨钊
秦智 2024年1期
关键词:创新策略音乐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于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从而对学生心理健康起到促进作用。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创新教学策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的同時,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让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识别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1.039

引言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思想、观念、个性等方面健康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而音乐课程作为一门人文艺术学科,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易于理解等特点,具有调节学生情绪的功能。因此,将音乐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是当前小学音乐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1]。

一、小学生存在的若干心理问题及原因剖析

目前小学生心理问题较为普遍,且存在低龄化的趋势,如自卑和抑郁、紧张和焦虑、过分担忧和依赖、社交问题、情感障碍等。随着“双减”的实施,大部分地区小学生确实“享受”到了少作业或无作业的轻松感,但部分地区实行并不深入、透彻,大量繁复的作业和被习题“偷”走的周末让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内驱力,对学习产生较为强烈的抵触心理,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虽然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明显减少,但是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在教师和家长群体成为一种隐形压力转而以其他方式落在小学生肩头,除了需要进行大量课外阅读,许多学生还要应对家长所布置的家庭作业。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家庭关系不融洽、亲子关系紧张、缺乏家庭教育知识等,会导致学生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自卑、忧郁等消极情绪,小学生心理健康指数跟家长个人心理素质、行为素养和教育水平高低也有很大关系。现如今,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家长“鸡娃”,同学、朋友、邻居互相之间在教育的各项指标上攀比“内卷”严重,忽视了最重要的精神内核,即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使得学生容易出现情绪障碍、品德缺陷等问题,导致低龄段学生跳楼自杀、校园暴力等极端校园不良事件频繁发生。

二、音乐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允理惬情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部越来越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提倡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学科相融合,使其在各个学科中可以实施和体现。在这种背景下,跨学科融合属于教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符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内在要求[2]。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学生在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分析音乐作品、理解音乐情感等方面得到提升,可以使学生学会情绪控制,形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与过去的德育教育相比,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心理发展,站在学生的发展需求上,关怀学生、帮助学生,从而培养其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3]。小学音乐教学的教育目标和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音乐教学中,既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又可以达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深度挖掘音乐教材的情感体验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度挖掘教材的情感体验,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并帮助其进行积极、健康的心理调节。教师还要挖掘出教材中包含的道德情感元素,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崇高的理想,这对健全学生的心理有着积极促进作用[4]。例如:在三年级《两只老虎》中,其教学目标是要学生能够掌握演唱二部轮唱,并且能够根据相应的动物来进行歌词的创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来设置问题:“为何两只老虎,一只缺耳一只缺尾?”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找出问题的答案。有学生说是猎人打的,有学生说是打架打的,有学生说是不小心摔倒弄的,还有学生说老虎是怪物,教室里的氛围能够马上活跃起来。此时,教师可以抓住机会,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环保、安全和品德的养成教育,让学生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接受教育。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前的时事为学生找到另外的答案:“老师听说南方今年下大雪,很多的树、电杆都被雪压塌了,有两只老虎,一只被雪冻坏了耳朵,一只被电线杆压断了尾巴,虽然两只老虎残疾,却没有被任何的困难和挫折打倒,仍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勇敢而幸福的活着,我们要不要像这两只老虎一样?”通过深度挖掘音乐教材的情感体验,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使其能够调节自己的心态与情绪。

(二)借助体态律动教学法把握学生心理特点

体态律动教学法是音乐教学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教师通过肢体动作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乐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5]。例如,在三年级《诗韵悠悠》单元中,教师在讲授《游子吟》时就可以让学生进行体态律动。首先,教师要引入情景,提前准备一组有关母亲的图片,并在教学中进行演示:“各位,现在老师想和你们分享一组我觉得特别好的图片。”当演示完毕,教师提问:“你们看了以后,有什么样的感觉?”利用这样的情境设置,可以让教师更快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学生说他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有学生说感受到了母亲的力量,希望自己快点成长起来,这样才能报答母亲。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歌词,在最后一行重复一遍,当学生掌握歌词的节奏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身体力行的感知音乐,在告知学生如何进行穿针引线后,再根据歌词的节奏添加穿针引线的动作,比如穿针和引线的动作都是用二拍子的恒拍来进行的,在上波音的时候,可以将“针”在头顶上轻轻擦三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上波音的节奏。在此教学中,教师要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来掌握各个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进而循序渐进地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既可以激发学生形体动作的响应,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肢体律动来感受音乐,是学生内在情感活动的最好体现。

(三)通过合唱教学体验集体合作的乐趣

合唱教学是一种集体演唱的音乐教学形式,通过合唱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集体合作的乐趣,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师在组织合唱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音频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合唱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合唱教学体验集體合作的乐趣[6]。如在六年级《小小少年》这首歌曲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唱的方式进行教学,让每个小组有一名领唱和两名伴唱,领唱负责带领整个小组演唱歌曲,伴唱则负责配合领唱的演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欣赏《小小少年》的相关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和歌曲创作背景,让学生欣赏到不同风格的演唱方式和演唱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除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合唱教学外,教师还可以将小组合唱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不同演唱方式和演唱效果进行对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音乐作品对小组进行分组分配,如将男生分为一组、女生分为一组等,同时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异性交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使其感知到集体合作的乐趣。

(四)开展趣味性游戏教学减轻学习压力

玩是小孩的天性,所以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小学,学生对于游戏都没有任何的抵抗力,而且有着非常大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将游戏与日常的音乐知识教学相结合,创设游戏化音乐课堂,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提升其教学效果[7]。由于游戏能创造出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因此,能更好地缓解学生的压力,增强其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乃呦乃》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做一些简单的音乐游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在进行游戏前,教师要讲明白游戏的规则:“下面老师为大家播放几段音乐,大家来抢答歌名是什么,是哪里的民歌,谁回答得最快最准确,老师就奖励他一朵小红花!”教师可以播放以下几首歌曲,包括江苏民歌《茉莉花》、蒙古族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等,然后请学生踊跃答题,最后为获胜者颁发奖品,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前小游戏完成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入新课:“刚刚我们已经听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优美歌曲,现在,老师要带着你们一起进入丰富多彩的乡音世界,去了解其他地方的民歌”通过游戏活动的引入,既可以创造一个快乐、放松的课堂学习气氛,也能够让学生对第一节新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其学习水平和效率。

(五)丰富音乐课外活动升华学生情感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所以,在进行音乐课外活动时,教师要选择小学生比较熟知的生活素材,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升华学生情感,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8]。首先,在音乐课程中,除了歌唱之外,还有舞蹈、乐器等相关的课程,在设计课外活动时,可以运用一定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使其主动地投入到音乐教学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对集体的热爱,使其乐于助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三年级《丰收之歌》这一课程中,主要是让学生利用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来进行创编,并且可以参加各种音乐活动,在歌曲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丰收的喜悦,从而珍惜劳动成果,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教师可以将气球放在教室门口,想象是丰收的果实,并请学生模仿农夫收割的样子。首先是将班上的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自己排好队,组成一条龙,四组中两两进行PK,在摆放好的位置中,小组既不能走错路线,也不能空手而回,每到一个点都要拿上一个气球,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击鼓表示开始,鼓停止后表示结束,最后得到气球最多的一方获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都得到了极大的集中,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农夫的艰辛,让学生对来之不易的食物更加珍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教师可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小学音乐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体验、感悟音乐之美,这样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杨雪梅.新课标视角下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亚太教育,2023(14):65-67.

[2]梁小英.小学音乐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研究[J].黄河之声,2020(7):123.

[3]刘巧.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融入[J].艺术评鉴,2020(4):103-104.

[4]刘莉.音乐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教育现代化,2019,6(91):278-279.

[5]罗玉珠.音乐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黄河之声,2019(18):93.

[6]刘美微.心理健康教育在儿童音乐教学中的渗透[J].黄河之声,2019(18):119.

[7]幸银盈.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0):184-185.

[8]谢飚英.如何利用小学音乐教学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6):84.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项目名称:后疫情时代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S[2022]GHB1913)

作者简介:杨钊(1989.4-),女,汉族,甘肃天水人,博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学生发展与教育。

猜你喜欢
创新策略音乐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互动与互补:《新周刊》微博传播策略浅析
新闻界(2016年11期)2016-11-07 21:32:35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9:02:35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关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思考和浅谈
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1:58:26
新形势下企业干部管理的创新策略探究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创新
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8:09:03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36:40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3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