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甘肃非遗资源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高校思政教育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甘肃非遗对地方高校的思政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积极探寻甘肃非遗融入地方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可以从主抓非遗课程渠道、开展课程实践、做好社团建设以及结合信息技术优势等方面努力实现,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强的保障。
[关键词]甘肃非遗;地方高校;思政教育;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1.034
甘肃既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又是古代中西方文明互动的重要交流通道,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地域特征,甘肃不仅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有丰厚的非遗资源,这些非遗资源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讲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新时代背景下,学界关于非遗融入高校思政的研究从宏观层面展开,偶有非遗名录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典型案例研究,但是关于甘肃非遗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及其实现路径还未有学者触及。因此,本文将围绕甘肃非遗资源在地方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和实现路径予以探讨。
一、甘肃具有丰厚的非遗资源
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至此正式开启了国家层面的非遗保护工作,并制定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
甘肃作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和中西交流要道具有丰厚的非遗资源。从非遗表现形式的类别来讲,非遗名录类别中的10大门类在甘肃非遗中均有分布,并且同一门类在不同地方又有不同的特色。从非遗民族性来讲,全国56个民族,甘肃就有54个民族。甘肃非遗的民族性色彩既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体性又别具特色的多样性,“其民族性既表现为各个民族非遗的独特性,又表现为民族之间非遗的共融性”[1]从非遗地域性来讲,甘肃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形成了甘肃非遗的多元化。
截至2022年,甘肃有花儿、环县道情皮影、土族格萨尔3项世界级非遗名录;太昊伏羲祭奠、七夕节等83项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崆峒派武术、民勤骆驼客等493项省级非遗名录。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公布四批累计493项省级非遗名录;全省现已认定68名国家级758名省级非遗传承人,有3家企业入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庆阳香包制作技艺、蒙古族服饰制作技艺、天水丝毯制造等15个项目列入第一批国家级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全省各市(州)共公布2186项市州级名录,认定3452名市(州)级传承人;各县(区)共公布5396项县区名录,认定8299名县(区)级传承人,甘肃省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2]。
二、甘肃非遗对地方高校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
甘肃非遗蕴涵着陇原儿女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底蕴,闪现着鲜活的生命光彩,是甘肃传统文化的根源和命脉,是甘肃文化的优势所在,甘肃非遗为地方高校提供了丰富的思政教育文化资源,甘肃地方高校应借助非遗彰显其地方性的文化特征,将非遗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文化资源。
(一)甘肃非遗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2019年发布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收,是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甘肃是华夏文明的摇篮,甘肃非遗是华夏文明的生动体现。如国家级名录民俗类别中的太昊伏羲祭奠、女娲祭奠以及流传在甘肃清水一地的轩辕故里传说。这些非遗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是甘肃作为华夏摇篮的佐证。这些宏大的祭奠仪式活动和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是陇原儿女作为华夏子孙的民间记忆,这些记忆延续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不断的文化基因,是甘肃民众作为中华民族成员认同的重要文化符号,生动体现了中华文化精神,是甘肃民众的精神家园。甘肃非遗本身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可以激发当代大学生内心深处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豪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坚定了理想信念。
(二)甘肃非遗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对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甘肃非遗中蕴含着民众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民间文学类非遗是民众道德教化的重要载体。甘肃民族众多,各民族丰富的民间文学类非遗是我国非遗文化的瑰宝。不论是哪一民族,民间文学类别非遗的“善恶”二元观影响着甘肃民众的为人处事,惩恶扬善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汉族的宝卷、少数民族的民间叙事诗以及多民族共享参与的传统戏曲,在调节民众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其文学性的故事内容无一不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对真、善、美的追求表达的淋漓精致。另外作为传统技艺类别的非遗是中华民族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对甘肃传统技艺类非遗的认知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服务精神。
(三)甘肃非遗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
美育是完善人格、提高品格的重要途径,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甘肃非遗凝结着民众的智慧和创造力,承载着甘肃民众的生产生活愿望,塑造着甘肃民众的精神生活。它的美是甘肃民众最生动、最鲜活的精神追求。如传统民间技艺中的皮影,它的美不仅仅在皮影戏表演过程中,还在于皮影本身就是精美的艺术品。如甘肃藏族的锅庄舞寄托了人们对自然的赞美、感恩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甘肃花儿不仅具有独特的音乐美感,而且表达着人们对纯真爱情的向往。如兰州太平鼓气势高昂,展现了浓郁的西北风情。甘肃非遗所具有的独特审美价值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审美能力的重要文化资源。
(四)甘肃非遗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非遗是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不仅仅是历史的“活化石”,同样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在发生着变化,是“活态”的文化。非遗必须注入时代的活力才能彰显其顽强的生命力。如庆阳香包、裕固族服饰、临夏砖雕成功入选我国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它们以其创造性的传承方式助力了乡村振兴,不断释放了甘肃力量。甘肃非遗的传承离不开创新,在非遗传承创新典型案例中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努力成长为时代新人。
三、甘肃非遗融入地方高校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
甘肃非遗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需要积极探寻甘肃非遗融入地方学校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抓住非遗课程渠道
课程教学是思政教育的重点,甘肃地方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师资优势开设相应的非遗通识课程。“高校的通识课程不应该只是对过度专业化的纠偏,而是肩负着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使命,肩负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的使命”[3]。甘肃非遗的表现形式与地方高校专业的课程内容都有一定的交叉性。如体育专业的武术课程、美术专业的民间美术课程、音乐专业的传统音乐课程、文史类专业的民俗学(民间文学)课程等。地方高校可以鼓励具有相应专业背景的老师开设相关专业的非遗通识课程,明确课程目标,在拓展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文化素养,努力挖掘非遗课程思政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为甘肃地方高校思政教育拓宽资源。同时具有非遗知识相关专业背景的老师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公共选修课,因为非遗本身的生活性,以及形态上的生动性,相对于其他理论性的思政课来讲更具直观性、生动性和吸引力。
(二)开展非遗调查实践活动
非遗思政教育要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甘肃非遗保留了甘肃文化的原生状态,是千百年来陇原大地民众在地理环境作用下的生产生活方式。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理、历史、民族因素的共同碰撞下,甘肃非遗在不同地方展现出不同的风采。走向实践、走向田野、走进生活,在乡音、乡情中会让大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地方高校可以结合地域环境,目标清晰的设计出实施非遗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先由教师指导学生选题,在校内通过查阅文献了解非遗相关知识,明确调查内容,初步设计调查提纲。学生可以在寒暑假中实地调查了解非遗现状、也可以拜访传承人等。学生可以撰写相关调查报告,也可以撰写相关论文,如对非遗文化内涵,传承保护等方面的探讨。在调查和研究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非遗的认知,也培养了自主探究能力,非遗所具有的价值和魅力会逐渐显露出来,在实践中非遗的思政价值得到凸显。
(三)做好非遗社团建设
社团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社团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帮助学生深化兴趣爱好,提供了丰富的课外知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还可以丰富校园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地方高校应该依托师资优势指导学生成立非遗社团,吸纳非遗爱好者加入到非遗社团中来。在社团活动以学习和开展活动入手,依托传统节日和各类文化节为契机,通过举办非遗展览、非遗知识比赛、非遗实践展示(如民歌展示、民间美术展示、民间戏曲演唱)等活动营造全体学生认识非遗,学习非遗的良好氛围。同时,社团还可以与社区合作,开展相关各类活动,社团走出去服务社会。
(四)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
新时代必须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搭建非遗学习平台。“可依托微信、微博、直播平台;利用声音、图像以及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深度访谈和广泛的非遗文化传播,利于充分展现其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4]甘肃地方高校应加强对网络平台和新媒体平台传播力量的重视,结合地域性特征,依托校园网组建非遗文化平台,推出具有突出价值的地方非遗名录以及相关思政作品。同时,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之下,利用微媒体平台传播速度快、参与者多、互动性更强的特点,依托微信公众号推出文章、视频、音频等形式的非遗,利用文字、图像、声音相结合的方式传播非遗文化,以直观、灵活、生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与非遗文化资源信息进行交流和互动,充分展示其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际国家的身份和标志,是民族之根,精神的家园,要继续加大非遗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5]地方院校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把非遗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因地制宜实现非遗的思政教育作用,为实现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强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程金城,周奉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类性、族群性和地域性——以甘肃非遗为例[J].甘肃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5):2-8.
[2]施爱萍.甘肃非遗出彩“蝶变”的背后[N].甘肃日报,2021-7-14:4.
[3]倪雄飞.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及其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21,39(4):113-119.
[4]薛礼峰.将非遗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政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27):149-153.
[5]彭金山.关于甘肃非遗及保护、传承的若干思考[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4):11-17+2.
基金项目:2020年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项目,项目名称:甘肃地方高校非遗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项目编号:GS[2020]GHB4644)
作者简介:杨志新(1978.8-),女,回族,宁夏灵武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西北民俗和非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