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思政课”建设的背景下,以时事为抓手开展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以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科学解读时事的内涵与特点、分析时事的结构与形式、掌握应用时事的原则与方法,通过探索时事的教学与应用,以此实现学科育人价值,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大思政课;时事;课程思政;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1.021
一、解读时事的内涵与特点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在总体要求中指出“有的课堂教学与现实结合不紧密……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1]。面对新时代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问题,教师以时事为抓手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将教学与现实紧密结合,能够更好地突出问题意识和实践导向,有效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时事内涵和特点的正确解读,是教师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一)时事的内涵
时事,指最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可以表现为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多种现象,既可以是典型的某一事件,也可以是复杂的事件集群,主要表现为民众、社会、社会群体和国家等在处理日常事务和国内外关系方面的重大活动和事件。人们在阅读和理解、使用时事的时候,也会有“时事政治”的说法,这里的时事政治,是最近某个时间段发生的国内外政治大事,主要表现为政党、社会和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专指时事中的政治事件、活动和行为。杜威讲生活即教育“不仅社会生活本身的经久不衰需要教导和学习,共同生活过程本身也具有教育作用。”[2]因此,本文所指的时事,不局限于时事政治,而是时时刻刻在发生的,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的重大时事事件。
(二)时事的特点
时事具有鲜明的时效性且关涉多重领域,具有值得分析的意义与价值。时事作为国内外大事之大,体现在其深刻的性质特点层面,具有概括性、全局性和价值性。
1.概括性
时事作为最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之大,首先体现为其“概括性”。时事的概括性,指的是时事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反映。例如“党的二十大精神”,对这一重要时事的学习和把握,不仅要深刻把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和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而且要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重大原则,除此之外,二十大精神的丰富内涵,体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这也充分体现出时事事件具有突出的概括性。
2.全局性
时事作为最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之大,还体现为其“全局性”。时事的全局性,指的是时事是关系到民众、社会、国家的整体性事件,具有全局性影响。并不是当下发生的热点事件都能被定义为时事,例如经过媒体炒作放大的网红个人事件、演员轶事等内容,不足以成为时事而吸取公众资源的关注。如果类似事件超越个人生活领域,而造成重大影响,涉及道德、法律等层面,则变成时事热点,具有重要解读意义。例如某演员在合理合法范围内,结婚或离婚,改变生活状态,并不对他人造成影响,这就不属于时事的范围。但是,在触犯道德和法律的情况下,其婚姻生活状态改变,并造成重要影响引发社会关注,则成为一个典型的时事事件。这样的热点事件,涉及多范围多领域,具有全局性,属于时事的范畴。
3.价值性
时事作为最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之大,还体现为其“价值性”。时事的价值性,指的是时事作为关系到民众、社会、国家的重要事件,具有被关注的特殊意义,并通过时事的关注,引发价值领域的探讨,可以表现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多重价值层面。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关系。因此,对于时事而言,其价值性主要体现在被关注的意义上。“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作为认识世界的主体,有关注时事的需求。时事的价值性,影响人类认知的价值层面和实践层面,并造成深远意义。例如,“双减”政策的推进落实,引发社会重点关注,对于其所关涉到的整体育人目标的价值、家校协作的意义以及高质量课堂教学的意义等,从宏观架构到微观落实,都成为“双减”这一时事的重要价值体现。
二、分析时事的结构与形式
作为教师有必要对时事的结构形式做科学的深度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于时事发生所涉及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解和把握,继而进行解读、分析和应用,从而真正实现以时事为载体展开教学的改革创新,展开课程思政的全方位育人。
(一)内容要素
在应用时事之前,要对时事的内涵有所把握,同时对时事的具体结构有所了解,才能够充分理解时事的内容和价值。时事作为最近发生的重大事件,其构成要素因为时事的内容种类差别而有所区别。时事往往以新闻的方式传播表达,其内容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但是时事与最近发生的一般事件有所区别,即具有“概括性、全局性、价值性”。
通过对时事六要素的把握,可以迅速地把握时事的主要内容。这对于每天接触大量信息的教师而言,快速筛选有用信息,提高阅读效率,及时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大有裨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时事表达的顺序可能有多种方式,存在差异。
(二)结构顺序
时事表达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在表达和传播的过程中,因为传播方式、传播主体以及传播目的的区别,会有结构顺序上的较大差异。时事内容在表达上的结构顺序,有以下三个特点:
1.顺序结构,表达全面。时事表达的顺序结构,即按照时事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是一种把时事表达的六要素顺次串起来的结构方式。顺序结构的时事表达,内容全面,能够让读者快速捕捉时事的主要内容。
2.乱序结构,突出重点。因为时事事件作为新闻的一种,在传播中要注意简洁、凝练,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充分的信息,所以不能报道所有的时事内容,而要强调最有价值的内容,由此就打破了顺序结构,突出重点。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开头介绍,后面的内容可以根据重要性依次递减,也可以根据受众关注点灵活排列。
3.聚焦关键,综合表达。时事呈现的方式往往是话题式的,因此在表达上呈现出聚焦关键词的特点,例如“双减”“碳中和碳达峰”“数字中国”等,人们围绕时事的关键词,进行话题式的综合表达,进行讨论、分析和探究等,这也是时事的内容结构上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三、应用时事的原则与方法
教师遵循方向性、客观性和思辨性的原则,解读整合时事的关键信息,提炼有效价值并融入到学科教学中,一方面对社会有了更真切地关注和融入,另一方面对学科的本质有了更透彻的了解和把握,实现了自我发展和专业提升。
(一)应用时事的基本原则
1.方向性
教师进行时事阅读和应用的首要原则,就是要保持坚定的政治方向,方向出错,那么理解时事的角度就会出错,对时事价值意义的解读就会出错,对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教师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教育公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教育教学活动,融入时事教育,并着力提升教育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和指导性。
2.客观性
客观性,即要在阅读时事的时候,尊重事实,保持理性,不受时事传播媒体的有意导向。时事在传播中,因为传播者基于新闻价值或传播利益的考量,会对时事六要素中的个别因素做重点突出,从而吸引眼球,增加时事的热度和关注。因此,教师要注意保持客观性,多渠道获取时事信息,保证获取真实信息并对时事进行客观性分析和探究,引导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批判和反思意识,有利于养成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理性精神”。[4]
3.思辨性
教师要时刻保持思辨的能力,运用演绎与归纳、分析与综合、推理和论证等逻辑思辨方法,对时事进行分析。只有充分运用逻辑的方法,辩证的方法,才能够分清事物之间的联系,探究复杂问题的本质,不断澄清一个又一个时事背后的价值意义,从而在不断认识事物和不断创造事物的过程中前进。将时事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问题的探究和分析中,实现素养的养成和自由全面的发展。
(二)应用时事的基本方法
1.解读整合关键信息
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结构和方式发生变化,即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这种多元统一的根基,则是真实的社会生活。只有面对真实情境、面对真实问题,才能让学生得到真正的能力提升和素养养成,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时事以真实的问题呈现在教师面前,但是这些信息具有复杂性,需要教师进行科学解读与整合。由于时事本身的特点,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都不像简单的新闻那样条理分明、头绪清楚。时事涉及的内容都比较复杂,牵涉的人物也较多,存在的问题也多种多样,这就需要分清时事中哪些是基本事实,哪些是传播者的判断分析,哪些是时事背后所反映的问题和价值意义。
教师在对时事进行基本要素、结构形式和价值意义进行合理解读之后,要充分选用全面而多渠道的时事信息,不能局限于短平快的视频和简讯的呈现方式,也不能单一化采取个别媒体的报道信息。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体现,并充分考虑到对学生的表现性评价,在教师的指导和设计下,对时事资料进行分析、整合,提炼关键有效信息,可以采用“口头报告、项目调查、角色扮演、时事日志、时事小报或论文、艺术作品、社会实践”等方式合理应用到学科教学之中。因为时事信息的内容非常丰富、角度各异、表达方式多样,所以特别需要教师的科学指导,以帮助学生提取时事中的关键信息。所谓关键,需要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设计并提取分析学科教学所需的时事信息,对学生在解读和整合时事信息时,出现的偏颇及时进行纠正。
2.提炼时事有效价值
时事的有效价值,一方面是时事本身蕴含的关键内容,一方面是时事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因此,时事价值是时事内容本身所包含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素质的总和。一个客观存在或发生的事实,能否成为时事热点,然后被关注和传播,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在多大程度上及以怎样的方式与公众的利益相关联;二是能否满足人们的感官需要。在这里,所谓的公众利益既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安全、公正、道德、荣誉、审美等社会价值利益,而心理感官需求则是人们对事物的好奇、趣味等心理满足,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好奇趣味并不是低俗、庸俗和粗俗等猎奇行为,也不是满足少数人需要的感官刺激。
作为教师,当时事指向学科的教育教学时,那么提炼时事的有效价值,还需要考虑时事在学科中的结合与融入,提炼时事价值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对接。针对同一时事的理解分析和应用,不同的学科教师,解读倾向存在差异。
四、结语
在“大思政课”背景下,读时事用时事的目的在于,将时事的内容要素、结构顺序和价值意义,与具体的学科有机融合,打造具有学科特色的时事教学案例,从内容、形式和价值层面协调统一促进学科教学的多维发展。以时事的教学应用为路径充分关照学科价值,指向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指向育人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EB/OL].2022-07-2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
[2]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一)[M].人民出版社,2012:135.
[4]吴素燕.让时政教学开启理性精神之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29):26-28.
基金项目:北京教育学院2023年重点关注课题,项目名称:新时代北京市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中的教学路径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ZDGZ2023-01)
作者简介:石双华(1986.6-),女,汉族,河北衡水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