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燕
班级合唱教学是以班级为单位,结合相应的教材内容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合唱教学和训练。它不同于合唱队的训练,班级合唱教学面对的是音乐水平差异较大的学生,加之合唱是需要每一位学生具有相应音乐技能和合作精神才能共同完成的集体活动,所以,小学班级合唱教学成为现今音乐教学的难点。如果老师只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反复机械练唱,就保证不了合唱教学的愉悦与有效,也达不到和谐统一的效果。近几年,我对班级合唱教学做了一些尝试与探索,摸索出了适合小学班级合唱教学的几点做法,现列举如下。
一、在节奏、音高等游戏中渗透对学生多声部听觉的训练
音乐语言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是节奏与旋律。新课标指出“识谱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要环节”。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教学领域,通过游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从中渗透对学生多声部听觉的训练。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多声部节奏声势律动
节奏是旋律的骨架,它包含着时间感、空间感和一定的韵律,各种节奏型都有各自不同的韵律。
如:在教学第一册“剪羊毛”这一单元时,我让学生按参加过的劳动分成三组。
羊的叫声:咩 — | 咩 — |
机器声: 嚓 嚓 | 嚓 嚓 |
小剪子: 叮叮 叮叮 | 叮叮 叮叮 |
先进行单组的劳动声势模拟,然后两组同时进行,再进行三组的劳动模拟。这样每组学生一个固定节奏型,每个声部仅是一个小节的无限反复,对每个学生而言,只要把握住自己的节奏声势,并在节拍上与大家一致,当大家一起模拟时便形成了不同节奏的声部叠置。
节奏声势练习,可以更直接地让学生锻炼他们的多声部思维和多声部听觉。自然界中的雷声、风声、雨声,火车鸣叫、大轮、小轮,甚至家禽家畜类的牛鸣、狗吠、小鸡鸣叫等等,都可以作为声势训练的教材。只要老师把握住节奏游戏这个环节,定能在趣味性的训练之中,为合唱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结合发声练习等进行多声部音高游戏
小学1~2年级已经有了简单的识谱教学,但是一些老师只是单纯地停留在单音的教学上。我认为现在孩子的接受能力都非常强,低段完全可以在单个音符认知的情况下进行最简单的二声部和声训练。这为中高段的合唱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样的训练,不仅使学生对基本的和声有了基本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得到了和谐均衡的和声之后的那份愉悦、满足及成就感。
(三)利用律动、手势来区分表现歌曲及欣赏曲中不同的声部,形成多声部概念
低段的孩子的性格特点是比较活泼好动。因此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律动来区分歌曲的不用声部。比如在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这一课,演唱歌曲的同学是做甩袖子的动作,而唱“嘿嘿”或者“阿索阿索”的同学则是表演跺脚的动作。从动作的不同上也让小朋友感觉到了声部的不同。
再比如在欣赏《我的小鸡》的时候,当(独唱)出现的时候,我让一个学生表演喂鸡的小孩,做着撒米的动作,而其他小朋友做小鸡啄米的动作一边做一边叫着“叽叽”。整个画面形象生动,帮助学生区分了不同声部,而且动作还帮助学生准确演唱的节奏。
二、在二声部教学中,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进多声部的实践活动
(一)同伴互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合唱教学正需要这种同伴榜样的引领。
(二)声部互换。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先分声部旋律诸段学习。第一步,把学生分成高低两声部,完整地欣赏歌曲,让学生体会歌曲的和声效果,并能听出各自声部的基本旋律,跟着音乐哼唱。第二步,两个声部学生分别轻声视唱各自的旋律,教师可在钢琴上弹奏几个关键音,给学生适当的支持。第三步是关键,在指导高声部时播放低声部的旋律,然后反之。目的是想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始终在一种“和声暗示”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提高其合作能力。
(三)肢体暗示。教师要善于用语言、眼神、指挥手势等肢体语言,向学生传达某种信息,做到每个细小的面部表情、手势的紧张与松弛变化都能暗示合唱时的具体要求。如果能把这种面部表情、指挥手势所隐含的意思迅速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并让学生及时领会教师的意图做出有效的配合,就更有利于体现合唱的整体设计。这种暗示,就会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当然,要进一步提高班级合唱教学水平,还需每位音乐老师加强学习,不断探索班级合唱教学的方法与技巧。一方面强化自身合唱教学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要多学习了解先进的合唱教学理论与经验,并加以应用,摸索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