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丰硕
摘要:从进入学校开始,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培养学生善良品行上下功夫,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所侧重,教会学生常存善心。(一)用好用活教材。(二)用好用活传统经典。二、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带领学生常做善事。(一)创设情境,放飞自我。(二)融进生活,丰富活动。
关键词:善良底色 常存善心 常做善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说道:“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校教育,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多措并举,从小在孩子心中深植善良的种子,为他们的人生打下厚实的善良底色,把他们培养成品行端正的合格公民。
无德无才是蠢才,无德有才是害才,有德无才是庸才,有德有才是人才。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一个人心地善良,慈悲为怀,对万事万物皆持恻隐之心,爱天地间的一切,爱一草一木,爱一鸟一蚁,爱自己以及人之爱。这样的人无论之于何时何地,之于何人何事,不会违背公序良俗,更不易藐视法律作奸犯科。一个人的善,还可以带动身边更多人的善,对某件事的善待,可以催生出更多的善行。古人云: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世上所有的福气,都是一点一滴积攒的善意。教会孩子善良,成就他们一生的幸福。
如此,建立和谐社会所需尊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践行,公民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的目标亦可达成。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指出:“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在进入学校开始,便有意识地在培养学生善良品行上下功夫,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所侧重,教会学生常存善心
(一)用好用活教材。新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开放性,就是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教科书有规定的篇目,但是教师可以灵活地安排课时,正因为善良品行是一切道德品质的根基,那么教师当然可以有意识地在这个主题方面多给予课时的倾斜,给学生把这方面的道理讲通讲透,让学生铭记于心,流淌进他的骨子里。
(二)用好用活传统经典。除了教科书栏目,教师还可利用更多的教学资源教导孩子。我国几千年文化,《论语》《三字经》《道德经》《弟子规》《诫子书》等等,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事半功倍。《道德经》有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世间一切都有因果循环,你只管善良,生命自有回响。《论语》有云: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诫子书》则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弟子规》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 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凡此种种,金玉良言,要毫不吝啬地、通俗易懂地向学生灌输,日复一日,年年如是,传统文化在这样的传承中绽放光芒,在学生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二、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带领学生常做善事
道理讲通透讲明白,只是内化于心,要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唯有在活动中体验、感受,外化于行,才能进一步夯实他的善念,在一次又一次的践行中成就自己,方能从内心深处体会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创设情境,放飞自我。灵动的艺术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将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给学生留下自主、自护、自理、自为、自悟的空间。比如,在五年级上册 《学会沟通交流》的教学中,我设计《敢于表达》情景小剧场,通过情景剧的表演和思考,让学生明白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沉默不语,要主动沟通,才能解决问题。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是学生主观参与、主动建构,是内化与外显的和谐统一,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成长出发,用更鲜活的教学手段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做个善良的人真好!
(二)融进生活,丰富活动。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活动性,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的有机融合。因此,培养善良的品行,不是仅仅在课堂中在教室里就能完成的。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遵循规则、学会成长。为了优化教学效果,教师教导与家庭教育要形成合力,要告知家长学生的培养方向,取得家长的认可与支持。在孩子的生活中,家长就会为孩子榜样示范,不伤害小动物,不伤害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讲信修睦,潜移默化地给孩子以有益的影响。教师则以学生的成长为阶段,每学期设计两到三次德育实践活动,让孩子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福利院等,让他们亲自动手,清扫街道、整理孤寡老人的衣物、栽种几棵小树。
梁晓声曾说:“善良不是刻意做给别人看的一件事,它是一件愉快并且自然而然的事,就像有時候,善良就是为了心安理得。”作为教师,特别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让学生心存善良,且内心愉快,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使命,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学生每天都发现,花木在对他微笑,这就是教会学生做个善良的人的最大回报。善良的人,就像一盏明灯,温暖身边的人,照亮世间的路,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