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丁晶(1980~),女,回族,福建福鼎人,福建省福鼎市秦屿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综合实践、劳动。
摘 要:针对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为了全面实现小学生的综合发展,分析情境教学法的运用,阐述综合实践活动情境创建的基本原则,为主题活动创建情境指明方向。随后总结现阶段面临的问题,结合实际总结问题的解决对策,立足于遵循“三段三化”原则创建情境、创建情境分类加强连贯性、针对主题创建有的放矢的情境三个维度,总结创建情境的优化方法,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质效的同时,以期能够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0-0006-04
小学教育工作的开展,是以核心素养为最终的目标,综合实践活动上,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往往是通过多元化方法,了解学生表现。例如,情境教学法对综合实践活动而言尤为重要,教师为学生创建不同的情境,在情境中能够直接地了解学生学习能力与基本情况,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以及教学质量。此外,情境教学法也可以准确地展现学生的实际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按照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案。所以,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期间,为了优化其教学效果,创建合理且整体性强的大情境至关重要,推动主题活动的进行,激发学生兴趣。基于此,文章围绕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展开分析,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质量以及学生核心素养。
一、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情境创建原则
(一)情境个性化
每名学生的性格不同,彼此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综合实践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创建教学情境,也需要遵循个性化原则。教师详细分析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创建情境时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针对每名学生的设计需求,为其设计相应的主题活动。尤其是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教师更应该做到因人而异,为学生释放个性提供机会。
(二)情境多元化
创建情境遵循多元化原则,对小学生而言,也是提升其综合素养的有力措施。学生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取自己的经历,投入到教师创建的情境中,使情境被赋予多元化的特征。作为教师,则需要结合实际创建教学情境,为学生参与提供条件。
例如,教科版《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我们的学习用品”,教师需在这一主题的教学中创建情境。为了体现出多元化,教师从学生着手,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学习用品的需求与想法。尤其是“文具的调查与设计”这一部分,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集思广益。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建相应的情境,如课堂上将学生组建为文具设计调查小分队,以小组的形式,向其他学生采集对文具设计的建议,最终由教师将所有的建议统一,与学生共同整理,为文具设计提供参考。这样一来,一方面学生也能够参与到课堂上,奠定了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教师采用创建情境的方式,进一步增强了本主题的真实性与趣味性,为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助力。
(三)情境发展性
创建教学情境的目标并非只是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质效,而是要通过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以及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教师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采用教学情境教学法,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便是发展性。这里提到的发展性,包括学生的发展、教学的发展。换言之,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创建不同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其中,真正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核心要义,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另外,教师通过发展性的教学情境,也有利于积累丰富的经验,为今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
二、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情境创建的問题
(一)创建情境过于看重形式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采用创设情境法助力主题教学的深入开展,但实际上可能并没有真正发现主题情境和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的关系,只是为了创建情境而创建。此问题的存在,尤其存在于主题生成课中,创建情境与课程的联系不够密切,导致后续活动开展受阻。例如,“节电小专家”这一大主题,教师便创建了“电的旅程”的情境,其中包括“家庭用电情况调查、设计节电方案、节电小贴士”这三项子课题。尽管此情境也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但是学生思维却受到限制,很难生成更加多元化、趣味性的子课题,如电力能源再生、社区居民节电态度大调查等。再如,在“规划健康生活”主题课上,教师创建了“我家的健康生活”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家庭健康,随之生成的子课题也是以此为核心,如学生家庭的养生方法、饮食健康等。实际上,这仍然缺少一些实践性强的子课题,如制作健康美食、分享健康零食等。面对上述问题,必然会影响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效果,虽然也要用到情境教学法,却并未真正发挥出该方法的优势,也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创建情境不够连贯
通常小学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所需课时比较多,以2~8个课时为主,情境必须存在于主题活动的全过程中。但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实践发现,个别教师在创建主题情境时,可能存在思想上的误解,认为导入便是情境,或者是在主题生成课上方需要创设情境,也有组织一个主题活动却创建若干不同情境的现象,从而降低了创建情境的连贯性。上述问题的存在,综合实践活动所创设的情境一般集中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几分钟,或者是第一课时中,也有同一主题下若干课时反复更换情境的现象。根据此类问题分析,创建主题情境不够连贯,无法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将难以顺利推进主题活动。
(三)创建情境独创性不强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创建情境有趣,可以成为课堂教学以及主题活动顺利推进的支点。根据积累的经验发现,在创建情境这一方面,直接套用的现象比较常见。换言之,教师创建教学情境并没有独特性,更多的是直接选择现有情境。模式化的教学情境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很难完全兼顾学情,不会起到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例如,在“好看的动画片”这一主题活动中,教师创建了“动画片竞标”的情境,并在主题活动中获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所以后续在其他主题活动中,依然套用此情境,只是简单地更改内容。虽然综合实践活动中依然采用的是情境教学法,但因为创建的情境并未与课程实际相贴合,所以很多学生的配合度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经过分析发现,教师正式组织主题活动之前,很多教师专门展开了情境化调查与研究,甚至增加了游戏环节,使学生提前参与一些比较有趣的活动,能够搜集一些有趣的动画片,并了解制作动画片的流程与知识,为参与“动画片竞标”作好准备。但后续依然选择此情境,实际上并未在主题活动之前做准备,只是一味地模仿,从而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
三、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主题大情境的创设策略
(一)遵循“三段三化”原则创建情境
教师在创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情境时,为了避免出现创建情境过于形式化的现象,建议遵循“三段三化”原则,即分别针对低年級、中年级、高年级的学生,设置不同的侧重点。一般是小学低段模拟化,中段生活化,高段社会化。
低段特指1~2年级的学生,针对此年龄段的学生创建模拟化情境,建议在主题活动中引入一些虚拟人物,并创建虚拟场景,情境风格需要体现出趣味性,能够发散学生想象力。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在主题活动中创建虚拟环游的情境,组织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动手制作一些道具、元素等,既可以丰富主题活动内容,又契合此年龄段学生实际情况。
中段一般指3~4年级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创建生活化情境,可以具体地以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为主,在课堂上还原生活情境,情境风格必须彰显价值,而且与生活实际贴合。例如,在“生活中的标志”这一主题活动,教师可以创建“寻找生活中的标志”情境,分别设置“我在生活中发现的标志”“DIY设计标志”中两个环节,所有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自己发现的标志,使活动能够有效开展。
高段为5~6年级的学生,教师主要创建社会化情境,聚焦社会热点事件,带领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社会职业,这就需要情境风格必须彰显格局,并且关注到价值导向。比如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创建企业模拟招聘会,所有学生均可作为面试者,考察“面试者”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等,在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如此一来,不仅可以真正体现出情境教学法的优势,而且教师创建有的放矢的主题情境,也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更加贴合,加强情境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二)创建情境分类加强连贯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情境的创建中,要想保证创建情境的连贯性,教师可以将所有主题予以分类,具体可划分为四类:第一,考察探究类主题;第二,社会服务类主题;第三,设计制作类主题;第四,职业体验类主题。针对不同主题创建相应的情境,保证主题与情境的契合度。
第一,考察探究类主题适合创建“研究类”情境,例如“生活中的标志”主题活动可以创建“标志研究院”的情境,教师作为院长,负责帮助所有学生研究项目;学生再分为不同的小组,即“研究部门”,学生作为“研究员”参与到活动中。第二,社会服务类主题建议创建“活动类”情境,比如“规划健康生活”主题活动,便可以创建“一项特殊的健康生活策划”情境,班级中的小组作为“策划部”,学生则作为“策划员”。第三,设计制作类主题建议创建“制作类”情境,比如“我们的学习用品”主题,可以创建“多样的学习用品设计比赛”情境,教师作为比赛的发起人,是一支招募优秀学习用品设计队伍。第四,职业体验类主题建议创建“体验类”情境,例如“节电小专家”主题活动,可创建“能源节约我能行”的情境,小组可作为“电力公司”,学生以“电力能源考察员”的身份参与到主题活动中。这种主题针对性的情境创建,教师可以从主题活动的全过程中顺利开展各项任务,避免了情境片段化的现象,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在情境中的参与感与体验感,继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三)针对主题创建有的放矢的情境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情境创建中,教师结合不同的主题,需要创建与之相契合的情境,以免出现情境套用的现象。建议教师组建情境资源库,获取情境创建的思路、架构等,有利于提高创建情境的效率。此外,教师在准备阶段还需要搜集案例,如“节电小专家”主题活动,教师便需要在前期准备环节,通过互联网搜集一些与此主题活动相关的素材,可以在主题活动组织的过程中加以应用,增强情境的趣味性。这样一来,也可以加强创建情境的针对性,使主题活动情境更加合理,且能够助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再如,“我们的学习用品”主题活动,教师创建情境的过程如下:首先,在主题介绍环节,需要让学生了解学习用品在其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重要性,并借助此次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动手实操的能力。其次,教师需要遵循“三段三化”原则,根据中段学生的学情,创建生活化情境,在上述“四大类型”主题中,创建“制作类”情境,即“多样的学习用品设计比赛”主题情境。最后,是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教师带领学生组建工作团队,选择团队的领头者,做好成员的分工。随后教师可以带领所有工作团队观看视频,了解学习中常见的学习用品,并且选择最感兴趣的学习用具,如笔类、本类、包类等,创建相应的学习用品作坊,由各个团队组织布设策划活动。每支队伍设计自己的学习用品,并且需要在策划活动上分享自己的研究工具与方法等。通过这种连贯的情境,学生研究学习用品的兴趣激增,为主题活动顺利展开提供了助力,而且也获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四)围绕教材内容,构建生活化情景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师在构建大主题情景的过程中,需要深入解读教材内容,围绕着本单元的内容,寻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情境,有效建立其生活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从目前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对自己所熟悉内容的思考,保证学生在实践中内化所学知识,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标志》一课时,教师需要站在生活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构建生活化主题情景。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用化教学资源,搜集一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标志,包括交通标志、公共场所标志、消防安全标志以及环保标志等,随后通过信息技术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深入的观察与探索,认识到这些标志在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在这一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调查自己所在区域公共场所的标志,引发学生的讨论与分析,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以及溝通能力,保证学生能够总结出公共场所标志的设计原则和作用。为了加深学生对消防安全标志的认识,使学生在遇到火灾时可以正确的使用消防设备,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进行消防演练,促使学生掌握消防安全方面的知识与内容,对应的安全意识显著提升。
(五)丰富学生学习体验,构建互动合作情景
互动合作场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的运用,对教学质量以及效率的提升有着一定积极影响。因此教材中大部分的实践活动依靠学生个人的力量无法实现。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合理地规划班级内学生,使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交流与互动,进而促进整个学习活动顺利开展。在大主题情境中,教师可以贯穿合作任务,彰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题位置,使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活跃整体的教学氛围。
例如,在教学“我们的学习用品”这一单元内容时,教师应当将学生作为主要核心,引导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与合作。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班级内学生分为多个小组,随后让学生在组内学生开展对应的调查活动,分析每位学生目前在书包中的学习用品,包括了笔、课本、尺子、橡皮等;学生之间还需要互相讨论各自的学习用品,思考这些内容的用途以及使用的方法。随后教师可以将展示一些学习用品的短片或者是图片,引导组内学生进行观察,并且需要回答这项学习用品的用途是什么?回答正确的小组将会获得一分,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组获胜,将会得到教师的奖励,这样的方式直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收获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由此可见,创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情境不能始终受限于一种主题活动,而是要不断延伸,将学生分为各个小组,针对各个小组也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另外,创建主题情境之后,教师教态、课件、评价必须与所创建情境契合,贯穿于主题活动全过程,以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情境教学的质效,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在核心素养导向下,需要积极创新方式方法,才能够呈现出更加实质性的教学效果。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针对不同的主题活动创建情境,一方面可以使主题活动的过程、内容更加具象化,帮助小学生理解,实现自我提升;另一方面在教学情境法的帮助下,综合实践活动质效也能够得到显著提升,为今后小学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助力,促使小学生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宇凡.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23(S2):56-57,82.
[2]李小红,姜晓慧,李玉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课程实施:结构、水平与类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7(4):104-115.
[3]王林华,孙锦明,万文涛,等.乡土化、项目化、常态化:一所山村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人民教育,2019(Z1):74-77.
[4]朱恬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15(3):86-91.
[5]董晶晶,袁晶,司志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模式的探索——以承德市部分小学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36(S1):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