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丽娟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安排了不少说明性课文,虽然多数教师能够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开展教学,针对性很强,但是还存在着学习目标窄化单一、指向说明性课文特质的设计不够等问题。这便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索说明性课文的教学落点,切实发挥其教学价值。
说明文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特点是用最少的语言追求最佳的说明效果,也就是以简洁明了为佳。学生学习说明性课文时,需要重视品读文本中一些看似平常却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运用,体悟作者用词的精妙。如教学《爬山虎的脚》第3自然段,其中有这样的句子:“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几个句子主要是说明爬山虎的脚的位置与特点。在说明爬山虎脚生长的位置时,作者是分两步说明白的:一是以“长叶柄的地方”, 让读者在爬山虎的藤子上轻松找到,二是以“反向”,说明爬山虎的脚是长在叶子相反的方向。作者通过“地点+方向”的方式,清楚、明白地指出了爬山虎脚的位置,体现的正是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在说明爬山虎刚长出来的脚的特点时,作者同样从两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以“很像蜗牛的触角”,写出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蜗牛的触角最突出的特点是顶上有个很不起眼的点儿,像探测器一样;二是以“嫩红”写出爬山虎的脚的颜色,非常有质感。这就是通过两个很独特的比喻进行表达的,能够使没有见过爬山虎的脚的读者,能够有如在眼前的感觉。
在说明性文章中,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是重要的学习目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实际上,在学习说明方法时,不能拘泥于在某个句子中运用哪种具体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文本表达的准确恰当有真切的体会。如教学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文中有这样的表达:“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用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只有几千克。”这里面有多处用到列数字的方法,值得学生学习、体会。一是作者在列数字时并不是追求精准表达,如“几十米”“数十吨”“几千克”都是属于概数,因为恐龙是生活在远古时代的动物,精确的重量、长度都无法进行测量。二是作者在表达中大量运用了对举的方法,如“两足奔跑”与“四足行走”,“异常凶猛”与“温顺可爱”等。这样准确恰当的说明文字,让人们对生活在远古时代的恐龙有了一定的了解。
文本形式属于隐性的表达秘妙,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内容进行品读与探究,才能找到打开文本秘妙的钥匙。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的《松鼠》,课文主要介绍松鼠的特点,学生读课文抓不住主要内容。这就说明学生没有看出文本形式中隱藏的表达秘妙。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习上的特点,指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到阅读理解的抓手,再顺势而为、顺藤摸瓜,就能慢慢破译文本形式的秘妙。这个抓手可以是学生熟悉的中心词,即首先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到能够统整课文内容的中心词。学生发现描写松鼠特点的词语有很多,都不足以统整全文内容,而体现作者对松鼠情感的词语“讨人喜欢”具有中心词的特点。接着,教师让学生研读课文,从中找出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松鼠的讨人喜欢,梳理出所有信息后进行分类整理;最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上述分类整理的信息,学生发现课文是从松鼠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搭窝与生育等方面写出了松鼠讨人喜欢的具体内容。只是整篇课文的结构与平常的文字不一样,它不是采用总分总的方式进行谋篇布局的,而是把含有中心词的总起句放在文章的第一句。这充分说明作者在意的是向读者说明白松鼠的特点,而不重视怎么说明白的方法。这就是学生需要围绕“讨人喜欢”这一表达情感的中心词进行分析的秘妙所在。
总之,在小学说明性课文学习中,教师既需要引导学生重视说明性文章的整体特点,又应重视指导学生认识每篇说明性课文承载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不同课文学习中都有一课一得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