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炳娟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学习的古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不仅诗句具有凝练的特色,而且内涵丰富,韵味无穷。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关联阅读,了解其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境和内涵,品读诗作的语言特色,从中获得情感的熏陶,顺利达成古诗教学的育人目标。
古诗的创作,无论是大的时代背景还是诗人个体的创作背景,都远离当下的小学生。这必然给小学生学习古诗带来困难,解决这一问题常用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既关注诗人生活的时代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又了解诗人的经历,进而有效把握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比如,陆游的《示儿》,通常被看成诗人的绝笔诗,表达的是诗人最后的愿望——希望儿子在家祭时,一定要告诉他朝廷军队收复中原的消息。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愿望呢,学生需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即南宋统治者不仅不把收复失地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而且还打击、排挤主张抗金的爱国人士,让沦陷区的民众深陷水深火热之中。从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看,陆游在《示儿》中的“万事空”字面上是指人死一切都结束了,实际上是指自己一辈子的抗金努力都白费了,中原仍然被金人占领着,国家的统一是那么遥遥无期;尽管如此,诗人期盼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愿望却一刻也没有改变,到死都是这样,传达的是诗人内心深处最强烈的爱国热情。
在古诗中,诗人所写的景、所咏的物都属于客观上的“象”,而在写景中所抒发的情、咏物中所言传的志就是主观上的“意”,二者的完美结合就是诗人创造的艺术形象——意象。意象作为古诗的基本元素,在演变中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文化内蕴。如柳枝表达的是惜别之情,鸿雁表达的是思念之意,梅花表达的是高洁的品格等。教学古诗,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把握意象中感受古诗的文化内蕴。
以“月”之常见意象为例,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中多次出现。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寄托的就是思乡怀人之情;刘禹锡《望洞庭》中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月亮带来的是空灵、宁静、和谐的气氛,能够烘托诗人自在旷达的情怀;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月亮渲染的是一种凄清的氛围,表达的是诗人羁旅的愁绪;孟浩然《宿建德江》中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月亮是以水中的倒影出现的,对诗人来说显得很亲近;王建《十五夜望月》中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亮在中秋往往被视为团圆的象征,自然传达的是诗人思亲的情感。学生诵读这些描写月亮的诗句,能够把握月亮的文化意象。
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每一首都具有自身的特色。小学生受心理、知识与能力的限制,在自主阅读中难以发现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呈现出的特色,需要教师根据文本特色和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挖掘,指导学生品析古诗的精妙。如有些古诗中数字运用很有特色,有些古诗中颜色运用很有特色,有些古诗中动词运用很有特色,有些古诗中名词运用很有特色。
以古诗中地名运用形成的特色为例。先看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两句诗中出现了地名“江”“吴”“楚”,加上与三个地名有关的词语“寒雨、连”“夜入”“孤”等,让人从中能够读出历史的沧桑感、空旷感,更能够体会诗人的凄苦离愁与孤寂难诉之情;再看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两句诗中连用地名“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原本是四个相距很远的地方,诗人用“即从”“穿”“便下”“向”将其串在一起,似乎一口气就经过了,这种求快的表达中,抒发的正是诗人听闻官军收复失地后的无比喜悦之情。类似这种特色表达,是学生学习古诗感悟精妙表达的有效抓手。
在古诗学习中,教师需要抓住诗句中一些独特表达的词句,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品读关键词句的内蕴,使平面的词句表达变得富有立体感。这样的词句中,有的表达的是悲与喜,有的表达的是情与爱,有的表达的是生与死,有的表达的是愁与乐等,不一而足。
以小学古诗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孤”为例。“孤”经常出现在送别诗中,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有“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般来说,远处的山体多是相连的,王昌龄眼中看到的楚山却是孤独矗立的,这显然是受到诗人内心孤独情绪影响造成的;一般来说,长江上百舸争流,来来往往的船只不停穿梭,李白眼中看到的竟然只有孟浩然乘坐的航船上的唯一的白帆,这无疑也是受到好朋友远去产生孤独感造成的。二者都不是真实的情形,而是诗人内心孤独感受带来的独特感觉形成的意象。这样的“孤”字,既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又突出了诗人送别朋友后产生的孤独愁绪,也是送别诗表达上的共同特色。“孤”在古诗中还经常用来表达渺小与孤单之感。柳宗元的《江雪》中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句中的“孤舟”与雪地的茫茫相比,渺小感十分突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中有“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诗句中的“孤云”与辽阔的天空比,凸显了诗人此时此刻的孤单之感。学生抓住古诗中类似的词句进行品读,能够读出古诗的丰厚感。
小学古诗学习的重要目标是积累古诗中精美的语言表达,尤其是古诗中的名句,最值得学生品味,吸收其精华让学生获得文化和精神等方面的滋养。尽管古诗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普遍具有简洁凝练的特色,但从名句的要求看,通常是指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诗句,才值得学生品读与感悟。
这样的名句,在不同学段的学习要求是不一样的。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安排在第一学段学习,学生能够以背诵进行积累即可,诗句的内涵可以在以后的生活境遇中慢慢领悟;王维《九月九日憶山东兄弟》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第二学段学习的名句,学生可以联系生活理解诗句的内涵,也可以在实际表达中加以运用;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是在第二学段学习的名句,富有哲理意味,小学生适宜联系生活进行理解,提倡在表达实践中运用;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不拘一格降人材”,属于第三学段学习的名句,学生需要通过搜集资料并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加以理解和把握,懂得振兴国家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
总之,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段特点,运用关联阅读的策略,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