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接触——打开文言文教学的新视窗

2024-04-27 11:17安娜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鼓琴伯牙通感

安娜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崔峦先生指出,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是握握手、碰碰面、认识认识的“语言接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触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内驱动力。笔者以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为例,探索如何以“语言接触”的方式打开文言文教学的视窗。

一、在复述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接触

小学阶段文言文学习从三年级开始的“跟读”起步,配合讲述课文故事,一路走到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文言文和讲述文言文课文故事的能力。这是教师在《伯牙鼓琴》教学中需要重视的学习基础,加上《伯牙鼓琴》的故事流传甚广,学生已经从其他途径获知故事的大意。因此,教师在进行课文题目教学后,第一项教学内容可以直接让学生说说课文的故事。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方面激活了与课文有关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复述中对故事人物形成初步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口头讲述课文故事以后,再进入课文朗读中,教师可以不提出任何问题进行引导,只让学生努力地去读就可以了。学生朗读课文,经历了与课文中的文言文词句“握握手”“碰碰面”,有了初步的印象。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说说课文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以此引导学生体会“破琴绝弦”这种不同寻常的举动中蕴含的文化意蕴。

二、以通感朗读进行语言接触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手法。在《伯牙鼓琴》中,琴声本来只是听觉表达的对象,但在钟子期的欣赏中,出现了视觉形象,如“巍巍乎若太山”,在像太山一样高峻中呈现出的是一种静态的视觉形象;又如“汤汤乎若流水”,在像流水一样浩荡中呈现出的是一种动态的视觉形象。学生练习读这样具有通感表达的语言,教师可以采用配乐诵读的方式,帮助学生在语言接触中对接适宜的形象感,读出人物沉醉在优美旋律中的感觉。在后面的故事“破琴绝弦”这一关键情节的朗读中,教师可以借助通感朗读的方法,让学生想象:伯牙拿起自己最心爱的琴,那么摔下去时,你会听到什么?你会看到怎样的情形?“破琴绝弦”只有四个字,可是字字有千斤重,它把最动人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读“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这个句子,学生可以借助想象,完成视觉与听觉、听觉与触觉等的互相沟通,或读出抽泣,或读出沉默,或读出伤心欲绝。

三、以移情诵读进行语言接触

所谓移情是指将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客观事物上,形成人与物一体的感觉。在《伯牙鼓琴》的诵读中,教师可以采用人称置换的策略,进行移情诵读,实现语言接触的教学效果。首先是把文中的伯牙换成“我”去读,或者把钟子期换成“我”去读,这样以第一人称的口气读,好像在与远方的知音说着悄悄话。其次是把文中的两个人物分为“我”与“你”,这样读起来像是在现场对话中互诉衷肠,显得情真意切。再次还可以把文中的两个人物全部换成“我”,都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在说话,这样读出来就好像是自己对自己在轻轻地诉说。以上诵读活动中的人称置换,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一次次诵读中产生情感的真切体验,使文本语言中内含的情感得以体现出来,释放出感人至深的力量。

四、以适度阐释进行语言接触

文言文教学必须直面的问题是古汉字知识教学。在每篇文言文课文中,学生都需要理解一些文言文词句,否则了解文本内容和讲述课文故事都无法完成。学生理解文言文词句,以课文注释为主,还可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去阐释,初步了解课文词句大意即可,不需要进行字字落实和翻译句子意思的训练。学习《伯牙鼓琴》,学生需要适度阐释的内容,一是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断句与意思理解;二是文中古今意思有不同的词语,比如“鼓琴”的“鼓”,“志在”的“志”,“必得之”的“得”;三是鼓琴与听琴之间形成的知音文化意象。

总之,在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出发,指导学生在“语言接触”中加深对文言文的印象,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兴趣。

猜你喜欢
鼓琴伯牙通感
说通感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读,文言文教学的一张好牌
伯牙鼓琴
读出经典的新意
问世间,“琴”为何物
知 音
泉水滴答
高山流水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