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抓手,打造高效古诗课堂

2024-04-27 11:17李璐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小池杨万里林子

李璐

对于第一学段古诗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要求是“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开展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落实这样的要求,教师需要重视从古诗中找到适宜的抓手,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开展想象,欣赏感受,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笔者以二年级下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谈谈以“荷”为抓手,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一、借助“荷”进行导入

在古诗学习中,让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对诗中表达的对象感兴趣,激发阅读的欲望,这样的导入就很成功。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笔者用课件呈现此前学习的三首古诗《江南》《池上》《小池》,让学生配合手势进行诵读,读后让学生说一说,三首古诗中写了什么共同的对象,在学生猜测之际,笔者顺势呈现诗句“江南可采莲,( )叶何田田”“小( )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学生确定括号内填写的词语是“莲”“荷”。有了上述铺垫,笔者提出“你们想不想再学习一首以荷为表达对象的古诗呢”,学生纷纷表达想学的愿望。于是,笔者进一步引导:“《小池》的作者是杨万里,我们今天学习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也是他写的,同一个诗人写了两首以‘荷为对象的诗,会有什么不同呢?”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急于进入古诗的学习中。

二、围绕“荷”进行诵读

诵读既是第一学段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又是重要的学习目标,教师需要组织学生采用多样的方式进行诵读。与此前学习的三首“荷”的古诗不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一题目很长,不容易读好,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诵读。在《江南》《池上》和《小池》中,题目中虽然没有出现“荷”,但是都指出了“荷”生长的地方,笔者让学生猜一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荷”会长在什么地方,当学生能够确定是“净慈寺”(净慈寺在西湖边上,实际上荷是长在西湖里)时,这个题目的诵读方法,跟着也就确定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着,笔者通过范读,让学生跟着诵读;在学生读熟之后,教师再进行引导:西湖中最美的风光是什么?西湖最美的风光是什么时候?这种风光有什么不一样?杨万里在这里用什么来送别林子方?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一边思考一边读,就能读出诗中独特的韵味。

三、抓住“荷”进行品析

在《小池》中,杨万里喜欢的是“小荷”——刚刚露出水面的“尖尖角”,那么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杨万里喜欢的是什么样的荷呢?对于这一问题,学生能够用诗句回答“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笔者便追问学生:你能想象一下,杨万里看到了西湖里的荷花是怎样的吗?当学生说得不够准确时,笔者提醒学生需要找诗句中的关键词为抓手展开想象,学生就能够抓住“接天”“无穷碧”“映日”“别样红”进行表达。为了让学生的想象有所凭借,笔者及时提供相关图片做想象和表达的支架,引导学生说出杨万里最喜欢的西湖美景图:碧绿的荷叶铺满湖面与天相接,阳光下粉红的荷花点缀在绿叶之间;这样的莲叶與荷花多么像真诚的朋友在一起。由此,笔者引导学生品读出杨万里喜欢这无边的莲叶中开着无数的荷花是象征着不可分离的友情。学生这样品读诗句,在不着痕迹中进入了最近发展区,体验到了诗中的美好情感。

四、紧扣“荷”进行拓展

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师围绕“荷”指导学生学习的目的,还含有领略“荷”文化的意味。笔者适度拓展,让学生看到更多与“荷”有关的表达。一是让学生练写“荷”“莲”,做到正确书写,课后尝试设计题写诗句的书签;二是给学生展示“荷”“莲”的图片,让学生从中选择最喜欢的图片,说说喜欢的原因;三是制作“荷”的微课,让学生了解“荷”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懂得“荷”“莲”所代表的与做人有关的意义,跟着视频诵读《爱莲说》;四是拓展学习描写“荷”“莲”的诗词名句,如杨万里的词《昭君怨·咏荷上雨》“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李白的“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五是学生以自己喜欢的荷叶荷花的样子为对象画一幅画。这样的拓展学习只要学生参与即可,意在进行文化渗透教育。

总之,在第一学段古诗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低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重点目标要求,又要注意在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渗透文化自信教育。

猜你喜欢
小池杨万里林子
冬日的林子
初夏《小池》
小池
Summer Vacation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诗一首
小池何自暖如汤
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