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主题单元的教学落实

2024-04-27 11:17石雄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梅兰芳家国情怀家国

石雄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人文主题,安排学习的课文有《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其中后三篇有着鲜明的革命文化类课文特色,与学生当下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可以采用整合、对比的策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文体比较,读出家国情怀之感

本单元安排学习的四篇课文中,有两篇属于诗歌,两篇属于记叙文,可见编者所选课文在形式、内容、体裁上是有明显区别的,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每篇课文体现的家国情怀。

《古诗三首》和《延安,我把你追寻》同为诗歌,读起来区别不小。《古诗三首》中的《出塞》和《凉州词》属于七言绝句,具有边塞诗的特点,《夏日绝句》属于五言绝句,具有怀古诗的特点,都具有固定的节律。在表达家国情怀上,边塞诗需要读出战争的残酷和戍边将士的无限英勇,有壮烈、伤感之情;怀古诗通过对英雄壮举的描述,寄托诗人对南宋朝廷苟且偷生的谴责之情。这些古诗的诵读,需要读出深沉与激越、壮烈与伤感交加的感觉,体现诗句中蕴含的家國情怀。《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现代诗,与古诗比,自由感要强烈得多,这种自由主要表现在诗句的长短不受五言、七言的限制,节奏方面有多变的感觉,韵律上也不像古诗那样严格;诗人在追求革命先辈足迹的过程中,既充满了缅怀感,又饱含着信心和希望。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需要读出作者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情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梅兰芳蓄须》同为记叙文,记叙的人物区别比较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记叙的是少年周恩来在求学中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情,《梅兰芳蓄须》记叙的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在抗日战争时期蓄须明志的故事;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要读出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和梅兰芳身上高尚的民族气节。

二、内容比较,领悟家国情怀之理

家国情怀蕴含的无论是思想还是感情,四年级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理解和把握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针对文本表达的主要人物或事件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领悟体会家国情怀的方法、路径。

通过抓住文本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学习目标需要在记叙性文本学习中来落实。教师可以设计表格,让学生在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梅兰芳蓄须》中,梳理文本中围绕主要人物记叙的事件,填写在表格中,再分析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这些内容串联起来,就能够达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目标。具体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少年周恩来的三件事:一是周恩来初到奉天听到伯父的叮嘱和叹息;二是周恩来在租界亲眼见到洋人欺负中国人,中国人还被中国巡警训斥;三是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把这三件事串联起来,就能感悟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思考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梅兰芳蓄须》讲述了五件事,主要是他作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对日本人提出的相关演出要求,拒绝播音、拒绝登台、避港拒演、蓄须拒演、自伤身体拒演,这些事件充分表现了梅兰芳的高尚气节和爱国情怀。

三、联系实际,书写报效国家之志

在品读人物言行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个人实际,书写报效国家的心愿和志向。

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周恩来因为耳闻目睹中华不振的种种事实触动很深,认识到只有学习更多知识,才能拯救落后挨打的国家,所以他读书的目的显得与众不同,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我们的国家已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却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阻扰,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对中国企业疯狂打压,作为一个小学生,你了解这些情况后有什么想法吗?请写一写你的感想。这样的引导,能够让学生在为什么读书、怎样发奋读书等方面找到关注点,表达自己学习这篇课文的收获。

总之,在家国情怀主题单元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比较方法的运用,让学生体会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梅兰芳家国情怀家国
梅兰芳评传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现状及其对策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思考与实践
略谈“家国情怀”